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七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ON「冯界之
中医已是“阴极阳生”
」人物介绍
冯界之,主任中医师。现在上海三爱中医门诊部工作。年12月生,四川彭州人。擅治疑难病,危重病及妇科、儿科、内科疾病。医院及家中诊所从事儿科、妇科、针灸推拿、内科、肿瘤科、脑科及急诊、住院部工作。后医院,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实习基地从事心肺专科、肿瘤科工作十多年,直至退休。治病以经方为主,兼及各家。
发表专著一本、先后在省级、国家级、国际刊物或国际学术会发表论文28篇,部分被评为优秀论文。曾治疗过大量的肿瘤患者。先后荣获香港国际学术会世界知名医家金奖、泰国医药金象奖、世界华人知名医家金奖。加拿大温哥华欧亚传统医学新进展暨世界知名医学成就颁奖大会学术金奖。年1月被中医研究院评为贡献金奖。年11月被卫生部、文化部、科委等八部委组成的鉴证委员会评为医学界百名中国医学创新名医之一。
采访笔记“中医,既是一种文化,也是科学。不管盛衰,都在那里注视着你,你说中医没落了,其实一阳已生,如在冬至。”
冯界之,主任医师,中医世家,川中名医,擅治疑难杂病
上海三爱中医门诊部。年近七旬,说一口川味普通话,但不妨碍与这位老人的彼此心照。他的金句俯拾皆是,“药用对的话,是香的,病人会抢着喝。”“中医大家,都是全科医生,就像个百货商场,因为任何病症,都可以八纲辨症,先辨症,再辨病。”“学中医是要有基础的,沙子上建不起塔来。”
他是杂家,各色疑难都看,他用药重,用味少,这些,他说得益于青年时期紧紧追随过的七位川中名医,以及医院医院每天一百多个病患的车轮大战。
一个中医人是要有底蕴的,他的底蕴是从小的古文修养,“十四岁就熟读灵枢素问,金匱要略,汤头歌诀。”他精通填词做诗,是四川最大的诗词组织——诗词创作研究会理事,喜用满江红,生查子,满庭芳,虞美人等多种曲牌,他写的一手好字,他的作品墨迹未干,便被抢去收藏。“年轻时,我还是象棋冠军,有奔袭四十里下一局棋,然后回家的痴迷。”回忆当年以一当十的盲棋大战,以及与川中甲级棋手第一名的周复生的一盘和棋,他意犹未尽。
他谙熟易理,在他看来,医与易的结合,是真正治未病,“能告诉你半年后将注意哪些脏器的变化,人生将有怎样的改变。这是博大精深的先知先觉。”
他自有他的仰望者,“叶天士拜过十七位老师,我远远不够,他是我仰望的。其实,川中、彭州也有大师,唐宗海,还有火神派郑钦安。”
1川中大医四川,彭州。
元代诗人汪元量《彭州歌》赞:“彭州昔号小成都,城市繁华锦不如。尚有遗儒头雪白,见人犹自问诗书。”元后虽降为彭县,却是巴蜀精英汇聚之地,后世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唐宗海先生,便是彭县之人,其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称赞他“活人有奇术”。
唐宗海的妻子姓冯,出身正是彭州当地的中医世家冯氏,而冯氏在当代的传承人,便是下文中所要讲到的川中著名中医——冯界之。
冯老是年12月生人,幼年历经乱世,家学渊源,从小就开始跟随父亲背诵诗词歌赋,汤头歌诀,幼年时候父亲早逝,14岁初中毕业,因为家庭的问题,不能继续上学了,就回来在自家诊所跟着舅舅专学于中医。舅舅在看病的时候,他就在旁边抄方。
这个诊所,一直办到了年。那一年,国家卫生部、人事部下发了一份文件,医院中的中医医生太少了,真正的中医在民间,要在全国的民间中医中选拔一万个人,其中四川有八百个。通过层层考试,冯界之以彭州市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本科档次中医师,。曾任四川彭州市卫校、温江地区中医提高班、成都中医学院函授班讲师。后来工作调动到成都市唯医院,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直至退休。
冯界之治病以经方为主,兼及各家,有五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中医诊断极准。医院的几年,医生相当少,他就看全科,在空地摆个桌子,两个学生各站一边抄方。在桌子这边诊断完毕,就说“银菊黄芩紫菀瓜霜百部南星苏芥”然后马上去看桌子对面的病人,继续开方,每天最多上百个病人。在这般车轮大战之下,他的医术也得到了很快的提高。他的学生也都说,能够有机会跟冯老学习,实在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
