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讲堂王必勤主任郭志强教授顾护

洞察阳虚本质

郑钦安《医理真传》:

“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外虽现一切火症,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情皆是阳虚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

肾主二便

“后阴开大肠之门,其通与不通,结与不结,可察阴阳之虚实。”

(《景岳全书·传忠录》)

大便的情况也是辨别寒热的一个重要的指征,大便溏薄,特别是经期大便稀为阳虚的真实反映。夜尿也可反应肾气虚实。

傅青主女科有“夫寒冰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长鱼龙”的描述,这可能是“宫寒”与女性不孕关系的最初邂逅。寒性收引,寒性凝滞,宫寒容易导致气血瘀滞,经脉不通,影响胚胎着床,可以导致不孕症。

临床上常表现为:

月经不调,经色暗,痛经,小腹及腰骶部冷痛,得温则舒,闭经,白带多,色白清稀,不孕。同时伴有恶寒喜暖,四肢不温,舌苔白,脉沉紧。临床中以肾阳不足的虚寒症多见。

妇人诸病经不调,首重调经却妇疾

“妇人诸病多由经水不调。经调,然后可以孕子,然后可以却疾,故以调经为首。”(《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

调经之要顾气血,重在温补脾与肾

“夫经水者,乃天一之真水,满则溢,而虚则闭……”(《傅青主女科·调经》)

“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景岳全书·妇人规》)

天人相应周期潮,顺周调经效更佳

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本草纲目》)

经调不仅如期来,色量兼夹亦需顾

温经止痛调经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发病机制:有虚实两端、寒热之别,临床上痛经的患者以虚、寒者居多。即使为实证、热证,此时胞宫开泻,易受邪气侵扰,不可过于攻逐,以免伤及正气。

临床辨证:临床必问疼痛时间、经血性质、经量,及兼夹症状,如有无经期便溏、腰腹四肢寒热。

独到认识:膜样痛经-----临床所见经期当血块排出之前疼痛较剧,血块排出之后疼痛顿时减轻,似符合中医学之实证。然此类患者平素贪冷喜寒,或素体阳虚,行经时腰腹部凉,四肢不温、畏寒明显,得热缓解,此为胞宫寒冷,血为寒凝,血行不畅,不通则痛。病机当属脾肾阳虚,病性当为标实本虚。

用药特色:

1.经期以止痛治标为先,平时以审证求因治本为主。实证痛经于经前2-3天投药其效更佳。

2.经期用药活血化瘀,重视温行经脉。辛寒之品虽能活血化瘀却也易伤阳。

3.养血与活血并行。

4.对于经行血块黯黑患者,调经期以补肾健脾,温经养血,经期则温经活血,化瘀止痛。

5.经期便溏者,善用白术升阳健脾止泻。

6.生活保健。

健脾补肾止带

带下病

生理功能:润泽胞宫、阴道,抵御邪气入侵,提示种子之的候。

病理特点:“夫带下俱为湿证”。---《傅青主女科》

水湿下注的发生,与脾、肾、肝、任带二脉相关。

治疗上多采用健脾补肾、除湿止带。

温阳益气固胎元

“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

“胎成于气,亦摄于气,气旺则胎牢,气衰则胎堕”。

治疗:

①从妊娠之始至分娩的过程必须要注重扶阳。

②用药重视补肾健脾。

③补气与温阳并举。

④安胎、养胎,慎用黄芩。

⑤“有故无陨亦无陨”,“衰其大半而止”。

妊娠吐泻腹疼(四十三)——《傅青主女科》

妊妇上吐下泻,胎动欲堕,腹疼难忍,急不可缓,此脾胃虚极而然也。夫脾胃之气虚,则胞胎无力,必有崩坠之虞。况又上吐下泻,则脾与胃之气,因吐泻而愈虚,欲胞胎之无恙也得乎!然胞胎疼痛而究不至下坠者,何也?全赖肾气之固也。胞胎系于肾而连于心,肾气固则交于心,其气通于胞胎,此胞胎之所以欲坠而不得也。且肾气能固,则阴火必来生脾;心气能通,则心火必来援胃,脾胃虽虚而未绝,则胞胎虽动而不堕,可不急救其脾胃乎!然脾胃当将绝而未绝之时,只救脾胃而难遽生,更宜补其心肾之火,使之生土,则两相接续,胎自固而安矣。方用援土固胎汤。

