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植物大能量,雨水过后多吃这两样蔬菜

雨水节气过后,天气开始转暖,冬天储存在地下的水能量开始上升,人体的肝气也开始生发,阳气开始浮动,人体常有空虚的感觉,小儿则多表现出体虚的病症。

因此,人们应根据“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注意养阳气和养脾胃。因为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古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

雨水节气养生原则

01

雨水时节天气较凉,要根据气温增减衣服。同时,不要吃过多的寒凉食物或喝凉茶,可适当吃些较温性的甜食,以养脾胃,避免脾胃受凉。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02

雨水仍然是早春节气,特别是北方,仍然较为寒冷,因此不宜做过于激烈的运动,以便让肝气慢慢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运动。

03

雨水节气,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气候转暖,早晚较冷,风邪渐增,常见口舌干燥等现象,为此人们宜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品。可多食大枣、山药、莲子、韭菜、菠菜等。北方人食疗多以粥为好,可做成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此时,应少吃羊肉等温热的食物。

04

精神上应注意清心寡欲,不妄劳作,以养元气。

雨水节气宜吃食物

01

豆苗,俗称豌豆藤。豆苗作为食品,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豌豆种出西湖,今北土甚多,九月下种,苗生柔弱如蔓,有须,叶似蒺藜叶,两两相对,嫩时可食。”

豆苗是豌豆萌发出2个~4个子叶时的幼苗,鲜嫩清香,最适宜做汤。豆苗的营养价值与豌豆大致相同。在豌豆荚和豆苗的嫩叶中富含维生素C和能分解亚硝胺的酶,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豆苗所含的止杈酸、赤霉素和植物凝素等物质,具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豆苗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纤维素,可以预防便秘,有清肠作用。豆苗还含有极多的钙质、维生素B、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

中医认为,豆苗性凉微寒,有清热作用,春天吃可清热祛火,还可使皮肤光滑柔软。另外,豆苗还有利于消除水肿。

豆苗蘑菇汤是一款药食兼俱的菜肴。制作材料有豆苗、口蘑、金针菇等。将事先炖好的鸡汤或高汤(白水亦可)中放2片姜,加入口蘑;水开后,加入金针菇,煮3分钟;再放入豆苗,加少许盐(注意不要盖盖子);水再开后关火,点入冷榨亚麻籽油出锅即可。

02

自古以来,荠菜就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野菜。我国很多地方有农历三月初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有的人还在当天采集大量的荠菜晒干,留着平日煮水服用。有些人从三月春分时节荠菜刚吐出嫩叶时,就开始采摘当菜吃,认为荠菜能治百病,对身体很有益处,称它为“护生草”。所以,民谚有“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

可见,荠菜是一种普通易得而又味美、对人体有益的蔬菜,因此与历代贫苦人民和贫穷文士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传着不朽的名句。杜甫有“墙阴老春荠”的诗句。范仲淹在《荠赋》中写道:“陶家翁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入口中,嚼生宫商角徴。”更有苏东坡用荠菜、萝卜和米制成有名的“东坡羹”。南宋陆游晚年对荠菜更是嗜之若命,写下“惟荠天所赐,青青被陵冈,珍美屏盐酪,耿介凌雪霜”的美句。

荠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C,还含有黄酮苷、胆碱、乙酰胆碱等。

荠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有降低血压、健胃消食,以及治疗胃痉挛、胃溃疡、痢疾、肠炎等疾病的作用。

中医认为,荠菜性味甘平,药用价值很高,具有明目、清凉、解热、利尿、治痢等功效,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崩漏、月经过多、目赤肿痛等。《名医别录》载“主利肝气,和中”,《日用本草》载“凉肝明目”,《本草纲目》载“明目,益胃”。

荠菜可以凉拌食用,方法是先把水烧开,焯透后过凉水,变软即可。食用时调入亚麻籽油、蒜末、白醋、白胡椒粉、盐、糖等即可。还可以用荠菜包饺子,调馅时加入亚麻籽油,口感鲜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yf/64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