菥蓂子、芒果核、蒲桃、大托叶云实、紫草茸、茜草、山矾叶、圆柏枝、诃子、豆蔻、刀豆、波棱瓜子、巴夏嘎
清热,通淋,消炎止痛。用于淋病,睾丸肿大,膀胱炎,腰痛等。
口服。一次2~3丸,一日2~3次。
每丸重0.6g
0.6g*15丸*2板
主要应用十三味菥蓂丸来源于我国藏医古方,始载于藏医巨著《四部医典》中,现收载于《藏药标准》中,至今有数百年历史。
十三味菥蓂丸具有清热、通淋、消炎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增生)、淋病、睾丸肿大、膀胱炎、腰痛、以及因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增生)等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尿间断、尿等待、淋沥不尽、小便无力、尿道口红肿、滴虫抽搐、会阴及小腹坠痛、阴囊湿冷、腹胀、全身乏力、小便灼痛、四肢麻木、淋菌及淋菌性泌尿系统感染等病症的治疗。
引自[丁建海,张俊芳.菥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年6月第35卷第3期]
临床反馈(以上收集于医生群临床反馈)
临床联合用药与协日嘎四味汤散联合
用于男性泌尿系统感染:尿道炎、膀胱炎、睾丸肿大、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
与十四味羚牛角丸联合
用于妇科炎症:附件炎、盆腔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
与二十五味鬼臼丸联合
用于性病:生殖器疱疹、梅毒、淋病、尖锐湿疣
与十八味诃子利尿丸联合
用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尿血
与二十八味槟榔丸联合
用于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
与石榴日轮丸联合
用于肾虚阳衰型前列腺炎
与九味獐牙菜丸联合
用于肝郁气滞型前列腺炎
(以上收集于临床反馈)
相关药理研究菥蓂药理活性主要具有抗菌、抗病毒、清热利湿方面。可以全草入药,具有清肝明目,清热利尿等功效。种子具有利肝明目、和中益气、清热解毒、温补五脏等功效,临床用于消炎止痛、肺脓疡、肝硬化、风湿性关节炎等症。
文献记载民间采用菥蓂治疗肾炎,子宫内膜炎,采用复方菥蓂治疗54例甲胎蛋白(AFP)阳性肝病患者,认为此复方是治疗AFP阳性的有效药物。专家还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药理学方法研究出菥蓂子有效成份抗抑郁的作用机理。
引自[丁建海,张俊芳.菥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宁夏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年6月第35卷第3期]
什么是“淋症”
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者,为“淋证”。
根据病因不同分为五淋:即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血淋。淋证病位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脾有关。西医某些泌尿系疾病如:肾盂肾炎,膀胱炎,肾结核,泌尿系结石,乳糜尿以及前列腺肥大,膀胱癌等病;
石淋
尿液混浊,尿中有时挟有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者,为“石淋”,乃湿热下注所致。
劳淋
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者,为“劳淋”,乃脾肾两虚,湿浊留恋下焦所致。
气淋
小便涩滞,少腹满痛,或少腹坠胀,迫切作痛,尿有余沥者,为“气淋”,前者多因肝郁气滞,膀胱气化不利;后者多因中气不足,气虚不能摄纳。
膏淋
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有滑腻之物,尿道热涩疼痛者为“膏淋”,乃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膏淋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淋出如脂,体瘦无力,腰膝酸软者,为肾气亏虚不能固摄。
血淋
小便热涩刺痛,尿色紫红,甚则夹有血块者,为“血淋”,实者多由于湿热下注膀胱,血热妄行;虚者多因于肾阴亏耗而见尿色淡红。
什么是湿热下注
湿热蕴结于下焦,下注膀胱,湿热阻于肾与膀胱,膀胱系津液之府,导致肾与膀胱气化失常,则水道、小便不利,泄时涩痛,小腹拘急、腰部酸痛、尿赤,尿浑浊,小便频数,淋沥不畅(即尿频、尿急、尿短少、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各种淋证的主症。
临床多见于湿热痢疾、湿热泄泻、淋浊、癃闭、阴痒、白带、下肢关节肿痛、湿脚气感染等症。
香格里拉藏医药产业基地
(藏药厂、藏医院、藏医药博物馆)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单位
本文仅内部医学药学专业人士学术研讨,不作宣传用途,请勿外传。本内容不作为诊疗依据,具体请遵说明书及医嘱。
致力于民族医药及文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