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专稿浙江省国医名师马大正医苑奇葩

导语:年4月19日,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经典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班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隆重举办,9名第二批浙江省国医名师齐聚授课,谈中医经典,讲临床经验。会上,浙江省国医名师马大正作《医苑奇葩——经方》主题讲座,现将讲课文稿整理推送,以供大家学习、分享。

一、漏下22天

(一)初诊

年4月10日。陈某某,归国华侨,35岁。月经3月5日来潮,8天净。3月20日阴道出血,至今22天未净,血量不多,先红后紫,小腹及腰酸痛,倦怠乏力。因在外多年打拼,心力交瘁,失眠10余年,每晚需要服用安定片。现已连续8天未曾合睫。纳欠,二便正常。月经史:15岁初潮,周期18~20天,经期8~10天。生育史:2-0-0-2。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养心安神,止血。

方剂:甘草小麦大枣汤合百合地黄汤加味。

炙甘草6g,小麦30g,大枣10个,百合20g,生地15g,夜交藤20g,侧柏叶20g,柏子仁20g,4剂。

(二)二诊

年4月14日。进药3剂,阴道出血即净,昨晚已能入睡2个小时,纳谷不香。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去生地,加茯苓12g、加夜交藤至50g,加鸡内金6g、炒谷芽10g,3剂。

甘麦大枣汤(略)《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清热滋阴安神。

(三)分析

患者为归国华侨,在异国多年创业操劳,处心积虑,心力交瘁,长期失寐,心病已久,又途中劳顿,八日未眠。心伤导致脉伤,导致冲任损伤。甘草小麦大枣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脏躁的方剂,所谓的脏躁,其病在心,系心阴不足所致。甘草小麦大枣汤是一张味甘的食疗方,方中小麦养心,甘草、大枣味甘性补,可以缓急。全方养心安神为主,止血者仅侧柏一味。百合地黄汤是治疗百合病的方剂,具有滋阴清养的作用。纵观百合病的症状,行止异常,如有神灵,亦属心病。两张均与治疗崩漏无涉的养心滋阴的方剂合用,治心不止血,而崩漏自愈,是此案的特点。

二、妊娠痉症

(一)初诊

年2月18日。沈某,29岁。妊娠4月,今晨6时突发寒颤,四末冰冷,肢体僵硬伴腹痛,2~3分钟发作一次,一次持续数秒钟,不能站立,危若倒地,难以稳坐,需人扶持,神识清楚。就诊时发病已经达3个小时。年2月与年4月均有类似发作,持续半天方消失,经脑电图、CT等多方检查未有结果。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痉症。西医诊断:癔症(分离性运动障碍)。

治法:温阳利水。方剂:真武汤。

淡附片6g,茯苓10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生姜15g,3剂。

因需要立即服用,以观察疗效,投用免煎颗粒剂型,唯生姜在食堂取得,切碎,合药一起泡服。进药后一小时症状消失,晚上电话随访,症状一直未发。

(二)二诊

年8月份上述症状突发,服用剩余的一剂药,症状也立即缓解。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82)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合;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半斤。

温阳利水。

妊娠痉症,表现为寒颤,肢冷,体僵,腹痛,不能站立,危若倒地。与《伤寒论》条文中的“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相似。当属阳虚水泛,经脉挛急之故。用真武汤温阳利水,一剂而康。

三、不孕2年

(一)初诊

年8月22日。麻某,31岁。因未避孕2年未孕,经量过少,经色浅咖啡色1个周期就诊。平素月经周期20天~5个多月不等,经量较多,经色鲜红,无痛经,经前无不适。上次月经3月17日来潮,末次月经8月1日来潮,相隔将近5个月。下肢脚踝处凹陷性水肿3年,小便短频,尿常规检查正常,白带不多,大便溏,日解3~4次,纳可。生育史:0-0-2-0,年下半年孕3个多月自然流产,胎物残留行清宫术,年5月份孕2个多月胚胎停止发育行清宫术。B超检查:子宫三径之和为10.6cm。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略小,活动,质地中等,无压痛,两侧侧附件无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①功能性水肿。②继发不孕。③子宫偏小。④月经稀发。⑤反复自然流产。

中医诊断:①水分。②不孕。

治法:通阳清热,健脾利水。

方剂:越婢加术汤加味。炙麻黄6g,石膏10g,生姜6片,甘草5g,炒白术10g,大枣6个,当归9g,杏仁10g,薏苡仁30g,赤小豆30g,5剂。

(二)二诊

年8月28日。检测性激素结果:雌二醇、睾酮、泌乳素均在正常范围,孕酮↓,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为5mm。舌脉如上。

