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舌癌鹅口疮口腔溃烂茎中痛小便

导读:导赤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具有清脏腑热,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临床常用于治疗舌癌、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茎中痛、小便刺痛、泌尿系感染等心经有热者。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组成生地黄,木通,竹叶,生甘草梢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三钱,水1盏,入竹叶同煎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方解

导赤散为北宋儿科名医钱乙所创制,原方云主治心经热证,而心经之热是实热还是虚热,各家争议颇多。张山雷认为心经之热系实热,云:“睡中口气甚热,当为胃火有余之症,上窜盖指目之上视而言,内热上升…惟导赤散清心泻热导之下降,以治诸证,固无不可。”

《医宗金鉴》言导赤散“水虚火不实者宜之”,认为心经之热系虚热。福建中医学院阮诗玮教授认为实热、虚热均可用此方。认为钱乙创导赤散,是根据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的生理、病理特点而立方,重视治实防其虚,治虚防其实。导赤散标本兼顾,导心热防伤阴,补心阴又防滋阴敛邪,于临床用该方治“心热”偏于实者、偏于虚者皆可收效。

至明代《奇效良方》扩大了导赤散应用范围,用治心热移于小肠所致的小便赤涩淋痛等证。清《医宗金鉴·删补名医论》提及:“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经热从小肠而出…故名导赤散。”心火下移小肠的理论,早在《内经》就有提及。《素问·气厥论》日:“胞热移于膀胱,则瘫、溺血。”胞,一说为心包络。《石室秘录·腑治法》云:“气化者何?心包络之气也。膀胱必得心包络之气下行,而水路始出。”《素问·痿论》论述了因心君包络有热,迫血外溢,血循少阳脉下至膀胱而成尿血。另外,热移膀胱又可损伤脉络,血溢水道,亦可致尿血。因此,用此方治疗小便赤涩淋痛,既清膀胱之热,又清心经之火。

总之,导赤散有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功,可用于治疗心经火热所致的口糜及心热下移小肠所致的淋证等。运用得当,效果显著。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为本方主证,属心经热盛。小便赤涩刺痛,为心热移于小肠之兼证。心经火盛,火性上炎,故心胸烦热,口渴面赤;舌为心之苗,气血壅滞,热盛肉腐,故口舌生疮;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故小便短赤,尿时剌痛。由于本病是心火上炎,阴液已伤,且热移小肠,故不宜苦寒直折,而宜清心与养阴兼顾,利水导热下行。本方为清心火,利小便的方剂。原书为小儿病证而设。

导赤散制方之本意,是钱氏根据小儿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变迅速的特点而定,治实证当防其虚,治虚证应防其实。故治心经蕴热,取清热与养阴之品配伍,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滋阴而不恋邪,最适合小儿。故以其治水虚火不实的心经热证最为适宜。

方中木通人心与小肠经,味苦性寒,上则清心降火,以除心经蕴热,下则利水通淋,以泻小肠之火,用以为君。生地黄入心肾经,甘凉而润,凉血滋阴以制心火,用以为臣,与木通配合,利水而不伤阴,补阴而不恋邪。竹叶甘淡,清心除烦,引热下行,使热从小便而出。甘草用梢者,取其直达茎中而止淋痛,并可调和诸药,且可防木通、生地黄之寒凉伤胃,为方中佐使。全方配伍大意,为清心与养阴两顾,利水并导热下行,共收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之效。

原方组成之后云:“一方不用甘草,用黄芩,”是为加强清心降火之力而设。

加减用药

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灯芯草以清心泻火;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以增强清热利水之功;阴虚较甚,加天冬、麦冬增强清心养阴之力;小便淋涩明显,加瞿麦、滑石之属,增强利尿通淋之效;小便数急剌痛,加白茅根;大便秘结,加大黄;出现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凉血止血等。

禁忌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同名方

《伤寒六书》导赤散由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甘草、滑石、栀子、生姜、灯心、盐构成。功能清热利水。主治小便不利,小腹满,或下焦蓄热,或饮水过多,或小便短赤而干渴,脉沉数。

