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的中医同样的病三次发热,治法不同

医院中医科

杨利博士案例访谈

一个中年公交车司机,患小脑良性肿瘤做手术,因为术后不易止血,又出现出血,一个晚上开了两次颅脑。患者术后不久出现了发热,用了抗生素半个月仍不能退,请我们中医会诊。当时患者除了发热外,意识模糊,语言也不能表达,插着胃管尿管,我看了他舌苔黄厚,摸了腹部略胀,叩上去“呯呯”作响,脉象也是滑数有力的。虽然西医诊断是铜绿假单胞菌(一种很强的耐药菌)感染,但从中医角度看,是湿热困阻引起的,湿热病就象油和面混在一起,古人形容为“如油裹面,难解难分”,所以单纯抗生素效果不明显。于是我就开了一张治疗湿热的常用方——蒿芩清胆汤合甘露消毒丹,服了一周热就退了。这是第一次发热,用了清透湿热的方法。

医院,过了三个月左右,又出现了发热和痰,血培养仍然是铜绿假单胞菌,尿培养又多了真菌感染,泰能和大扶康(很强的抗生素和抗真菌药)对他又是无效。主管医生因为上次的经验,照样用了蒿芩清胆汤和甘露消毒丹,奇怪的是,一点效果没有!每天到了下午晚上照样高烧不退。于是再次请我会诊,我一看,也犯了难:明明舌苔黄腻、脉滑数,和上次没有什么差别呀?方证相应,为什么没有效果呢?我一边思考,一边检查患者,再诊一下足部的趺阳和太溪脉。诊完后无意中触到患者的足背,一只足背很热,一只正常,我脑海中一闪:这是经脉中的热毒!于是开了疮毒的经典方“仙方活命饮”,不出所料,五副药之后也退烧了。虽然后来外科会诊并没有发现蜂窝织炎或血管炎,但从中医角度来看,局部的发热发红,就是热毒,清热解毒活血一定会有效。

患者很不幸,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热了,检查结果相同,又是铜绿假单胞菌和真菌,同样用抗生素无效,主管医生胶柱鼓瑟地如法炮制,开了中药仙方活命饮无效,我去会诊了一次,用了清化湿热也无效,于是再次会诊,详细问了患者,他夫人说体力很差,吃几口饭都要停下来喘气、擦汗。他的脉象还是很有力,但用力按下去就发空了,这就是古人说是“虚大”脉。于是我就开了李东垣的经验方“升阳益胃汤”,用了较大剂量的黄芪和党参,患者几天后也就退烧了。

这个案例,给我很大的启发,对中医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问答

Q1

1.同样的人,同样的西医检查结果,每次发热用的中药方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动态病机观

中医有一个重要的观念:恒动观。就是说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疾病也是如此。不同有阶段,不同的内外环境下,疾病的正邪斗争态势是不断变化的,这在《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和后来温病学家的卫气营血辨证,就是这种恒动观的具体表现。比如很多感染病和传染性疾病,开始为太阳表证,随着发展,可以经历少阳、阳明甚至三阴病等等。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也要符合这种规律,随着疾病的变化来立法选方,切忌刻舟求剑式的机械僵化观念。怎样认识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书本上的太阳—少阳—阳明……而是要根据患者当下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辨证论治,张仲景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教导我们千万不要机械、僵化、教条地认识疾病。

Q2

2.中医药没有针对细菌来治疗,为什么反而有效?——发挥自愈能力

这就是中西医在认识疾病上的差异,概括地说:中医是和平的治疗观念、西医是对抗的治疗观念。二者并没有孰高孰下,关键是在不同情况下,应用不同的治疗理念。对于病原体明确的、病原体与发病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应用对抗疗法是有效、速效的。而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病原体不明或者虽然查到病原体但因果关系不明确的,单纯应用对抗疗法,而没有充分考虑患者的因素,往往不仅无效,反而损伤正气。