人参(一两)白术(二两,土炒)山药(一两,炒)肉桂(二钱,去粗,研)制附子(五分)续断(三钱)杜仲(三钱,炒黑)山萸(一两,蒸,去核)枸杞(三钱)菟丝子(三钱,酒炒)砂仁(三粒,炒,研)炙草(一钱)(白术多伪,肉桂更无佳者。用者若有真药固妙,如无真药,白术以白扁豆代之,肉桂以破故纸代之。)

水煎。服一剂而泄止,二剂而诸病尽愈矣。此方救脾胃之土十之八,救心肾之火十之二也。救火轻於救土者,岂以土欲绝而火未甚衰乎?非也。盖土崩非重剂不能援,火衰虽小剂而可助,热药多用,必有太燥之虞,不比温甘之品也。况胎动系土衰而非火弱,何用太热。妊娠忌桂附,是恐伤胎,岂可多用。小热之品,计之以钱,大热之品,计之以分者,不过用以引火,而非用以壮火也。其深思哉!

畏寒腹疼小产(五十四)-----《傅青主女科》

妊妇有畏寒腹疼,因而堕胎者,人只知下部太寒也,谁知是气虚不能摄胎乎!夫人生于火,亦养于火,非气不充,气旺则火旺,气衰则火衰。人之所以坐胎者,受父母先天之真火也。先天之真火,即先天之真气以成之。故胎成于气,亦摄于气,气旺则胎牢,气衰则胎堕,胎日加长,而气日加衰,安得不堕哉!况又遇寒气外侵,则内之火气更微,火气微则长养无资,此胎之不能不堕也。...........方用黄耆补气汤。

黄耆(二两,生用)肉桂(五分,去粗皮,研)当归(一两,酒洗)(肉桂须用好的,如无佳者,用炮姜代之,或一钱二钱皆可,不可只用五分。)

水煎。服五剂愈矣。

倘认定是寒,大用辛热,全不补气与血,恐过於燥热,反致亡阳而变危矣。

《丹溪心法》首将黄芩奉为安胎圣药。

有医者,不辨虚实,大凡保胎必用黄芩,以致流产而不知原因所在。

“余内子每得胎三月必坠,遵丹溪法用药连坠五次。后余赴省应试,内子胎适三月,漏红欲坠,先慈延族伯字延义,以四物汤加鹿角胶、补骨脂、杜仲、续断各二钱,一服而安。令每旬一次。余归已六个月矣。”(清·陈修园)

虚瘀产后顾阳

产后恶寒身颤(六十九)——《傅青主女科》

妇人产后恶寒恶心,身体颤,发热作渴,人以为产后伤寒也,谁知是气血两虚,正不敌邪而然乎;大凡人之气不虚,则邪断难入。产妇失血既多,则气必大虚,气虚则皮毛无卫,邪原易入,正不必户外之风来袭体也,即一举一动,风即可乘虚而入之。然产后之妇,风易入而亦易出。凡有外邪之感,俱不必祛风,况产妇之恶寒者,寒由内生也。发热者,热由内弱也;身颤者,颤由气虚也。治其内寒,而外寒自散;治其内弱,而外热自解;壮其元阳,而身颤自除。方用十全大补汤。

人参(三钱)白术(三钱,土炒)茯苓(三钱,去皮)甘草(一钱,炙)川芎(一钱,酒洗)当归(三钱,酒洗)熟地(五钱,九蒸)白芍(二钱,炒)黄耆(一两,生用)肉桂(一两,去粗,研)水煎服。一剂而诸病悉愈。此方但补气与血之虚,而不去散风与邪之实,正以正足而邪自除也,况原无邪气乎!所以奏功之捷也。