1技承七师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叶天士,少时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先后拜名医十七人,后人称其“师门深广”。少年壮志的冯界之也曾立志效仿前人,无奈时代变迁,令拜师学艺一途有所阻塞,后来他曾跟随学习的名医,算下来共有七名。
其一就是自家舅舅,将家传的医术倾囊相授。其后又广拜名师,民国时就有四大名医之称的廖全彬,彭州市名中医方南君,儿科四大名医之一、国医大师王静安等,都曾对冯界之有过指点。
其中,廖全彬老先生是伤寒派,纯粹用经方治病,敢用药,治重病、危病,是他的特长。冯界之十七八岁时,曾有一个朋友鼻血长流不止,他见其属血热征,即开了一方“犀角地黄汤”,但用药量略有保守,仅用白犀角一钱,生地一两,丹皮四钱,芍药二两,皆常用量;第二日无明显效果即引至廖老先生处。开方“乌犀角三钱,生地半斤,丹皮二两,白芍四两”,一服,血即止,令冯界之大为佩服。当学徒时冯界之看见老师们用中医中药治好了许多肺炎、肺脓疡、肺水肿、急腹症、脑溢血、脑炎、肠伤寒、咯血、吐血等急重病。
医院一个乙型脑炎病人,高热到42度,用尽各种办法不能退热,由卫生科主持中西医大会诊,廖全斌老先生参加了会诊。他坐在角落里,口含长烟袋,抽他的叶子烟,并不发言。别人众说纷纭,没有个结果。最后会议的主持人点名请他发言,他说:“这个病没有必要会诊,你们要治你们就治,你们不治我就治。”于是大家都请他诊病处方。他断为暑温,气营两燔证。处以犀角白虎汤:乌犀角3钱石膏八两知母三两甘草一两梗米二两服药1剂,高热即退。面对大证能如此淡定,原因不外乎治得多,有成竹在胸而已。
方南君老师,喜欢在自己的名字君下面加个“火”,自称“南方君火”。年冯界之响应刘少奇主席的号召,参加彭州市中医班拜师学医4年,毕业后个体行医。中医班特别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对《伤寒》、《金匮》、《内经选读》都要求背诵。得益于中医班4年的苦学苦背,后来冯界之在温江地区中医提高班和成都中医大学函授班讲《内经》时,每讲一课,都先行背诵原文,超常的背功,令学员深感惊叹。读中医班时在彭州当地的师父,便是方南君老先生。方师对妇科病相当有研究,经方、时方,都融为一炉。所以当时他的病人多则上百,少了也有七八十。在一旁负责抄方的冯界之,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冯界之的另外一名老师,是镇上的一名著名老中医,陈义才。他的特点是擅治常见病,危重病。病人比较广泛,儿科妇科,什么都看。有一次我跟陈师去山里出诊,这是一个肺痈病人,有“脓成则死”的说法。西医叫做肺脓疡,陈师先用桔梗汤排脓,后用人参蛤蚧散加减收功,出诊几次,就将这位卧床两个月,气短难续,住院治疗无效,西医嘱其回家准备后事的病人治好。这也为后来冯界之的“全科”精通打下了基础。
一直到年过而立,冯界之开始在每个星期放假的时候跟随成都市国医大师,“儿科四大名医”之一王静安学习,这时的他,也已经因为医术精湛而小有名气,很多的中医学习班,都会找他去讲课了。
3求学西医冯界之的父亲,少年时拜在川中名医杨白鹿门下学习中医,民国时期,杨白鹿在四川国医学院教妇科。后来冯界之的爷爷意识到了西医的长处,便要求冯界之的父亲既要懂中医,又要懂西医,让其考上四川华西大学系统学习西医,也正是在华西大学,冯界之的父亲得以与其母相识,并在不久后喜结连理。民国时期,北京四大名中医之一的施今墨,他的女婿祝谌予拜施老为师,学成中医后,在施老的要求下,又东渡日本,在金泽医科大学攻读西医4年。可见民国时期的中医,也认识到,要学习西医知识,为中医所用的重要性。同是学西医,但与现在的中医西化,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或名为中医,实为西医完全不同。后来彭州市著名的西医内科医生,四川省政协委员,肖义庚先生,是冯界之父亲的朋友,冯界之小的时候就常在他家里玩耍,称呼他为“肖伯伯”。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医院享誉巴蜀,后来肖老的兄长到了四川华西医学院工作,肖医院当医生。
身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母亲对于冯界之,有着一样的“中西医贯通”的要求。让冯界之先跟名医李建堂学西医,后来又跟肖老学了一段时间西医,差不多了的时候,肖老给他写了一张条子,对他说,如果你想更进一步学习的话,就去找这个人。那是一个最著名的西医医生,医院医学方面的权威,犹以心脏专科为长。平时在第二线,其他医生有什么疑难病就都去找他。这人叫张士熹,可惜的是,冯界之与他只有两面之缘。他很喜欢教冯界之,但是当时正值“四清运动”,不堪折磨,遗憾离世。
“我第三次再去时,找不到他,就去询问护士。哪知护士认为我是找张老看病的,当即开口骂我道:“他死了,你跟着去死,其他医生就医不了你的病了?”
