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灸堂灸贴常用穴位索引收藏版

宜灸堂灸贴常用穴位索引

热爱养生的灸友常会被人问到穴位的具体位置,在这里,我们整理汇编一些较为常用的穴位示意图,分享给大家参考。

建议白天灸的穴位01大椎穴

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舒缓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呕吐、风疹、颈椎病、发热、中暑;治疗面部色斑、粉刺、湿疹、过敏皮肤、黄疸;治疗肩背疼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

02身柱穴单穴,督脉的后背正中间,身柱穴的位置在我们人体的背部,从大椎穴开始,第三胸椎棘突下。该穴正是在两肺之间,跟肺气、肺的联络非常密切,按照脊椎的联系,它有脊神经根,内和脏腑联,外和体表联系,是一个桥梁,刺激身柱穴的位置,可以通过外面的刺激,调节内在的脏腑。

缓解治疗身热头痛、腰脊强痛、抽风、小儿夜啼哭、幼儿体质虚弱、肩膀僵硬等。缓解治疗身热、咳嗽、气喘、感冒、哮喘、发热、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等。缓解治疗腹泻、婴儿消化不良、吐乳、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夜晚睡眠不安、发育不良等。缓解治疗补气壮阳、益智健脑、面黄肌瘦等。

03肺俞穴

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即身柱穴位置),旁开1.5寸(二横指宽)处。左右各一穴。

1、止痰,缓解治疗咳嗽气喘、吐血、盗汗等。

2、缓解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炎等。

3、缓解治疗皮肤瘙痒等。

肺俞穴配风门穴治咳嗽喘;肺俞穴配合谷穴、迎香穴治鼻疾。

04颈百劳穴

颈百劳穴属于经外奇穴,颈百劳穴的准确位置位于人体项部,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左右各一处。

缓解治疗哮喘、肺结核、角弓反张、颈项强痛等病症。具有养肺止咳、舒经活络的功效。颈百劳穴位配伍:颈百劳穴配足三里穴缓解治疗咳嗽。05肩井穴

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

治疗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

缓解治疗肩背痛、颈项痛、落枕、牙痛、乳痈、乳腺炎、肩周炎、肩软组织损伤、上肢痛、难产、半身不遂、胞衣不下、肺炎、扁桃体炎、瘫痪、四肢厥冷、中风不语、诸虚百损等。

06肩髃穴

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肩髃穴位于人体的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在肩膀上有个三角肌,三角肌上缘的前边,把胳膊抬起来,明显地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凹陷就是肩髃穴。有个口诀叫:肩髃抬肩凹陷处,就是一抬肩,有两个凹陷的地方,前面凹陷的地方。)左右各一处。

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

07肩髎穴

位于人体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左右各一个。

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肩关节周围炎等。

08天宗穴

天宗穴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09肝俞穴

位于人体的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或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

缓解治疗胃肠病、胸痛腹痛、脊背痛等。缓解治疗皮肤粗糙、黄疸、老人斑等。缓解治疗肝病、失眠、吐血、目眩等。

10脾俞穴

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旁开两横指宽)。

(1)缓解治疗消化性溃疡、脘腹胀痛、胃下垂、胃炎、胃出血、消化不良、泄泻、痢疾、肝炎等。

(2)缓解治疗胸胁支满、呕吐噎膈、便血、带下、糖尿病、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

11胃俞穴

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消化不良、胃脘痛、呕吐、翻胃、腹胀、腹泻、痢疾、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肠炎、糖尿病、失眠等。

12命门穴

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肚脐眼(神阙穴)对应的后腰中间部位。

治疗腰痛、肾脏疾病、夜啼哭、精力减退、疲劳感、老人斑、骨质疏松、青春痘等。治疗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等。治疗肾寒阳衰、行走无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改善性冷感,平衡和恢复性功能。

13肾俞穴

在腰背部,第二腰椎下旁开一寸半(约两横指部位,左右各一穴),和前面的肚脐眼平齐正好是第二腰椎(第二腰椎凹陷下是命门穴)。

缓解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缓解治疗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等;补肾助阳、调节生殖功能。

