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引言近年来,乡村振兴是个超级大课题,作为中国战略品牌方面的专家,我也跟随蒋健才、曾永浩两位院长深入广大区、县、镇、乡的田间地头,在一线实地考察走访,做有血有肉的策划工作。策划的范畴涉及区域发展战略、行业趋势研究、县域经济策划、跨区域产业协同、农村产业振兴等。这其中给我感触最大的就是,与传统农法相比较,现代农业技术存在很大争议,褒贬不一,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都有。可以说是“生产力”和“破坏力”都很强。一方面是生产力,现代农业技术解决了粮食产量的问题,保住了大国粮仓,守护我们的粮食安全,不受外国势力的致命威胁。另一方面是破坏力,西方传过来的“现代农业技术”,有些的确是先进经验,但有些又对我们的国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尤其是不当的反季节种植安排,农残问题和转基因问题。用中医世家黄玉和医师的话总结,就是“带病活人”。我国居民平均寿命提升了,但各种慢性病普遍低龄化,如果生命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那病魔缠身的增寿年华,意义又何在呢?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当有文化自信。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只剩下遗址,而古中国的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我坚信,以中国人的勤劳智慧,我们将在各个方面为世界贡献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国家品牌的全球化奠定基础。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的宝贵经验,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相处。粤语是中古汉语的活化石,农谚是古代农业生产生活智慧的集大成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农人。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口耳相传的粤语农谚,押韵流畅、朗朗上口,句句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关切。篇幅有限,不能尽览,谨精选余条最常用的粤语农谚,为广大读者参考一二。系列文章分为分为《季节篇》《节气篇》《天气篇》《农耕篇》四篇,分期发表。节气篇:岭南寒来暑往,阅繁花品佳果。引言“廿四节气”,也叫“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二十四节气于年11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节气还有2个冷知识,很多人可能没有留意到:1、节气按阳历的,而传统农历是阴历,也就是夏历。并非所有“传统”的东西,都是按阴历来。中华民民族是讲究实用的民族,什么好用就用什么。相比阳历,阴历是种不太“稳定”的历法。因此,每朝开国,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观测天象,校对农时并公布本朝的农历历法,即《皇历》。《皇历》也称黄历、老黄历,里面标注了当年的二十四节气,分别在农历的几月几日,让老百姓种地“有法可依”,以免误了农时,影响收成。中国农耕文明,正是因为采用了阴历+阳历的双重“算法”,才守护住了耕种红线,做到了历史上与其他国家相比,人均寿命最长。2、节气最初应用范围是中原地区,而非今天全国万平方公里的版图通用。如果按中原人对节气的原版经验,放在西北、江南、岭南等“非中原”地区就会出现偏差。同一个节气,气候不一样,作物不一样,纬度不一样,没办法照搬原版。因此,各个地方都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农耕实践,总结出当地方言版的农谚。比如,本文所列的“粤语农谚”就是粤人祖先总结出来的经验。春,指立春。立春来得早要迟一些时候耕种;立春来得迟就要早早耕种。冬至时如果没有下雨,春节期间就很可能下雨。行雷:打雷。端午下雨当年是丰收年,芒种时打雷粮食就丰收。小暑至大暑期间,天气最热,人们连饭都懒得做了。形容这个时候气候十分炎热了。例句:呢几日热到唔想喐,真系大暑小暑,有米懒煮咯。翻译:这几天热得不想动,真是大暑小暑,有米也懒得煮饭了。