冯界之低头不语,默默离去。那位无缘再会的老师,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典范,其风其骨,皆是后世楷模,却在那个时代,遭受了种种不堪的待遇,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4大家之道四年前,冯界之来到了上海。七十高龄的他,在三爱门诊部全职坐诊。而他的新浪博客,认证为“著名中医冯界之”,几年间也有数万的访问量,他写的微博的点击量达到70多万人次。他在其中发表诗词歌赋,撰写专栏“旅沪医话”,亦是自得其乐。
中医大家之道,身上一定要有很多的传统文化素养。冯老从小就会写诗填词,在四川时就是四川省老年诗词创作研究会彭州市唯一的一名理事。他喜欢“诗仙”李白,“小李杜”之李商隐,“诗鬼”李贺的诗。在各种诗词刊物上发表诗词多首,并精选了其中的85首编为《冯界之诗词注释》。几十年前曾写一首七言绝句《大栀子花》:“此花开放是端阳,若市门庭灸正忙。品罢酒肴钩月上,绮园对弈有流香。”乘兴而作,充满了闲情逸趣。他说,端阳,正合艾灸。
除此之外,冯老还擅下象棋。小的时候就爱下,初中时全校都知道,他的乒乓球和象棋都是全校之冠。后来他去和镇上的高手切磋,慢慢地,高手也赢不了他了。也下盲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当年与甲级棋手第一名的周复生下的一盘和棋,他犹自意犹未尽。
十七八岁的他,一到星期天的时候,就不顾辛苦,一大早起来,步行到四十里外的彭州市棋园下棋。当时棋园里经常有几百个人,他走过去转转一看,就说:“今天怎么没有下好棋的?”管理棋院的人就说:“下好棋的没有来呀?”他便哈哈一笑,坐下品茶对弈,到傍晚,又跑步40里回家。
除了诗词、象棋,冯老还快意书法,书房所挂“剑胆琴心”四字,足见功力。
口述实录
唐晔您自己的治病风格是什么?冯界之用药少,我的处方一般就是10味、12味药,最多不过14味,用量会比较大,这是因为受到川医用药习惯的影响。风格主要是继承了老师的偏好,后来又根据自己的体会,融汇一炉,慢慢形成的。我算是经方派,但是也不排斥时方。唐晔您现在主看的是哪些病?冯界之我从小就学得比较杂,现在也主治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医院工作后,各个科室的疑难病、危重病都找我会诊,结累了几十例有效的会诊病例,准备今后在《旅沪医话》一书中出版。很多人问我,你是专哪一科?我就说,大医生都是全科,什么病都看,小医生才会只看某一个科。这就像做生意一样,有的人只是摆地摊,还有的人能够开百货商场。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函授班时,我常对学生们说:“你们将来出去,是摆地摊还是开百货商场,就看现在是不是用心学习了。”专注于一门还是相对容易的,要博采众家,熔为一炉,那就是大师级的人物才能够办得到了。唐晔中医是什么?在面对西医的冲击时,应该怎么办?冯界之中医是一种思维模式的传承。辨证施治就需要不受西医病名的限制,不要去想什么病我该用固定的什么药,那是西医思维。很多病人会问我,说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中医该用什么药?我回答他们说,西医的病,找中医来开处方,那是不可能办得到的事情。用中医思维,先辨证,找准病机,针对病机治疗;再辨病。知道了一个大的方向,才能够不迷失。唐晔现代中医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冯界之现在药材的质量比较差,这是最大的问题了。学中医的人越来越少了,已经到了一个低谷。《易经》里面讲:“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就是说阴阳相生,有低谷就必定会有高山。中医是讲阴阳的,阴阳是有胜复关系的,《易经》和中医都讲阴阳胜复。有胜气,就必有复气。使中医衰退的胜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使中医振兴的复气。现在中医的现状是“阴极阳生”了。以前会逐渐衰落,主要是因为学中医的人受到了限制,收入也少,导致中医学生大部分都改行学西医去了,限制中医的政策逐渐在改变。传统中医光是学了不行,必须要有人带,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没有医生愿意带,所以学中医经常没办法进步。我们中医从古至今都是师带徒培养出来的,但是从60年代开始被一刀砍掉了。以前师带徒培养出来的人,拿不到证,医院,现在这些问题在逐步解决。社会蹉跎了几十年,是时候改变了。唐晔一些传统文化修养对于我们学中医有好处吗?冯界之这就像修大厦一样,大厦是不可能在沙滩上修出来的。平白无故地去学中医是学不好的,必须要有足够的修养,比如说诗词歌赋,这些就是底蕴。传统文化里面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的部分都是几千年中国人民从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地域,经过长期的实践,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有传统文化的基础,学习中医就容易多了。