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眼葫芦娃又出来转眼珠子了
继续 天花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由于中医很早就有“以毒攻毒”的免疫学思想,到宋代中医研究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将患过天花病人的疱浆挑取出来,阴干后吹到健康人鼻孔中,接种上天花后就不再感染。到明清,已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和几十种痘科专著。清代政府还设立“种痘局”,专门给百姓普及种痘,可称是全球最早的官方免疫机构。
中医人痘术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又经俄罗斯传到土耳其及欧洲、非洲国家。人痘之法从俄国传到奥斯曼帝国后经过了改良。中医人痘的做法是塞鼻,奥斯曼人则是用一根长针把上臂的皮肤划破,接种一个针尖那么大的天花种子,然后把伤口封好。人痘术传入英国之后,启发了西医的医学家琴纳于年发明牛痘接种术,后又传回中国和世界各地。
中国古代就会“种痘”
中国已有几千年的“种痘”历史。面对死亡威胁,古人很早就开始摸索应对办法。晋代人葛洪在其完成于年的医书《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描写了天花的症状和流行情况。此后,中国历代典籍都有关于天花的记载。 古人在长期专注中发现一个规律:人在感染某种传染病后,如果大难不死,以后就不再感染该病,即使感染也不会很严重。受此启发,人们领悟到一个医学之道:在未发病前有意接触某种病原,诱发身体产生抵抗力,以后就可以避免感染这种病。 据此中国古人开始了种痘试验。清代典籍中记载有一个宋代的故事,说宋真宗时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都患天花夭折,晚年又得一子叫王素,为保小儿安全他广招名医。峨眉山一位“神医”为王素种痘,效果很好,后来活到六七十岁。 这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种痘的最早记载。古人接种的是“人痘”。接种的办法共有四种:一曰痘衣法:把疮患的内衣给接种者穿上,以引起感染,这是最原始的方法;二曰浆法:用棉花沾染患者的痘浆,塞进接种者的鼻孔;三曰旱苗法:把患者的痘痂阴干研末,以银管吹入鼻孔;四曰水苗法:把患者痘痂研细并用水调匀,以棉花沾染塞入接种者鼻孔。 中国的“人痘接种术”当时是全世界最有效的治痘办法,因此受到很多国家仿效。清代康熙年间俄国专门派医生来中国学习此法。欧洲人向清朝重金买下中医防治天花的人痘,如获至宝。后经俄国传入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又将此法带入英国。随后人痘接种术流行欧洲各国。后来印度、日本和非洲国家也推行此法。古代中医人痘接种术的起源历史
人痘接种术的起源
有关人痘接种术的起源,史学界尚无定论,董玉山《牛痘新书》言:"考上世无种诸法,自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提出在唐代开元年间就有种痘出现的说法,由一位江南赵氏医者发明。最早具有"人痘接种"含义的古籍是《三冈识略》:"安庆张氏传种痘法,云已三世。其法,先收稀症浆,贮小磁瓶,遇欲种者,录小儿生辰,焚香置几上,随将黄豆一粒,傅以药,按方位埋土中,取所贮浆染衣,衣小儿。黄豆五日萌芽,小儿头痛发热。五日豆长,儿痘亦发。十日而萎,儿症随愈。自言必验。夫痘疹事关先天,生死预定,乃欲以人工夺之,亦巧矣哉。"通过穿染有痘疮浆液的衣服上让接种者感染,也就是后来所称的痘衣法。该段文字在文中卷二中出现,并且标注的日期是己丑至癸巳,也就是清代顺治年年到年,按照安庆张氏一家三辈都在种痘推断,应该不会晚于年,也就是明代万历年间应该就己经出现了人痘接种术。中医种痘方法