产后恶心呕吐(七十)——《傅青主女科》

妇人产后恶心欲呕,时而作吐,人皆曰胃气之寒也,谁知是肾气之寒乎!夫胃为肾之关,胃之气寒,则胃气不能行于肾之中;肾之气寒,则肾气亦不能行于胃之内,是肾与胃不可分而两之也。惟是产后失血过多,必致肾水干涸,肾水涸应肾火上炎,当不至胃有寒冷之虞,何故肾寒而胃亦寒乎?盖新产之馀,水乃遽然涸去,虚火尚不能生,火既不生,而寒之象自现。治法宜补其肾中之火,然火无水济,则火在水上,未必不成火动阴虚之症;必须于水中补火,肾中温胃,而后肾无太热之患,胃有既济之欢也。方用温肾止呕汤。

熟地(五钱,九蒸)巴戟(一两,盐水浸)人参(三钱)白术(一两,土炒)山萸(五钱,蒸,去核)炮姜(一钱)茯苓(二钱,去皮)橘红(五分,姜汁洗)白蔻(一粒,研)(服此方必待恶露尽后.若初产一、二日之内恶心欲呕,乃恶露上冲,宜服加味生化汤:全当归一两(酒洗)、川芎二钱、炮姜一钱、东查炭二钱、桃仁一钱(研),用无灰黄酒一锺,水三锺同煎。)

水煎服。一剂而呕吐止,二剂而不再发,四剂而全愈矣。此方补肾之药,多於治胃之品,然而治肾仍是治胃也。所以肾气升腾,而胃寒自解,不必用大热之剂,温胃而祛寒也。

调经种子不孕

1.阳气为生之本

“暖则生物,冷则杀物”---《石室秘录》

“夫寒冰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长鱼龙。胞宫寒冷,又何能受孕哉?”---《辨证录》

2.促进排卵

排卵需满足两个条件:①肾中阴精充盛;②肾中阳气升发。

若肾中阴精充盛,而肾阳亏虚,阳气不足且失于调动,则亦无法达成氤氲状,无法排卵,而发不孕。

3.摄精固胎

经后期阴盛阳生渐至重阳,阴阳俱盛,为胚胎种植、生长、发育提供动力,若脾肾不固,脏腑失养,肾气失充,则无力摄精受孕。

4.治疗特色:

1.种子当先调经。

2.男女同调,孕前预培其损。“男精壮,女精调,为有子之道。”

3.受孕后及时保胎。

5.用药特色:

1.善用血肉有情之品

2.健脾固肾。“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

3.促排卵。温督脉之阳,以辛香温燥之品开下窍,开胞宫胞脉之窍。

4.善补阴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下部冰冷不孕——《傅青主女科》

有下身冰冷,非火不暖,交感之际,阴中绝无温热之气。人以为天分之薄也,谁知是胞胎寒之极乎!夫寒冰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长鱼龙。今胞胎既寒,何能受孕。虽男子鼓勇力战,其精甚热直射于子宫之内,而寒冰之气相逼,亦不过茹之于暂而不能不吐之于久也。夫犹是人也,此妇之胞胎,何以寒凉至此,岂非天分之薄乎?非也。盖胞胎居于心肾之间,上系于心而下系于肾。胞胎之寒凉,乃心肾二火之衰微也。故治胞胎者,必须补心肾二火而后可。方用温胞饮。

白术(—两,土炒)巴戟(—两,盐水浸)人参(二钱)杜仲(三钱,炒黑)菟丝子(三钱,酒浸炒)山药(三钱,炒)芡实(三钱,炒)肉桂(三钱,去粗,研)附子(三分,制)补骨脂(二钱,盐水炒)

胸满不思食不孕(三十)——《傅青主女科》

妇人有饮食少思,胸膈满闷,终日倦怠思睡.一经房事,呻吟不已。人以为脾胃之气虚也,谁知是肾气不足乎。夫气宜升腾,不宜消降。升腾于上焦则脾胃易于分运,降陷于下焦则脾胃难于运化。人乏水谷之养,则精神自尔倦怠,脾胃之气可升而不可降也明甚。然则脾胃之气虽充于脾胃之中,实生于两肾之内。无肾中之水气,则胃之气不能腾;无肾中之火气,则脾之气不能化。惟有肾之水火二气,而脾胃之气姑能升腾而不降也。然则补脾胃之气,可不急补肾中水火之气乎?治法必以补肾气为主,但补肾而不兼补脾胃之品,则肾之水火二气不能提于至阳之上也。方用并提汤。