治法:通阳清热,健脾利水。

方剂:越婢加术汤合五苓散加味。炙麻黄6g,石膏10g,生姜6片,甘草5g,炒白术10g,大枣6个,茯苓皮30g,猪苓12g,泽泻10g,桂枝5g,赤小豆30g,薏苡仁30g,7剂。河车大造丸每次3粒,一日3次吞服。

(三)三诊

年9月4日。下肢水肿减退,月经未潮,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加益母草30g,7剂。

(四)四诊

年9月25日。经水未转,下肢水肿已经完全消退,尿妊娠试验阳性。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建议住院保胎治疗。

1.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2.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文献复习: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胎间水气,子满体肿者……水气流溢于肌,故令体肿;水渍于胞,则令胎坏。(《诸病源候论·任娠胎间水气子满体肿候》)。

妇人脚气与丈夫不同……女子以胞络气虚,为风毒所搏……致令月候不通。(《太平圣惠方》)。

凡妇人有脚气疾者,必无生育。(《太平圣惠方》)。

若(脚气)风盛者,宜作越婢汤加术四两。(《诸病源候论·任娠胎间水气子满体肿候》)。

(五)分析

患者下肢脚踝处凹陷性水肿3年,继后出现经量过少,甚至闭经将近5个月,这是先水肿,后闭经,所以称为“水分”。水湿于身,外溢而成肢体水肿;水湿内渍,伤及胃肠,而成腹泻;伤及胞宫,则导致经少、闭经、流产或不孕。患者水湿为病,内症外症,一应俱全。由于患者是因不孕症前来就诊的,如果离开水湿直接去治疗不孕症,亦或直接治疗腹泻、经少、闭经,必定是舍近求远,或误入歧途。虽然越婢加术汤只是一张治疗“里水”的方剂,本与不孕症无关,但因为此方可以通阳清热,健脾利水,而成为调节月经、消退水肿、治疗不孕的方剂。舍不孕而求水肿,是该案的治疗特色,属于病机治疗中针对发生(病因)的治疗。

四、全身虫行感半年

(一)初诊

年6月30日。王某某,44岁。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虫行感,伴双下肢水肿,无潮热盗汗,脸上痤疮较多。纳可寐差,二便正常。既往5次顺产,1次人流,两侧输卵管已结扎。月经规则,周期30~35天,经期7天,量中等,色红,无痛经,腰酸,无经前乳胀。末次月经5月27日来潮,7天净。带下无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分泌物暗红色,量少,无异味,宫颈光滑,压痛,子宫前位,质地中等,偏大,活动,无压痛,左侧附件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身如虫行(风郁),水肿(水湿浸渍)。治法:健脾除湿,解表散邪。

方剂:防己茯苓汤合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味。

防己10g,生黄芪15g,桂枝6g,茯苓皮30g,炙麻黄6g,杏仁10g,连翘10g,桑白皮10g,赤小豆3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个,冬瓜皮30g,蚕沙10g,7剂。

(二)二诊

年7月6日。末次月经7月6日来潮,下肢水肿消失,仅面部、外阴及双下肢虫行感。

方剂:中药守上方加益母草20g、泽兰10g,7剂。

(三)三诊

年7月14日。经净3天,外阴及双下肢虫行感较前明显减轻。

方剂:中药守6月30日方去冬瓜皮、茯苓皮,加苍耳子10g、蛇床子10g,7剂。

(四)四诊

年7月21日。面部、外阴及双下肢虫行感续见减轻。带下色白,量多,无异味。

方剂:中药守6月30日方加白芷10g、益母草20g,7剂。

(五)五诊

年8月21日。全身虫行感消失。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症并治第十四》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益气祛风,温脾利水。

五、非经期不排便1年

(一)初诊

年7月7日。陈某某,25岁,未婚。仅在经前一周至行经期间解3~4次大便,其余时间均不大便已1年,便粗且硬,努责常致阴道反复出血并加重6个月。便秘期间无腹胀,无矢气,进食胃胀,无食欲,一餐仅进半碗饭。曾服西药通便,疗效不佳。人体消瘦,体重仅84斤。末次月经6月27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轻下热结,润肠行气。

方剂:小承气汤加味。枳壳10g,厚朴10g,制大黄6g,郁李仁10g,炒莱菔子10g,麦芽60g,生白术30g,生淮山药30g,小麦50g,羌活10g,威灵仙10g,7剂。

(二)二诊

年7月16日。服药期间每日大便2次,便稀,伴轻微腹痛,胃脘饱胀消除,食欲明显增加,每顿进食一碗,肛门开始时有排气。现停药后大便未解2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枳壳15g,厚朴15g,制大黄6g,大腹皮15g,炒莱菔子10g,麦芽60g,小麦50g,羌活10g,威灵仙10g,7剂。

(三)三诊

年7月23日。月经7月23日来潮,无痛经,每日排便一次,大便成形,纳可,矢气。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中药守上方去小麦,加当归15g,川芎15g,益母草30g,5剂。