反观中医的治疗理念,是一种充分调动人体抗病能力、自愈能力的疗法,强调的是人体本身的主动能动性,相信人体的自愈能力,虽然看似起效慢,但效果持久。这个病例患者用了中药达到了退烧的效果,但检查细菌仍然存在,说明中药并不是消灭细菌为目的,而是恢复了被细菌破坏的人体内环境和抗病能力。

Q3

3.同一个病人,三次发烧,三次用药不同,辨证的依据何在?——抓主证的顿悟

中医治病,非常强调四诊合参,也就是说要望面色、舌苔、形体等,闻声音、闻气味,详细询问患者哪些不适来进行鉴别,还要认真诊脉,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等。这些是中医诊疗的常规,但在一些疑难病治疗上,往往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感,这个时候就要象明代张景岳说的那样“独处藏奸”,刘渡舟先生也强调“抓主证”,就象禅宗“顿悟”一样,一个突出的、关键性症状或体征,引导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个病人后面两次的辨证,就是抓住了足背独热和稍动气喘这两个关键,才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医院中医科

杨利的简历和病案介绍

(医院中医科杨利博士)

一个非常珍贵的镜头:三位国医大师聚首珠江畔,为中医药发展共商大计

(从左至右:路志正、邓铁涛、任继学三位国医大师,年11月摄于广州)

为了真正地传承中医学术,三位国宝级的大师,共同培养了一位青年中医,他就是杨利博士。

杨利博士年春节看望邓铁涛国医大师

杨利博士年北京跟师路志正国医大师

杨利博士年春节看望任继学国医大师

简历:杨利

杨利,男,出生于年,江苏徐州人,汉族。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师从四位国医大师: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薛伯寿教授,还跟师经方名家张磊等,学术上做到“博而精”。—医院(医院)工作13年,作为人才引进来深圳市医院中医科工作,担任学术带头人、科主任。

杨利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23年,对四大经典用功颇深,擅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在“寒温统一辨证体系”的建立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中风病机理论上提出了“肾命—脾(肝)—心脑”升降枢轴的学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医院“朝阳人才”培养对象,医院青年中医的领军人物。受院长委托,于至年在神经外科担任中医查房指导,应用中医药救治昏迷及高热等危重患者;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主编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0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专项等课题4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员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杨利主任医师一直坚守中医临床,博采众家之长,应用中医药治疗各科疾病,屡收良效。主治范围:

1.内科常见病: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寒性肺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胃下垂、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以及急性发热和慢性疑难性发热疾病。

2.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脑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脑供血不足、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

3.神经系统:面神经炎、面肌痉挛、头痛、失眠、重症肌无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4.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

5.其它科疾病:如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卵巢囊肿、更年期综合征;男性前列腺炎等;外科疮疡久不收口,皮肤病及其它科疑难杂症。

附:课题和论著论文

近年来承担课题

1.广东省科技厅课题。基于光谱技术对高血压病不同证型舌象的定量研究。项目时间:-年课题编号B

2.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基金课题。“姚氏六经表证理论”在外感发热中应用的理论和临床研究。项目时间:-年。课题编号BS

参与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血虚证血红蛋白的量与效的整体研究及补血中药对其影响作用。本人排名第三。项目时间:-年。课题编号:

2.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miRNA-21在四味消瘤饮抑制脑胶质瘤生长中的机制研究。排名第二。项目时间-,课题编号:A

近五年发表论文

1.杨利.水蜈蚣治疗乳糜尿验案举隅.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8(4):49,52

2.杨利.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超声改变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探讨.江苏中医药.,(10):22-23

3.杨利.路志正教授治疗眩晕经验撷英.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7(12):-

4.杨利.路志正教授调理气机升降理论在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举隅.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9(4):48-50

5.杨利.国医大师路志正活用名方的经验举隅.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9(2):56-58

6.曾常春,杨利.不同标准照明体光源对正常舌尖舌色色度学参数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35(1):33-37

7.张志强,王燕平,杨利.中医药学学派意识钩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36(4):-

8.程南方,杨利.杨利教授从六经辨治眩晕病经验采菁.中华中医药杂志.(8):-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白癜风初期症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zd/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