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节选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田洋
节目编辑:于达、程涵
小剧场配音:陈光、宝木
人类对抗天花的初尝试
英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医生、科学家,他就是爱德华-琴纳。他还有一个称号,叫做免疫学之父。正是由于他研究和推广的牛痘疫苗法,帮助人类战胜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传染病之一----天花,他也可以被看做是人类历史上科学使用疫苗对抗传染病的第一人。最近这段时间,疫苗这个名词频繁在各种新闻节目中出现,所以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关于疫苗的话题,在疫苗的发明史上,都有哪些故事呢?
爱德华-琴纳
在琴纳生活的那个年代,欧洲饱受天花这种传染病的困扰,每年欧洲光是因为天花死亡的人数,就有40万之多!而且就算是得了天花之后侥幸痊愈了,身上也会留下大量的疤痕,就是咱们俗称的“麻子”,比方说咱们的康熙皇帝,就属于这个类型,所以现在咱们看到的康熙爷的画像都不准确,老人家正经是个麻子脸儿才对。当然了,出于强烈的求生欲,当年的画家肯定谁也不敢把皇帝画成那样的。
其实在琴纳之前,人们为了对抗天花,已经做了不少研究,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人们认识到天花是一种终身免疫的疾病,就是得过一次天花的人,身体就有了抵抗力,绝对不会再得第二次。利用这个发现,在明末清初,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让人感染上轻微天花,进而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来对抗天花的方法。由于天花在中国也被称作痘疮,所以这种方法,就被称作是种痘。但这方法风险其实挺大的,毕竟给人接种的可是真正的天花病毒,当时又没有技术去控制天花的发病程度,稍有不慎,就会让接种者的天花病症严重发作,进而一命呜呼。
清朝种痘方法——痘衣法
虽然有风险,可是种痘毕竟还是对抗天花的一条可行之路,所以这个方式在中国得到了大量推广。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这种方法传入了俄罗斯,之后从那里是一路向西,经过土耳其、奥地利、法国,又用了差不多年的时间,一路就传到了英国。在英国,这种种痘方式一开始并没有怎么得到推广,毕竟种痘有风险,接种需谨慎嘛。
恐怖天花终被战胜
就在这个时候,咱们的主人公琴纳大夫登场了,当时的他常年在英国乡间行医。在这个过程中,琴纳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当时英国的挤奶女工,普遍都不会感染天花。经过进一步调查,他又发现,挤奶女工们通常会感染一种叫牛痘的疾病,这个病的症状和天花类似,但是发作的时候要温和不少。天花发病的时候,病人会发高烧、浑身抽搐、四肢疼痛,进而昏迷;而牛痘呢?发个低烧、嗓子和头疼上两天、小感冒一样,然后就没事了。就连牛痘在人身上生出来的水泡,也比天花引发的要小很多,而且还能自然痊愈,好了之后连疤都不明显。琴纳意识到,也许攻克天花的秘方,就在这个牛痘身上了。
年,已经四十七岁的琴纳大夫,通过对自己多年来行医经验的观察和总结,推出了牛痘接种预防法。接下来,他决定试一试这个方法。琴纳找到了当地一个名叫詹姆斯·菲利普的8岁男孩,请求他和他父母同意,让他在这个男孩身上,试试这种新发现的预防天花的方法。在这之后,琴纳从当地一个挤奶女工手上的牛痘脓包中,取出了一些脓液注射给了男孩。
和琴纳预想的一样,男孩很快就出现了牛痘的症状,之后又很快痊愈了。下面就轮到这项实验最关键的一步了,按理说此时这个男孩应该已经具有对天花的抵抗力了,可是要想论证他是不是真的具有了抵抗力,就必须让他感染一次真正的天花病毒才行。琴纳决定,赌上自己多年来行医积累下的名誉和声望,冒险将这个实验进行到底!