(四)四诊

年7月28日。经水将净,每日排便一次,便软2天,矢气。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调气助运。槟榔10g,厚朴10g,炒麦芽60g,神曲10g,苍术10g,陈皮10g,薤白10g,山楂10g,炙甘草6g,7剂。

(五)五诊

年8月6日。大便正常,纳可,舌脉如上。中医守上方加薏苡仁30g,7剂。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伤寒论》()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轻下热结。

六、百合病

(伤寒所致严重精神障碍)

(一)初诊

年11月14日。陈某某,23岁。中学数学教师。8月份患伤寒持续高热昏迷,经治疗病情控制。住院期间出现精神障碍,并逐渐加重。现表情迟钝,惊恐,易哭多虑,思维活动障碍,不能应答提问,口臭,盗汗,口唇干红。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化痰火,开窍安神。

方剂: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生地黄20g,百合15g,小麦30g,生甘草5g,大枣10枚,黄连3g,黄芩9g,丹皮10g,苦参10g,珍珠母20g,菖蒲9g,远志9g,竹茹10g,3剂。安宫牛黄丸3丸,每日1丸,分两次吞。

(二)二诊

年11月18日。精神障碍明显好转,盗汗消失,思维活动增强,大便秘结。舌脉如上。中药守上方去小麦、甘草,加大黄(后入)10g、枳壳9g,3剂。

安宫牛黄丸3丸分吞。

(三)三诊

年11月23日。自觉微热,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小麦30g,甘草9g,大枣10枚,黄连2g,菖蒲9g,运志9g,竹茹10g,黄芩9g,苦参9g,酸枣仁10g,3剂。多虑平片口服。

经治后不久,精神及思维障碍消失,恢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清热滋阴安神。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称:“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百病未和,或平素多思不断,情志不遂,或偶触惊疑,卒临景遇,因而神形俱病,故有如是之现证也。”

七、顽固性失眠10年

(一)会诊一

年4月26日。郑某,57岁。失眠10年,毫无睡意,晚上因睡眠心理压力大,一夜仅睡1小时,潮热出汗,气短,眼眶黑晕,嗳气明显,四肢关节胀痛明显,心电图提示偶发房早、室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

中医诊断:不寐(心阴阳两虚)。治法:益气血,理阴阳。

方剂: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9g,党参15g,桂枝6g,麦冬12g,生地黄15g,阿胶(烊冲)10g,火麻仁10g,磁石20g,柏子仁15g,五味子6g,生姜3片,大枣5枚,黄酒(冲)50ml,7剂。

(二)会诊二

年5月3日。药后晚上出现睡意,可睡2小时(深睡眠),乳胀,潮热出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方剂:中药守上方黄酒可以逐渐加量,另加甘松15g、磁石20g、柏子仁15g,7剂。

此后随访,患者一夜能睡5~6小时,眼眶黑晕明显转淡,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伤寒论》()。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八、垂体手术后身冷背热

(一)初诊

年11月12日。李某,41岁,年6月25日行垂体肿瘤切除术,术后月经至今未潮,纳欠,偶有恶心。平时月经周期规则,经量多,夹血块,7天净。B超检查:子宫三径3.6cm×2.6cm×3.5cm,子宫内膜厚度3mm。雌二醇.4pmol/L,泌乳素.9uIU/mL。于10月20日开始服用溴隐亭片,每日2.5mg,同时用中药调理。因恶心呕吐,在服用溴隐亭片3天之后自行停服,胃肠道症状消失。就诊时气温微凉,但患者白天身冷寒颤,风雪衣加身,夜间背脊如火烧燎,蹬被卧篾席取凉,辗转反侧整夜少寐。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阳益阴,补任充督。

方剂:桂枝加黄芪汤加味。

生黄芪15g,桂枝6g,炒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5片,大枣6个,龟版胶(烊冲)10g,鹿角胶(烊冲)10g,紫石英15,酸枣仁12g,远志10g,菖蒲6g,5剂。

(二)二诊

年11月20日。身冷背热诸症悉除,舌脉如上。

治法:补任益督,巩固疗效。

熟地12g,山萸肉12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龟版胶(烊冲)10g,鹿角胶(烊冲)10g,何首乌15g,巴戟天12g,覆盆子12g,炒白芍10g,紫石英15g,夜交藤20g,7剂。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益气,调和营卫。

《灵枢·寒热病》:“皮寒热者,不可附席”。

《扫叶庄医案》:阳维失护,自觉背脊烘热,汗则大泄出不止,汗过周身冰冷畏寒,且不成寐,寐则气冲心跳,汗亦自止,以阴不内守,阳不护外主治。

《吴医汇讲》:“《二十九难》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越人但有是说,而无治法,后人以桂枝汤为治,可谓中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yf/6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