大熟地(一两,九蒸)巴戟(一两,盐水浸)白术(—两,土炒)人参(五钱)黄芪(五钱,生用)山萸肉(三钱,蒸)枸杞(二钱)柴胡(五分)(胸满不孕。人每误为脾胃虚寒,不能克食。用扶脾消导之药。肾气愈虚,何能受孕。妙在立方不峻补肾火,所以不用桂附等药,但专补肾气,使脾胃之气不复下陷,则带脉气充,胞胎气暖,自然受孕无难矣。)

水煎服。三月而肾气大旺。再服一月,未有不能受孕者。此方补气之药多于补精,似乎以补脾胃为主矣。孰知脾胃健而生精自易,是脾胃之气与血,正所以补肾之精也水也。又益以补精之味,则阴气自足,阳气易升,自尔腾越于上焦矣。阳气不下陷,则无非大地阳春,随遇皆是化生之机,安有不受孕之理与!

便涩腹胀足浮肿不孕(三十八)——《傅青主女科》

妇人有小水艰涩,腹胀脚肿,不能受孕者。人以为小肠之热也,谁知是膀胱之气不化乎。夫膀胱原与胞胎相近,膀胱病而胞胎亦病矣。然水湿之气必走膀胱,而膀胱不能自化,必得肾气相通,始能化水,以出阴器。倘膀胱无肾气之通,则膀胱之气化不行,水湿之气必且渗入胞胎之中,而成汪洋之势矣。汪洋之田,又何能生物也哉?治法必须壮肾气以分消胞胎之湿,益肾火以达化膀胱之水。使先天之本壮,则膀肮之气化;胞胎之湿除,而汪洋之田化成雨露之壤矣。水化则膀胱利、火旺则胞胎暖,安有布种而不发生者哉!方用化水种子汤。

巴戟(一两,盐水浸)白术(—两,土炒)茯苓(五钱 人参三钱)菟丝子(五钱,酒炒)芡实(五钱,炒)车前(二钱,酒炒)肉桂(—钱,去粗,研)(便涩、腹胀、足浮肿,此病极多。不惟不能受孕,抑且渐添杂症,久而不愈,甚有成劳瘵摄不治者。此方补水而不助湿,补火而使归原,善极,不可加减一味。若无好肉桂,以破故纸一钱(炒)代之。用核桃仁二个,连皮烧黑去皮,用仁作引。

若用好肉桂,即可不用核桃引。)

水煎服。二剂膀胱之气化,四剂难涩之症除,又十剂虚胀脚肿之病形消。再服六十剂,肾气大旺,胞胎温暖易于受胎而生育矣。

此方利膀胱之水,全在补肾中之气。暖胞胎之气,全在壮肾中之火。至于补肾之药,多是濡润之品,不以湿而益助其湿乎?然方中之药,妙于补肾之火,而非补肾之水,尤妙于补火而无燥烈之虞,利水而非荡涤之猛。所以膀胱气化,胞胎不湿,而发荣长养无穷与。

慢性盆腔炎

①病机----虚实夹杂

②病理特点:

?阳气不足为本因,“妇人之体,阴常不足,阳亦常虚”

?血瘀既为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血失温运而迟滞成瘀,血瘀阻碍生机加重本虚。

?寒湿凝滞是其发病的重要环节。“血不利则为水”,“阴盛则寒”,寒虚血瘀阻致津液运行障碍,蓄积成水。

③活血化瘀、温经通阳、扶正驱邪:

?活血化瘀药多味辛温,辛能行血,温而促血畅行。

?寒凝血瘀导致经脉阻滞而生疼痛,常用桂枝、附子温经通阳,通络止痛。

?慢性盆腔炎的患者多为病程日久,加以补药辅佐,使瘀血去时有新血生,亦有不伤其气血之用。

?内外结合,多途径给药。内服方以辨证论治为主,中药保留灌肠以辨病治疗为主。

慢性盆腔炎病程日久,病位较深,非几服药可疗愈,郭老通过中药制剂“化瘀宁坤液”保留灌肠,既直达病所,又避免了伤害脾胃。

化瘀宁坤液组成:水蛭、附子、桂枝、三棱、莪术、赤芍、丹皮、没药、昆布、槟榔、败酱草、虎杖、红藤等。

?活血化瘀:三棱莪术“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以治男子痃癖,女子癥瘕,月闭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

?温经止痛:附子,取其辛散,走而不守之性,在助阳的同时达活血

化瘀、消癥止痛之功。桂枝,“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塞,甚去湿寒”。

?清热祛湿:余热未尽,湿热气血博结。赤芍、丹皮、败酱草、红藤清热凉血,祛瘀止痛。虎杖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定痛

案例1

临证诊治1例经行口糜病人,近年来口舌糜烂反复发作,经后亦不能自退。曾屡次用清热泻火法治疗,症状无改善。

就诊时伴有心烦口干、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检查口疮中心微红,周围色白。

辨证属阳虚,虚火上炎。

治以阴中求阳,引火归元,一贯煎加减。

处方:熟地黄、当归、沙参、麦冬、枸杞子、玉竹、白术、川断、代赭石、川牛膝、肉桂、熟附子。肉桂、熟附子用量从1g开始,每周增加1g,经行口糜逐渐减轻。肉桂、熟附子加至10g,患者经行口糜消失,继续巩固治疗1月,未再复发。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一般认为口舌生疮多属心、胃之火上炎,或因阴虚火旺,或因胃中积热、胃火上炎,灼伤口舌而生疮。

然而本病以温补而收功,其辨证的关键症状是大便。

郭老认为患者四肢不温,大便溏薄为阳虚里寒之证,是疾病的本质,口疮、心烦口干等虚热症状为标,是假象。并且口疮中心微红,周围色白也支持阴疮的辨证。阳虚阴寒内盛,虚火上炎,亦可灼伤口舌而生疮。

其治疗应以补阳为主,但必须要在养阴基础上补阳,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在一贯煎的基础上加肉桂、附子以引火归元,附子肉桂开始用量宜小,从1g起,逐渐增加,这样才能将虚浮之火引入命门,浮火自熄矣。

案例2

刘某,女,32岁,已婚。年4月初诊。低热2年,就诊时体温38.2℃,发热畏寒,时值天气已转暖,仍着棉衣,伴大便溏薄,日7~8次,多时11~12次,四末不温,乏力,月经后期,量少,纳差,小便无所苦,舌质淡,苔薄滑,脉沉细无力。

辨证属脾阳不足,虚阳外浮。

治疗以温阳益气,甘温除热。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熟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地骨皮、茯苓。

二诊:服药3剂后体温如故,但畏寒减轻,大便次数减少。服药6剂后体温下降,37.6℃,减衣被,诸症减轻,自觉午后腹胀,矢气多,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原方加厚朴、半夏。共服20剂。患者体温正常,大便成形,每日1~2次,畏寒、乏力已除,纳食正常,精神转佳,经过治疗痊愈。随访六个月,未再发热。

本病无外感史,病程较长,以长期低热为主,属内伤发热的范围。临床有气郁、血瘀及气、血、阴精亏虚之不同。本病虽然发热,但欲近衣被,大便溏薄,苔薄滑,因此阳虚里寒为本证,发热为假象。为脾阳不足,升降失常,清阳下陷,阴火上行,故发热畏寒,大便溏薄。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甘温除热。

熟附子、干姜辛热,使命门益,土母温;党参、炙甘草甘温益气,使元气得复,清气上行;白术、茯苓健脾燥湿,使浊阴下降;地骨皮具有阴退虚热之功。全方合用,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元气旺而阴火消。即李东垣所谓“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泄其火”之意。