那真是“秀才学医,笼内捉鸡。”唐晔在您看来,药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冯界之香味。药只要对症了,对病人来说就会是香的了。例如前几天有一个三岁多的小孩子来看发烧,我当时诊断为乳蛾,肝经郁热证,给他开了泻青丸加减,药用龙胆草、栀子、大黄,石膏,,羌活,防风,金银花,蒲公英。他的母亲挺着急,觉得孩子没吃过中药,不知道这么苦能不能吃得下去。我说,只要和他的病情契合,药就是香的。果然,开始喂小孩子的时候,他又哭又闹,但是一调羹吃下去以后,就想吃第二调羹,吃完第二调羹,然后就过来抢杯子,自己一口气把药都喝完了。唐晔易经与中医有什么关系?冯界之易理是可以和中医结合治病的。我十几岁就看易经,在讲课的时候,就会讲易经。年参加首届国际周易研讨会,发表论文《阴阳胜复贯医易》,年参加首届国际易医学术会,发表论文《八卦与人体生命过程》。易理和中医治未病的观念很契合,中医和易理的结合,哲学的结合,也许就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唐晔能举几个您治病的例子吗?冯界之1、乳糜尿、血尿:苏某,女,50岁,从22岁时开始,患上丝虫病,发生乳糜尿,以后又出现血尿。开始时服西药海群生有效,但后来就无效了。乳糜尿、血尿仍然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28年医院用包括手术的多种方法治疗,反复住院,耗尽家财。现在病情严重,对治疗已丧失信心。来诊时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形体消瘦,一身乏力,眼黑头昡,乳糜尿和血尿、每5-10天发作一次、一次数天、有时连续发作一个多月。血尿时多血块。现在看来,面部、眼睑、口唇、指甲都已苍白,血红蛋白已在6克以下,需立即输血。但患者因家贫,拒绝住院输血。我先用治疗气随血脱的中药,补气益血,后用治乳糜尿、血尿的专药使乳糜尿、血尿彻底不发,患者恢复健康,精神充沛。
2、iga肾炎:傅×,男56岁。年3月11日免疫病理诊断为iga肾炎。:随即病休。医院肾病科治疗,用西药效果不明显,病情逐渐加重,自认为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现症:乏力无神,面唇发绀,咳嗽气喘、动则难以续接,心悸心累,整日嗜睡,睡时没有劲翻身,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两肺慢支、肺气肿,间质性肺炎。经冯界之用补益脾肾、温阳化水中药治疗5个月,患者诸症消失,恢复工作。
3、中风昏迷:吴某,男,70岁,年4月21日1诊:主诉: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昏睡2个月。患者年1月20日早晨去买菜,开始感觉头晕,1月30日头晕加重,家人急送医院就诊。头部CT检查:脑干、双侧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右侧枕部多发脑梗塞,部分软化灶。经急诊对症处理后回家。2月1日因呕吐数次,再次到该院就诊。查呕吐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无咖啡色样物体。头MRI示:双侧小脑半球蚓部、双侧丘脑、基底节区、左侧枕叶、左侧额叶及双侧顶叶多发亚急性梗塞灶。考虑为基底A尖综合症,立即下病危,收入住院。给予抗血小板、脱水、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降压、降脂、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一度好转。2月24日患者再次出现嗜睡,呼叫不应,考虑为消化道出血和卧床出现的肺部感染。给予止血、抗感染,并多次输血、血浆、白蛋白。消化道出血停止。于3月28医院做进一步治疗。入院后一直由西医诊治,但病人仍不清醒,遂于4月21日来请主任中医师冯界之会诊,冯界之处以平肝潜阳,清化痰热中药,使患者清醒,继续治疗,肺炎控制,精神抖擞而出院。但此等重症,出院后若无中医高手调理,难免预后不良。
4、不孕:小A,女,27岁。年7月2日1诊。主诉:婚后1年多不孕。患者1医院检查,发现患有子宫肌瘤,年8月做了宫腔镜肌瘤切除术,但1年后复查,子宫后壁长出子宫肌瘤1个,22mmx31mm;左后壁长出子宫肌瘤1个,30mmx30mm;后壁下段长出子宫肌瘤1个,17mmx21mm,部分外突。医生告之,有子宫肌瘤,不容易受孕。于是转请我用中药治疗。调理一段时间后怀孕,生一男孩。现在每年有数十人来我这里备孕和治疗不孕症,通过治疗,很多人怀上了宝宝。采访/唐晔编辑/文刃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TEXT
版权声明: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真实,真切,真相。
晔问仁医,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捍卫者。
公益中国援助定点白癜风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