14腰阳关穴

位于人体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脊相平。

主治腰骶痛、下肢麻痹、坐骨神经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等。

15八髎穴

八髎穴不是一个穴位,它是一组穴位,所以合称一起就叫:八髎穴,有八个点,左边四个右边四个,分为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正好是在我们腰骶的部位。八髎穴中的“髎”一般来讲在人体当中穴位以“髎”来命名的,这样的穴位一般来说就是一些骨缝或者说有孔的位置上才称为髎,而且这个孔是比较深的。比如像人体上一些穴位:肩髎、天髎都是骨头上大的骨缝或者是骨头上重要的标志。一般在骨缝上的穴位都叫“髎”穴。腰骶上的八髎穴就恰恰在我们腰骶的骶骨分排着,左边有四个,右边有四个叫作骶神经孔。

1、八髎穴位对我们人体下半身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特别是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问题。

2、对腰部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揉腰骶,促进腰部的气血通畅,对老年人的保健有非常关键作用和意义。

16阳陵泉穴

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即:在小腿的外侧,膝关节下方的外侧有一个高点(腓骨小头),从高点的前下方大概一寸左右有一个凹陷。)左右各一个。

1、治疗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腰痛、膝盖疼痛、脚麻痹、下肢瘫痪、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抽筋、麻痹、坐骨神经痛、腰腿疲劳、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2、缓解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胆囊炎、肝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习惯性便秘;

3、缓解治疗其高血压病、遗尿、肋间神经痛。

17委中穴

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膝盖后面的直线中间叫做委中穴)

主治头痛、恶风寒、小便不利、腰背痛、遗尿等。提高性欲、丰胸美乳。

18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主治胃肠虚弱、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瘿气、肠雷鸣、腹泻、便秘、肝脏疾患、胃痉挛、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胃下垂、尿路感染、下肢不遂、高血压、肥胖、口臭等。

19尺泽穴

位于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键,健的外侧即是此穴。

主治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中暑、肘臂肿痛、皮肤瘙痒、过敏、乳痈等。

20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左右手各一个。

主治肠炎、腹部绞痛、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皮肤瘙痒、结膜炎、眼睑炎、荨麻疹、高血压,齿槽出血、甲状腺肿、上肢瘫痪等。

缓解治疗外感发热,咳嗽,气喘,腹痛,吐泻,齿痛,湿疹,痤疮,手臂肿痛,半身不遂,白癜风等。

21外关穴

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穴相对。即: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头痛、耳鸣、便秘等。

建议晚上灸的穴位01神阙穴

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1)能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2)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慢性肠炎、泄痢脱肛、中风脱症有很好的疗效。

02膝眼穴

[膝眼穴]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左右膝盖各一个),在外侧的称外膝眼(左右膝盖各一个)。

[功用]清热消肿,疏通经络。

[主治]膝部肿痛,脚气,鹤膝风。

03阴陵泉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穴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左右腿各一个。

1、主治腹胀,腹泻(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部痛,痛经,遗精;膝痛(膝胫酸痛、腰腿痛)等。

3、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等。

04关元穴

位于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也就是从人体肚脐中间下三寸(四指并拢,从脐中起,以中指横纹为标准,横向的距离),腹部的正中线上。

有培肾固本、调节回阳的作用,能够治疗阳痿、早泄、月以不调、崩漏、带下、不孕、子宫脱垂、闭经、遗精、遗尿、小便频繁、小便不通、痛经、产后出血、小腹痛、腹泄、腹痛、痢疾等症状。

05三阴交穴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脚各一个。

1、治脾胃虚弱、肠鸣腹胀,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等;

2、治肾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疝气等;

3、保养子宫和卵巢、改善性冷淡,治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带下、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子宫下垂、难产、阴挺、经闭、不孕、遗精、阳萎、阴茎痛等。

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症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治疗;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三阴交穴有治疗遗精、阳痿、阴茎痛、小便不利、睾丸缩腹等作用,是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因此,经常用手指按摩三阴交可增强男子性功能。