验案分享

任某,女,35岁,因“未避孕而未孕5年”于年4月23日初诊。

患者月经规律,28~30天一行,经期5d,量偏少,色暗,质稠,夹有膜样组织物,经行第1天伴小腹坠痛,喜温,腰酸,经期便溏。平素无明显不适,带下量少,纳可,夜尿1~2次,大便调。舌红,苔薄白润,脉沉细。既往于年10月在外院行右卵巢囊肿剔除术。年1月外院输卵管造影示:左侧输卵管通畅,右侧输卵管有阻塞,宫腔偏小。年2月B超示:子宫偏小。基础体温双相,但排卵后体温上升缓慢,高温期少于12d。临证中,郭教授注重四诊合参,详辨细微。平素多问二便,尤其要问是否有夜尿。该患者夜尿1~2次,属脾肾阳虚、肾气不固之象。经期血海胞宫气血变化急骤,易引动伏邪而发生一系列经期伴随症,所以经期症状可以反映患者体质。该患者经量少、

经血中夹有膜样组织物、小腹冷痛喜温、经行便溏,皆由脾肾阳虚、胞宫胞脉失于温煦、血失温运而致。郭教授认为该患者虽有月经量少、带下量少等。阴精不足症状,但其不孕的主要原因为。正如《辨证录》所云:“夫寒冰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长鱼龙。胞胎寒冷,又何能受孕哉?”其基础体温虽为双相,但排卵后体温上升缓慢,高温期缩短,也为脾肾阳虚、冲任不足之象。从西医角度来说属黄体功能不足导致不孕的范畴。黄体功能不足可使子宫内膜发育不良,影响受精卵着床及胚胎发育,从而造成不孕或不育。黄体功能不足主要缘于卵泡发育不良或排卵障碍,所以调经是治疗黄体功能不足的关键。郭教授推崇傅青主的“不损天然之气,便是调经大法”(《傅青主女科》)主张,按月经不同时期阴阳气血的消长规律分期治疗。行经期即月经期,经血当泻,治疗以养血活血通经为主,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味,使经血畅通内膜脱落完全,使瘀血去,有利于新血生,防止因宿血积于胞中,新血不能成孕,可使下一个周期内膜能够正常生长,卵泡正常发育。经后期即卵泡期,胞宫血海由空虚逐渐蓄溢,属阴长之时,治疗以养血填精、滋补肝肾为主,但又考虑到无阳不长,故在方中加重菟丝子用量以助阳。常用自拟方育胞饮治疗,以滋阴为主,佐以扶阳。经间期即排卵期,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佐以温阳活血,促进阴阳转化、重阴及阳。经前期即黄体期,此期为阳长阶段,治疗宜温补脾肾而固其本,常用两固汤加减治疗。给该患者按上述方法治疗4个月余,于年9月3日复诊时,患者已停经44d,伴有恶心呕吐,小腹正中灼热疼痛,腰酸,无阴道出血,舌红苔白腻,脉滑。B超示:宫内胎囊大小为2.3cm×1.4cm。尿妊娠试验阳性。基础体温高温期已持续30d。郭教授诊断为妊娠腹痛,属脾肾两虚证,采用胎元饮合寿胎丸加减治疗。妊娠期阴血下聚冲任以养胞胎,少数孕妇易出现口干口苦、便秘等阴虚症状,甚至有人会因热迫血行而出现少量阴道出血。有人据“黄芩为安胎圣药”,不分寒热虚实概用黄芩保胎,郭教授对此并不赞同。黄芩为苦寒直折之品。

易伤阳气,而万物生长靠阳气,没有阳气,胚胎也不能发育。所以在妊娠期,我们也要顾护阳气,不宜用过于苦寒药物。当然也不宜用温燥之品,应力求平和。若确实存在阳热之象,黄芩方宜选用。患者于年10月15日再次复诊,停经已满12周,无不适。B超示:宫内孕,活胎,与停经月份相符。遂转入产科,按期进行产前检查。

苏某,年龄:32岁婚龄:4年

一诊:年4月18日

主诉:结婚4年,未避孕未孕3年。

现病史:患者慢性盆腔炎病史3年余。既往于年10月在外院行右卵巢囊肿剔除术。年4月1日行输卵管造影术:宫腔小,右卵管未显示,左卵管上举、迂曲,远端积液,通而不畅,造影剂如珠样溢出。