琴纳从当地一个天花病人身上,提取了脓包中的脓液,之后他将这种脓液注射进了那个接种过牛痘的男孩体内,接下来就是漫长的观察期了。一天、两天,时间一点点过去,按照当时对天花的了解,这种病的潜伏期最多可以达到17天。大家可以脑补一下这17天琴纳是怎么熬过来的。如果这个男孩有任何生病的迹象,都会证明琴纳的理论是错误的,那他不只会失去多年行医积累下的一切,还可能会害死这个男孩。万幸,在平安度过了1个月的观察期之后,琴纳得出结论,牛痘免疫法是有效的,人类终于可以战胜天花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其实还没有完,作为牛痘免疫法的发明人,琴纳本可以申请一项专利,从而挣得大笔的专利使用费。然而,琴纳却将这个方法免费奉献给了人类,他的想法很简单,只有免费推广这项接种法,才能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才能真正战胜天花。
年,英国国会为了表彰琴纳的大公无私,特批授予了他一笔一万英镑的奖金。说实话,这笔钱在当年不算少,可是和琴纳放弃的财富相比,也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了。对于这笔奖金,琴纳留下了一部分作为自己后续研究的经费,剩下的钱他买了一所房子,将这所房子赠送给了第一个接种了牛痘的男孩和他的家人,作为对着孩子当年冒险实验的一种补偿。
年1月26日,琴纳以73岁高龄安然去世。当时的美国总统杰斐逊,曾经给琴纳写过一封书信,信里有这么一句话,或许可以作为他一生功绩的总结:
杰斐逊:“人类将永远铭记你的功绩,我们的后代只会从历史书上知道,曾经有过一种叫做天花的恐怖疾病,而这种病是被你制服并且消灭掉的。”
他研制出了炭疽疫苗
在后续的实践中,琴纳的方法被证明是有效而安全可靠的。可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方法为什么有效。年12月27日,在法国的东尔城中,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未来的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
路易斯-巴斯德
说起巴斯德,估计大部分人都觉得陌生,觉得他离自己的生活,就算不是隔着半个地球,起码也得有北京到广州那么远了。这您可就想错了,不信您去超市,随便拿起一盒鲜牛奶,上面保准都标着这牛奶是经过“巴氏杀菌法”消毒制作的,这个“巴氏杀菌法”就是巴斯德他老人家发明的。
当然了,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远比留下一个给牛奶杀菌的方法要多得多。在巴斯德之前,人类已经发现了细菌的存在,也知道了细菌这样的微生物有可能会引发疾病,可是对于病菌和疾病之间更清晰的关系,人们却搞不清楚了。巴斯德的贡献在于,他经过研究确定:特定的疾病是由特定的病菌引发的,而如果能够找到病原菌,就能够在特殊培养条件下减轻细菌的毒性,进而使这些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
这个理论的提出,使得人类在疾病防治领域,一下子迈进了一大步。不过再好的理论,总得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行,这一点巴斯德心里也很清楚,他决定,先在动物身上验证这套理论,在当时有两种动物疾病比较流行,一种是炭疽病,通常感染牛羊身上,也有可能传染给人类;另一种则是鸡霍乱。这两种疾病都有着传染性强、发病迅速、致死率高的特点,对畜牧业危害极大。当时对这两种病唯一的处理方式,就是将患病动物隔离销毁。
巴斯德决定,就从这两种病入手,实验他的微生物防疫理论。于是,他收集了炭疽病和鸡霍乱的病菌,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逐步降低细菌的毒性,最终发明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炭疽病疫苗。在这之后,巴斯德将炭疽病疫苗注射到一只羊的身上,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又给这只羊注射了毒性很强的炭疽病细菌,再把这只羊和几只没有注射过疫苗的羊,放到同一个羊圈中。几天以后,其他几只羊都因为感染炭疽病而死,唯独这只打过疫苗的羊安然无恙。事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已经可以证明,巴斯德的疫苗成功了。
在这项实验之后,巴斯德又成功发明出了鸡霍乱的疫苗。凭借这些卓越的成就,年,他得到了法国国会颁发的奖章,第二年更是被成功评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狂犬病疫苗的问世
在发明出动物疫苗的同时,巴斯德也在同步研究着能够应用在人类身上的疫苗的研究。他瞄准的目标,是当时一种极为可怕的传染病---狂犬病。在巴斯德生活的年代,狂犬病是一种极为可怕的传染病,这种病每年都会夺走数以百计的法国人的性命。
当时的人要是被疯狗咬了,唯一的治疗方式就是用烧红的铁棍去烫伤口,指望用火焰和高温杀死病菌。如此原始的方法,不仅不能治疗狂犬病,反而常常会加速患者的死亡。直到巴斯德出现,特别是在他的各种理论发表之后,人们开始对他寄予厚望,觉得他很可能是攻克狂犬病的关键人物。
大约在年底,有一位兽医给巴斯德送来两条生病的狗,同时希望巴斯德能尝试做出狂犬病的疫苗来。在这里我们插上一句,巴斯德那个时代,对微生物的研究只达到了细菌的程度,而引发狂犬病的其实是比细菌体积还要小的病毒。只不过,不论是细菌还是病毒,在防疫领域是有着相同之处的。事实证明,巴斯德也确实不负众望,经过一番实验之后,他成功从狗的干燥脊髓中,调制出了狂犬病疫苗。
年,一位绝望的母亲敲开了巴斯德家的大门,原来,她9岁的儿子刚刚被疯狗咬伤,这位母亲哀求巴斯德想办法救救自己的儿子。此时的巴斯德已经做出了狂犬病疫苗,可只是通过了动物实验,还从来没有在人类的身上使用过。为了不眼睁睁地看着小男孩发病死去,巴斯德决定冒险一试,他给男孩注射了人类的第一针狂犬疫苗。
此时的他并不敢确定疫苗一定有效,更何况距离男孩被狗咬伤已经过去4、5天了。在之后的10天里,巴斯德持续给少年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并且对男孩的情况进行了密切的观察。转眼1个月时间过去了,男孩依然健康如常,狂犬病疫苗起作用了!消息一出,法国国内当时就沸腾了,人们聚拢在巴斯德家的门口,欢呼这位科学大师再次创造了奇迹。
人类与疾病进行的是一场漫长的战斗,这场战斗从人类能够直立行走的那一天就开始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场战斗还会持续下去。在这场漫长的战斗中,疫苗的发现无疑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毕竟,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预防,而预防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接种疫苗。不夸张地说,疫苗制品的有效和安全,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人民生活和健康的关键环节,是绝不能容许出现任何闪失与差错的。
编辑:郭爽
素材来源:网络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于达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