4、治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失眠、更年期综合症等。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又是三条阴经的交会穴,符合阴的特性,对女性有特殊的保护作用。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5、紧致脸部肌肉、去斑、去皱、祛痘,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等。

6、治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脚气、糖尿病、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06中极穴

中极穴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左右各一个。

1、治疗阳痿、早泄、遗精、生殖器疾病、泌尿疾病、尿路感染、尿频、尿急、生理病、生理不顺、小便不利等;

2、主治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等;

3、缓解治疗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脐下疝绕脐痛、冲胸不得息、肾炎、精力不济、冷感症等。

07血海穴

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或者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左右腿各一个。

主冶疾病:

1、生理不顺、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不尽、睾丸炎、小便淋涩、气逆、腹胀、便溏腹泻、体倦无力、腹痛;

2、缓解治膝盖疼痛、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

3、缓解治疗贫血、风疹、瘾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丹毒、雀斑;

4、缓解治疗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瘦腿、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等。

08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即:从心口窝到肚脐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窝到肚脐眼中央)

1、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作用;

2、缓解治疗胃痛、腹痛、腹胀、呕逆、纳呆、反胃、食不化、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黄疸、胃扩张等;

3、缓解治疗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治疗慢性肝炎等;

4、缓解治疗喘息不止、恶心、痰多、咳喘、失眠、脏躁、癫痫、尸厥、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治疗烧心等。

09期门穴

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与巨阙穴齐平)左右各一个。

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还有治疗肝病、荨麻疹等。

10天突穴

位于人体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11中府穴

中府穴属于手肺经脉的穴道。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胸满、气喘、扁桃体炎、咳嗽、支气管炎、肺痨、心脏病、腹胀、呕秽、皮痛面肿、肩周炎、胸肌疼痛等。

12扶突穴

扶突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扶突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吞咽困难、失音、梅核气、呃逆。

13丰隆穴

位于足外踝上8寸(大约在外膝眼与外踝尖的连线中点)处。

头痛、咳嗽、痰多、胸闷、眩晕、下肢神经痉挛、麻痹,便秘、尿闭、支气管炎等。

14天枢穴

在中腹部,肚脐左右两侧三指宽处。

便秘、腹泻、细菌性痢疾、腹痛、腹胀肠鸣、呕吐、虚损劳弱、伤寒、中暑呕吐、急性阑尾炎、月经不调、不孕等。

天枢穴主要是调理以大肠为主的肠道病,对于急性的、慢性的都有用。如果说肚子咕咕作响的那种,也是适合用灸法。

15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当你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

1、轻轻点按涌泉穴能通过经络传递作用,调节你的植物神经系统,帮你扩张血管、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毒素排出、降低血液粘稠度。

2、活跃肾经内气、固本培元、延年益寿、散热生气,有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等。

3、缓解治疗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4、缓解治疗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等。

5、治疗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耳聋、耳鸣等。

16膻中穴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1、舒缓胸闷、咳喘、吐逆,心悸、气喘、气短、咳唾脓血、肺痈、提高性功能等。

2、治疗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呼吸困难、过胖、过瘦、呃逆、缺乳症等。

3、治疗产妇少乳、乳腺炎、噎嗝、收缩等。

17水道穴

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布有肋下神经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左右各一个。

主治疝气、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痛经、腰背强直、慢性盆腔炎、肾炎、膀胱炎、腹水等。

?免责声明:图文源于网络,仅供学习,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儿童灸今天你的孩子用了吗?

宁波宜灸堂关爱宝贝健康成长,推荐经牌儿童灸——凡1岁以上婴幼儿~少年儿童均能使用。

常灸身柱穴,孩子不光胃口好、吃饭香、不生病,还能长身高。

欢迎选购,欢迎垂询!

上图:经牌儿童灸用户分享之一

经牌养生灸:私人的经络理疗师!

经牌儿童灸:孩子的健康护理师!

宁波宜灸堂:因艾而生,为爱守护!

宁波宜灸堂,送你大健康!

更多精彩内容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yy/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