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有“天清地明”之意。在悠长的历史发展中,清明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成为春天里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寒食·典故
现在有些地方在清明节还有吃寒食的习俗。寒食节在清明节气的前一日,相传是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士介子推而设立的。
寒食也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古时候火种来之不易,每年春三月要“改火”、“请新火”,持续几天禁止生火,所以必须准备一些熟食来度日。寒食节这天,直到晚上宫中才能点燃烛火,再把火种传到贵族国戚家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番景象。
祭扫·踏青
清明祭扫时难免情绪低落,悲伤感怀。中医认为,“悲伤肺”,“悲则气消”,悲伤过度容易损伤肺气,气机郁结于胸,肝气不疏,出现胸闷气短、善太息、胁肋不适、咽部不利、食欲减退等症状;或肝火旺盛,助生心火,出现烦躁易怒、失眠等表现。
因此,哀思当适度,斯人已逝,活在当下的人须得向前看。古人在扫墓祭祖后,就在郊外顺便踏青游春,眼中有青青芳草,心中便能略遣愁绪。在开阔的郊外,空气清新充足,能够舒畅心胸,开宣肺气,使气机周流运转,古时还有蹴鞠、荡秋千、插柳戴柳、射柳、放风筝等活动习俗。
物候·养生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值此时节,大江南北春和景明,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小麦拔节,油菜盛开,果树授粉……气温变暖,降水增多,植树、养蚕也从清明开始。“明前茶,两片芽”,此时采收的茶树上第一批嫩芽,是品质最好的。
自清明伊始,雨水增多,缠绵的湿气也悄然袭来。痰湿体质、脾虚湿盛的人应当警惕起来了,如果发觉头懵懵的、周身困重、舌苔厚腻,可以在饮食中适当加入薏米、赤小豆、荷叶等,帮助运化水湿。
清明前桃李樱杏各色春花争奇斗艳,是很多人的“困难时期”,因为会花粉过敏,鼻涕长流、喷嚏不断、起荨麻疹……中医认为,过敏体质是“特禀体质”的其中一种,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肺卫气虚、水湿泛滥、血热、脾肾两虚等都有可能导致。过敏症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调理,是完全可能改善的。
南方一些地区有清明前后吃青团的习俗,上海的老字号青团尤其著名。用来将糯米团子染成绿色的食材很多,如艾草、鼠麯草、胡泥菜等,有甜馅儿也有咸馅儿,有蒸制的也有油煎的,散发着芳草清香,是独特的值得惦念的滋味。把艾草剁碎揉进去的团团恐怕是最养生的了,艾草性温,味辛、苦、微甘,能够温经散寒、去湿、止血,即使凉着吃也不担心伤胃了。然鹅,脾胃虚的人仍然不建议多吃喔。
那么北方人清明吃什么呢?难道还是饺子吗!并不,这回我们吃“芽菜”!中医认为,初生的芽是生命力的集聚,所以吃豆芽跟吃豆瓣完全不同。在中医里,五行、五脏、五色是相互对应的,肝属木,对应的季节是春天,对应的颜色是绿色,所以清明后要有意识地多吃绿色的芽菜,例如香椿、绿豆芽、豌豆苗、芦笋等。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香椿芽了,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明目的功效。香椿中含有帮助抗肿瘤、降血脂和降血糖的成分,以及相当丰富的多酚类抗氧化成分,能够美白润肤,抗衰老。这些嫩芽菜营养丰富,大多有浓郁的清香,清炒或凉拌吃都很适合。
阳春三月野菜香,清明吃野菜也很应景,像荠菜、马齿苋、穿心莲等等,营养丰富,气味独特,春天采摘的也最嫩最鲜。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荠菜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其中所含的二硫酚硫酮,具有抗癌作用。薄皮大馅的荠菜馄饨、野菜饺子,既装点了餐桌,又给人带来好心情。
“人生看得几清明。”愿我们自春天伊始,一起走过二十四个好时节。
芍药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