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的朋友要珍惜了,年夜饭里不可错过的美味,哪怕再忙,也别错过
临近春节,正值严冬。抬头树梢已繁华落尽,或挂有些许枯黄残叶。
一大清早,去走了乡间熟悉的小路,看了熟悉的花,欣赏了熟悉的风景。很多花都开了,依然是熟悉的样子。阿拉伯婆婆纳、荠菜、碎米荠、天葵、通泉草,虽然还没有到春天,它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冒出了头,在多处地方都瞧见了它们可爱的样子。但是最喜欢的还是长在田埂上的荠菜。
荠菜的名声之大几乎是没有人不认识它的,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心目中的野菜至尊,有它的存在,别的野菜只能黯然失色。
人们通常认为吃荠菜是在春天,其实不然,因为荠菜属于耐寒性作物,又是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喜冰凉的气候,在严冬也能忍受零下的低温,此时正是荠菜萌发之期,在冬风泠冽春风未暖时最鲜嫩,而且这清香味美的荠菜可以一直吃到阳春三月。
这应是年前最后一次到这里闲逛了,眼前这一片绿油油的青菜,在暖阳的呵护下反射出灿烂的光芒,旁边的萝卜也沿着地面露出它那洁白的身体,仿佛在向人们炫耀着自己丰满的体肤。
当我走在青菜和萝卜地之间,发现了很多零零散散的小荠,于是,赶紧回家拿来篮子和小铁撬,顺着菜地一路寻找。但毕竟是寒冬季节,荠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稀少,挖了许久,也不够一餐,正当我因很长一段菜地没有找到荠菜而决定放弃时,突然在眼前的一块大蒜地里发现了很多,不禁有种想要欢呼起来的感觉,刚才失落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
于是弯腰低头,将一颗颗荠菜小心地寻找出来,不一会儿就挑了满满的一袋,乐此不疲。
想起儿时打着赤脚在田间挖野菜,心里更是满满地欢喜,找野菜那时也是我们每年春天里最大的乐趣。对于荠菜,还有首童谣是这样唱的:“打了春,赤脚奔,挑荠菜,拔茅针”。
不仅如此,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对荠菜也是情有独钟,苏轼赞其为“天然之珍”,辛弃疾也留有名句“春在溪头荠菜花”。陆游写有:“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
在民间,更有阴历三月三这天用荠菜煮鸡蛋吃的说法,所以小时候,母亲每年都在这一天弄这道菜。
至于为什么要在这天吃荠菜,据传是吃了头不痛的说法,查阅史资:记载传说在东汉,华佗到建邺来旅行,但是太晚了就随便找了户人家借宿。借宿人家的女主人经常头疼,还很严重,华佗就教她用一把荠菜花和鸡蛋一起煮,连续吃三天每天吃三个,女主人的头疼就被治好了。记载是煮蛋,但现在很多人是煎蛋,虽然这些做法我想不一定有能治头痛的功效,但科学证实荠菜的确是一种营养非常丰富的野菜。
有研究表明:荠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维生素B1;同时含有大量的人体必需元素:例如磷、蛋白质、脂肪、钙、铁;另还富含草酸、酒石酸、苹果酸等有机酸和胆碱、乙酰胆碱等等,所以食用荠菜具有明目清火、利肝健胃、清热利尿等功效。
《名医别录》记载:“主利肝气,和中。”《本草纲目》有曰:“明目,益胃。”中医认为其对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有一定疗效。
荠菜吃法也很多,荤素烹调均可,或清炒,或煮汤,或凉拌,或做馅料包饺子、馄饨、包子、做春卷等都是极品,清香可口,柔嫩鲜香,风味独特,营养丰富。
说到在冬季最时令的荠菜佳肴,当属荠菜冬笋黄鱼羹了,时令荠菜搭配上鲜嫩冬笋,外加鱼片烹饪,更是鲜上加鲜。口感上更讲究的是鲜嫩爽滑、不失其味,无需过多调料,剩下的只有鲜。其中荠菜糊古称“百岁羹”,老人常食既防病又延年。
我则更喜欢荠菜春卷,小时候,最喜欢围在灶台边,看着一个个整整齐齐的荠菜卷下锅,炸至金黄酥脆慢慢浮在油面上的时候,就有忍不住想吃的冲动,哪怕烫嘴也要咬上一口,酥脆的外皮,包上最时令的荠菜和着肉馅,每一口都是惊喜和满足。
因此,过年一定会想到的单品,荠菜春卷肯定是其中之一。若在年夜饭的餐桌上有一道荠菜卷,只要随处一拨,其它菜肴便会顿时黯然失色,只想赶紧一品它的鲜美。
过年了,难得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时,返乡的朋友请珍惜了,来一盘荠菜饺子,或荠菜卷,在烟雾袅袅中,散发的不仅是荠菜饺子的清香,更是浓浓暖暖的亲情。
人生在世,不求大富大贵,只愿团团圆圆;不求轰轰烈烈,只愿平平淡淡;不求山珍海味,只愿为所爱的人包上一碗荠菜饺子,真情为皮,深意为馅,与他们共尝人间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