《普济方》导赤散本方去竹叶,加黄莲、麦门冬、半夏、地骨皮、茯神、赤芍药、黄芩、生姜构成。功能清心泻火,养阴安神。主治口干烦燥,心脏实热,或口舌生疮,惊恐不安。

《医方简义》导赤散本方加车前子构成。利水之功效较本方强。主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

《笔花医镜》导赤散本方加麦冬、车前子、赤茯苓构成。利水之功效较本方强。主治热闭,小便不畅。

《银海精微》导赤散本方加栀子、黄柏、知母、灯心构成。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心经实热,目大眦赤脉传睛,视物不准。

方论选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治小儿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心与小肠为表里也,然所见口糜舌疮、小便黄赤、茎中作痛、热淋不利等证,皆心移热于小肠之证。故不用黄连直泻其心,而用生地滋肾凉心,木通通利小肠,佐以甘草梢,取易泻最下之热,茎中之痛可除,心经之热可导也。此则水虚火不实者宜之,以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也。若心经实热,须加黄连、竹叶,甚者更加大黄,亦釜底抽薪之法也。”

附方

①泻心导赤散(《医宗金鉴》)本方去淡竹叶,加黄莲构成。功能泻心脾积热。主治心脾积热上发,口舌疮赤糜烂。

②十味导赤汤(《医宗金鉴》)本方加山桅子、瞿麦、菌陈蒿、滑石、黄芩、猪苓构成。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热淋,小便不通,淋漓涩痛。

③增味导赤散(《仁斋直指》)本方加黄芩、车前子、山栀、川芎、赤芍、生姜构成。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血尿,血淋。

④导赤清心肠(《重订通俗伤寒论》)本方去甘草,加茯神、麦门冬、丹皮、益元散、莲子心、辰砂染灯心、童便构成。功能清心凉营,利水导热,安神。主治内蒸心包,热陷心经,舌赤神昏,小便短涩赤热。

⑤十味导赤散(《杂病源流蓐炫》)本方去淡竹叶,加地骨皮、黄莲、黄芩、麦门冬、半夏、茯神、赤芍药、生姜构成。功能清心泄火,养阴安神。主治心胆实热,口舌生疮,惊怖烦渴。

医案精选

舌瘤

张×,男,40岁,山西和顺县干部,自述1年前舌尖上长了个瘤子,现已如桂圆大小,整天耷拉在口腔外,吃饭、说话均受到影响,曾到北京、医院求诊,专家们一致认为,唯一的办法是手术切除。在万般无奈之下,经人介绍找我来治疗。我号了他的脉,洪而数,左寸尤甚。又看到他的舌质很红。中医有句话叫“舌为心之苗窍”,诊断其为心经热盛,壅于舌尖,乃积聚成瘤。又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当导心火从小肠而出,于是开了导赤散加味。

处方:生地黄60克,玄参30克,木通15克,甘草梢20克,砂仁5克,竹叶6克,生姜3片。5剂,水煎服。

为其开完方后,我嘱咐他:“肿瘤是个慢性病,治疗起来也慢,恐怕你得服几十剂药。”他叹了口气,说:“反正也没有别的好办法,我就先试试吧!”愁苦的面容上,多少也带着点疑惑。不料1个月后,这位患者突然欣喜地来到我面前,伸出舌头让我看:肿瘤竟然消失了!他道谢不已,并且兴奋地告诉我:这个药方一吃上就有效,他一共吃了整整30剂。

按语:导赤散载于《小儿药证直诀》,那是多年前北宋著名儿科大家钱乙(约—年)的著作。导赤散是他发明的,原文只是说:“治小儿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生地黄、生甘草、木通各等分,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我不过根据“舌为心之苗窍”的理论,稍事化裁变通而已。未用一味抗肿瘤的药而肿瘤自消,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现代医学的专家们和中医西化的专家们恐怕打破脑袋也想不通这个理儿!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如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yy/99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