月经生育史:平素月经规律,,量少,鲜红,夹膜,经前乳房胀,腰酸,痛经(+),小腹怕冷,大便偏稀,经期手脚心偶灼热。平素带下少、干涩。G1P0(、12.05人流一次)刻下症见:下腹隐痛,腰酸,带下量偏少,色白,无异味,晨起尿频,尿色可,大便4-5日1行,初干后软,纳眠可,手脚腰腹怕冷。舌红,苔薄白润,脉沉细。

中医诊断:断绪。

辨证:脾肾阳虚兼血瘀

治法:滋肾养肝,暖宫祛淤。

处方:

1.两固汤加减,

枸杞子覆盆子熟地黄精菟丝子川断当归党参益母草牛膝巴戟天锁阳生白术肉桂炙黄芪肉苁蓉14付,经行停

2.养血调经汤加减

党参当归莪术丹参

益母草赤芍川芎熟地

泽兰川牛膝桃仁红花

肉桂小茴香炒白术

3付,月经第1-3天

3.化瘀宁坤液加减保留灌肠,经行停

二诊:年4月30日:

Lmp:.04.20×3天,量较平素减少1/2,无血块及痛经,行经前乳头稍痒,BBT单相,行经时腹凉,大便较前转佳1次/日,变软,阴道干涩减轻,舌淡微齿痕,苔薄白,脉细滑。

辅助检查:

4.25:子宫5.2×4.7×3.8cm,Em0.4cm,宫颈可见多个无回声,较大

0.4×0.4cm,ROV:3.1×1.5cm,LOV:3.3×1.8cm

4.22(M3)H6:PRL.8FSH7.5LH7.9E.6T0.29P0.8

处方:

①4.18方加川椒10g20付

②化瘀宁坤液继用

三诊:年7月4日:

Lmp:.06.15×5d,量偏少,鲜红,血块无膜,便软或稀,乳头痛,腰腹无苦,溲调,带下一般。舌淡,苔滑,脉滑略弦,眼干涩。BBT双相,高温期欠佳,腰腹凉,现BBT升高8天,乳不胀。

内诊:

外阴(-),阴道(-),宫颈充血,子宫左偏,常大,不规律,活动度欠佳,左侧附件增厚、粘连、牵拉痛(+),右稍厚,骶韧带增粗,触痛(+)。

处方:

①4.18①方去肉苁蓉,改炒白术25g,加片姜黄10g14付,经行停

②4.18②方改炒白术25g,加刘寄奴15g

化瘀宁坤液继用

四诊:年7月18日。

Lmp:6.15。

辅助检查:7月17日查P.20mmol/L,β-HCG

刻下:现乳胀,小腹坠、隐痛,腰无苦,带下增多、透明,脉细滑。

处方:

菟丝子20g炒川断20g山药15g桑寄生20g

炙芪25g党参20g炒白芍20g炙草10g

当归身12g阿胶10g苎麻根12g炒杜仲12g

白术25g枸杞15g山芋12g

14付

往期精彩回顾: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学分会成功举办“谋划十四五,走向新起点”高峰论坛

国医大讲堂--王必勤主任《郭志强顾护阳气用药》(一)

国医大讲堂--王必勤主任《郭志强教授学术思想概述》(二)

国医大讲堂--王必勤主任《郭志强教授学术思想概述》(一)

国医大讲堂--岐黄学者赵瑞华《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特色与优势》(二)

国医大讲堂--岐黄学者赵瑞华《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特色与优势》(一)

国医大讲堂--张大宁国医大师《“病”“证”结合,有效提高临床疗效》

国医大讲堂-林谦教授《医院绩效考核中医指标解读及问题分析》

国医大讲堂--史欣德教授《金匮》胸痹七方再识

国医大讲堂--史欣德教授《发热的鉴别诊断与选方》(二)

国医大讲堂--史欣德教授讲《发热的鉴别诊断与选方》(一)

关于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yy/8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