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荠花黄遍穿单衫

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88012.html

农历三月三日,古称上巳节,又称修禊日、踏青节等,是一个古老的节日。

“上巳”是上古时的名称,意指这个节期是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了魏晋之后,上巳节固定在了三月初三。

远在公元前的周朝,我们的祖先就已很注重三月时令,每逢此时,要去水边祭祀,并且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如《周礼·春官·女巫》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汉代郑玄注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古人认为水是神秘的、最清洁的东西,可以祓除疾病和不祥,所以把这种礼仪称为“禊”或“祓禊”。又《史记·殷本纪》中载殷契之母简狄去水边行浴,见玄鸟之卵而吞之,因孕而生契。有学者认为简狄行浴是祓禊之源,其意义是利用春天之水洗涤妇女身上的不洁,驱走各种恶鬼,为妇女生育创造条件。

在古代,临水祓除之际,又有临水浮卵和水上浮枣的习俗,即把煮熟的鸡蛋或是枣子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此外,古代还有在上巳日祭祀高禖——主婚配和生殖之神的仪俗,这些习俗都被认为是来源于古老的求孕求育巫术。所以有人认为: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把上巳节看成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

到了后来,这个节日的祭祀、信仰的成分逐渐减弱,野游娱乐的成分逐渐增加。“满街杨柳绿如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在这芳草萋萋的明媚春日,人们纷纷出郭郊游、踏草宴乐,于是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笔下,便出现了“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描写。文人雅士则于此时在水边有“流杯曲水之饮”,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三月三日,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流觞”饮酒,吟诗咏怀,而王羲之则留下了一篇“书文双绝”、千载流传的作品——《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

说上巳节或三月三是个古老的节日,一方面是说这个节日起源甚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个节日在南北朝之前十分盛行。而在这之后,则起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表现在: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时至今日,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如云南大理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大理三月街,既举行歌舞、射箭、赛马等活动,同时也进行广泛的城乡物资交流;侗族的三月节,又称为花炮节,节俗活动主要以抢花炮为乐;壮族、布依族、黎族等也都过三月三,尤其是壮族的三月三歌墟节,更是名闻遐迩。而在汉族地区,倒反不如南北朝以前那样热闹,可能是三月三在节期上和清明节靠得比较近,有的节俗活动逐渐归并到清明节里去了。

尽管到后来,三月三已不再是一个大节,但在吴地,仍然保存着一些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其中一项在吴地各处都十分流行的内容,即三月三挑荠菜,这大约也是古代上巳节踏青习俗的遗存吧。

丰子恺《挑荠菜》

荠菜一名野菜,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性喜温和,耐寒力强,多生于田梗、墙角、山边、路旁,春天开白色小花,嫩株可作蔬菜,味道鲜美。范仲淹曾称赞它“腌成碧绿青黄”、“嚼出宫商角徵”;带花、果的全草入药,可治吐血、尿血、崩漏、痢疾等症,对肾炎、乳糜尿等也有疗效。

在南京,人们称三月三这一天是荠菜花生日。乡间妇女都摘了荠菜花插于鬓边,有民谚曰:“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

在苏州,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的俗语。三月三的清晨,村童叫卖荠菜花声不绝,各家将荠菜花放在灶台上,可以驱虫蚁。妇女将其佩插于鬓边,说是可使眼目清亮,所以又叫它眼亮花,以隔年糕油煎食之,据说也可明目,叫眼亮糕。

在常州、武进等地,说法又自不同,说是戴了荠花能够驱瞌睡,所以在这一天,“妇女折墙上荠花戴之”。又常州有谚语云“三月三,荠菜花开单布衫”。清代常州诗人洪亮吉在他的一首作品中,有“二月二过三月三,荠花黄遍穿单衫。单衫何处寻春好,先踏舣舟亭畔草。红梅阁接迎春堂,一路草香花亦香”等诗句,回忆他早岁在里中三月三寻春踏青的情景。

在杭州、嘉兴、湖州一带,传说戴了荠菜花,入夏头不晕,故士女皆戴荠花,也有里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这一天俗传又为“北极佑圣真君”的生日,在杭州佑圣观中,“修崇醮事,士女拈香……观中有雀竿之戏。其法:树长竿于庭,高可三丈,一人攀缘而上,舞蹈其颠,盘旋上下,有鹞子翻身、金鸡独立、钟馗抹额、玉兔捣药之类,变态多方。观者目瞪神惊、汗流浃背,而为此技者,如蝶拍鸦翻,蘧蘧然自若也。”(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代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张墙华有《西湖杂咏》诗云:“玉兔金鸡笑语哗,婉同拍蝶捷翻鸦。如何爱好偏嫌俗,不戴桃花戴荠花。”

除了“挑荠菜”外,吴地旧时在三月三还有一些其他的节俗活动。无锡人这一天习惯于登上附近的山头踏青游玩:城区的人上惠山,东乡上鸿山,北乡上斗山、西高山,南乡上(山加军)嶂山。这就是当地民谚中所谓“三月三,西高山;三月三,(山加军)嶂山;三月三,上鸿山;三月三,爬惠山”。一时间各山上游人如织,所以又有“三月三,蚂蚁上高山”的民谚。其中游人最盛的是现在吴文化公园所在地的堰桥西高山,除了游山之外,每年三月三要举行传统的庙会节场,辖区一百零八个自然村,村村举行香会,上山进香礼神,庙会期间,从堰桥村到西高山,卖艺人蜂涌云集,行坐商熙熙攘攘,成为一个民间文艺和物资交流的中心。另外,这一天南乡(山加军)嶂山真武庙的庙会节场及葛埭桥的赛快船也十分热闹。上午,各村村民先乘船赶去登山和游节场,香船游舫停满烧香浜;午后,各村快船又先后到葛埭桥西面长广溪集中,开始快船比赛,岸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河中激流勇进,惊险万分。邑人秦颂石《锡山风土竹枝词》咏云:“三月新晴上巳天,香浜葛埭足流连。湖光山色年年好,陆赛军将水赛船。”

此外,无锡从前还有三月三妇女食南瓜以祈子的风俗。钱基博先生《无锡风俗志》载:“清明节亦有在二月中者,而属于三月者为多。俗称清明逢三月三,则妇人之不子者,以是日食南瓜即宜子。”《锡山风土竹枝词》中又云:“青门生气瓞绵绵,春到清明三月三。记取食瓜诗有咏,要凭佳谶兆宜男。”所咏的正是这种风俗,而此俗正是前述的上巳节求偶求子古老习俗的遗存。

除了求育求子外,还要祈求庄稼丰茂、农业丰收,这在原始思维观念中,两者是同一个道理,于是岁时占验在三月三也有所反映。吴地一带有民谚说:“田鸡叫拉午时前,大年在高田。田鸡叫拉午时后,低田弗要愁。”意思是说青蛙在午前鸣叫,雨水较多,在午后呜叫,则不会有涝灾,此即所谓的“田鸡报”。又有谚云:“三月三晒得沟底白,牛毛草儿尽变黄小麦”、“三月初三皎皎晴,莳了黄秧耘不成”,意思是说这天阳光强烈,对小麦生长有利,但却对秧苗不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zd/66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