清兵入关前虽有天花流行,但比之中原地区并不严重,大多数人都没有出过天花,定都北京后,深受天花流行的威胁,尤其是对成年人造成了很大危害。当时天花对皇室成员的生存产生的巨大的影响,顺治就是死于天花,“(顺治)初七日子刻因病痘崩于养心殿,寿二十有四。”所以康熙对于种痘十分重视,认为种痘是预防天花的有效措施,广泛征揽各地名医为王子公主种痘,并将为王子公主种痘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当时的医家通过对前代种痘经验的揣摩,已经总结出几种较为有效的种痘方法,“迩年有种痘之说,始自江右达于齐燕,近则遍行南北。……专取痘气熏蒸,发儿胎毒于安宁无病之时。……”,先是选取长痘情况良好的长痘者,然后按照以下几种方法使被接种者受感染而发痘:一是痘衣法,即把长痘者穿过的内衣给被接种者穿上,使其被感染发痘。二是痘浆法,即用棉布蘸取长痘者脓疮上的浆液,涂抹在被接种者的鼻孔中,使其被感染发痘。三是旱苗法,即收集长痘者脱落的痘痂,晒干研成粉末,放入被接种者的鼻孔中,使其被感染发痘。四是水苗法,即收集长痘者脱落的痘痂,晒干研成粉末,加水搅匀,用棉布蘸取塞进被接种者的鼻孔中,使其被感染发痘。在这四种方法中,“然即四者而较之,水苗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应验,痘浆太涉残忍。……夫水苗之所以善者,以其势甚和平,不疾不徐,渐次而入;既种之后,小儿无受伤之处,胎毒有渐发之机,百发百中,捷于影响,尽善尽美,可法可传,为种痘之最优者。其次则旱苗虽烈,犹与水苗之法相近,儿体壮盛,犹或可施。”当时总结的种痘方法已经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种痘法的成熟使得天花的渐渐消散,在幼年种痘不仅成为皇室成员的一种惯例,普通民众也有对于孩童种痘意识,因此天花在后来再不曾大规模爆发。《望山堂文集》描述了张扶翼在湖南观察的一次接种情况,接种的50余名儿童中,40余名获得良好效果,有20%至30%没有接种成功,所谓没成功,是没有出痘,并没有提到有死亡者。《庭训格言》也记载了康熙早年,老百姓都害怕出天花,后来康熙推广接种人痘以后,便"皆无恙"。《绣虎轩尺赎》记载了吴鼎臣接种情况:"鼎臣能以神丹种痘,娄江奉为神师,三十年于娄保婴千二可余人,真神师也。年翁或反未之知耶,若得此道行于广陵,功德应自不浅,……""真神师"的称号,可见当时接种相当成功。《种痘新书》;"余行痘科数十年,往往见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种痘之家,医人必取吉苗,苗吉则痘无不吉矣。”提到种痘的成败取决于痘苗选取的好坏,好的痘苗接种几乎不会出现失败的案例。《种痘方》:"假使一庄之中有百儿出天花,未尝不延医服药。若能八、九十收功,人咸称太平痘矣。其有极力调治,而损伤几及一半者,不闻其归咎于医生……今若种百儿之痘,设或损伤四五个,则必责罚种师,并不容其托足于一村矣。"之前不种痘,即使死伤达到一半,也没听说归罪医生的。现在如果一百个接种者中,出现四五例失败的,就会惩罚种痘师,说明当时种痘的成功率很高。《兰台轨范》;"痘疮无人可免,自种症之法起,而小儿方有避险之路,此天意好生,有神人出焉,造良法以救人也。然人往往以种痘仍有死者,疑而不敢种,不知乃苗之不善,非法之不善也。况即有死者,不过百中之一,较之天行恶痘,十死八九者,其安危相去何如也。”提到接种失败的情况很少见,与痘苗选取不当有关。《一斑录》:"人生必出症一次,轻重虽不齐,而数十人中必有数人以痘殇,若种而出者百难损一,如是而是痘不必种,其谁听之,不知自出实造化至理……"认为种痘较为安全,达到"百难损一"的程度。种痘失败案例
对于接种失败的原因,多数医家认为是选苗不善所致,更有甚者,一些无良假冒医者,使用时苗、水痘苗等伪劣痘苗进行接种,骗取钱财。《古今医案按选》:"徐氏《医学源流论》亦云:种痘有九善,奈嗜利之徒,胆用时苗,害人不少,并令世人连种痘之法亦不信矣。更有以水痘痂为苗者,种出之时,痘极稀朗,并无稠密棘手之候,医者索谢而去,为父母者亦欢然放心矣。孰知真痘未出,迨时痘流行之岁,天花陡发,病家医家皆不预料,往往误指别证。妄投药饵,纵不误治,痘必危险,较彼妄用时苗之罪更深千倍,反得脱身事外……"人痘接种术的外传
到康熙时期,俄罗斯就有人来我国学习人痘术,《癸己存稿》:"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衣,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肆业。"《清经世文三编》:“国初俄之遣人来学痘医也,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在京城肆业者有年。种痘之法大行于西国,于时阿非利加有藉痘痂种花。康熙末,英使驻土耳其,经其国之医为使臣夫人种之有效,夫人随传其术于英国,一时神其术,求种之人罔不争先而恐后……"文中记载了俄罗斯派人在我国学种痘的时候,非洲有用痘痂来种痘的。英国的人痘接种术最早是从中国传入的,根据英国皇家学会的挡案记载,中国人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在蒙塔古夫人之前,己通过一些在中国经商的英国商人和旅行者直接传到了英国,但是却没有引起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