如果大暑到时候天气凉,到秋天天气就会热。例句:咪话大暑唔热就会凉嘞。大暑凉,秋后热,重会热?(广州话专用字,口字旁右边一个架字,读ga3)翻译:别说大暑不热就会凉了,大暑凉,秋后热,还是会热的。冇:没有。大寒时没有雨,到了春天就会出现霜冻。牛乸:母牛。大寒在一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注意:是阳历)如果天气转暖,预兆开春时会特别寒冷,母牛都要冻死,早稻播种要推迟,因而影响收成。未为:还不是。小暑大暑都不算很热,最热的是立秋处暑之间。至系:才是。小雪大雪时还不算冷,到小寒大寒的时候才真的寒冷。无地钻:天气冷得令人无处躲。小寒的时候暖,到大寒时就会很冷。形容人说话时间过长,令人厌烦。例句:呢两个人真好气,无了无休,立夏讲到立秋。翻译:这两个人真能说,一直说个没完。冇益:没有益处,无利于。白露节气,在阳历9月7、8或9日之间,民间认为这时候下雨涨水对人或庄稼都不利。“冇益人”表示无益于他人,甚至有损于他人。例句:你做呢个工程只顾你自己,白露水,冇益人。翻译:你做这个工程只顾你自己,损害了别人。到了处暑这个节气那天,如果还没有插晚稻的话,以后再插也没有用了,因为时令过了。冬:冬至;年:指农历新年,即春节。广东地区每年冬至这个节气都过得很隆重,尤其是在农村。但实际上春节过得还要隆重得多。“冬大过年”仅是夸张的说法。例句:今年冬至佢系都要翻屋企过,话冬大过年?。翻译:今年冬至他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过节,说什么冬至比过年隆重?。冬至时应该比较冷,如果天晴不冷,到了立春时就会非常寒冷。冬:冬至;月头:月初;月尾:月底。冬至如果出现在农历月初,当年不冷,可以把被子卖掉来买耕牛;冬至如果出现在农历月下旬,当年就会很冷,要把耕牛卖掉来买被子。民间有人认为,到了冬至的时候适合吃鱼生,即生的鱼肉,夏至时最好吃狗肉。广东地区有所谓“狗怕夏至”“夏至狗,冇定走”的说法。冬天要过了冬至才冷,夏天要过了夏至才热。不到东至不冷,不到夏至不热。每年夏至之后开始热,冬至之后开始冷。冬至如果不冷,第二年春天就比较冷,一直冷到芒种,即六月初。冇:没有。立冬在11月上旬,立冬再过几天,晚稻全部黄熟了,再也看不到青绿的稻苗作物了。芒种:阳历5月5、6或7日;食:吃;唔切:来不及。每年到了芒种前后,瓜菜生长很快,多得来不及吃。芒种听到打雷的声音,这意味着将要下雨了,由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人人都喜笑颜开。春分过后,一天比一天暖和;秋分过后,一天比一天寒冷。南方耕作习惯,每年的春分即三月下旬就种瓜,到清明即四月初就种麻。例句:三月中喇,“春分瓜,清明麻”,要种瓜咯。翻译:三月中了,“春分瓜,清明麻”,该种瓜啦。大寒的时候刮南风,天气变暖,到春天就会转冷,早稻秧苗会被冻死。大寒这个节气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如果大寒当天刮南风,即天气变暖,到了农历来年正月的时候就会冷,连狗也赶不出门了。天气白:天晴朗;唔忧:不愁;冇饭喫:没饭吃。注意:“喫”读音yag3,与“入”读音yap6接近,因此常被误写为“入”。秋分时节如果天气晴朗,当年一定丰收,就不担心没有饭吃了。莳禾:插秧;有得:有;冇得:没有……可……。插晚稻秧插到处暑(阳历8月22、23或24日),季节错过了,插了秧也不会有收成。夏至来得早,当年的荔枝一定有好的收成。清明时刮南风,天气暖和,当年的农作物一定大丰收。蚕仔:蚕。涌:珠江三角洲的小河沟。清明的时候刮北风,天气变冷,人们养的家蚕就会被冻死,小河沟也堆满了倾倒出来的死蚕虫。农历三月初三,什么木棍都能种活。这是夸张的说法,说明南方清明前后雨水多,气候暖和,种什么都容易生长。清明的时候种姜,立夏的时候要种白薯。清明前后,可以种各种瓜类和点豆子了。西水:西江水。清明前后如果天色阴暗,意味着要下连阴雨,西江水将上涨,水稻也会被大水淹没。西水:西江水;墈:码头。清明的时候如果天晴,桑树就挂满银锭一样的桑葚;清明时如果时阴天,雨水就多,西江水就会涨到码头上。立秋时最怕下雨,如果雨多了,庄稼就要大减产。寒露刮大风,田地里的庄稼大部分将会失收。例句:今年寒露打大风,怕要减产咯,寒露打大风,十个田头九个空呀。翻译:今年寒露刮大风,恐怕要减产了,寒露刮大风,十个田头九个空呀。标:抽穗。寒露在十月上旬,再过几天不管什么时候插的禾苗都一块抽穗了。意思是要及早插秧,不然过了寒露就要抽穗,多种的稻子生长的时间就不够。例句:晚造插田要及时,寒露过三朝,迟早一齐标,插的迟就冇得收咯。翻译:晚稻插秧要及时,寒露一过,早插的和迟插的一起抽穗,插得晚就没有收成了。寒露刮风霜降下雨对水稻的生长都非常不利。参考文献:《广州话俗语词典》,欧阳觉亚、周无忌、饶秉才编著。朱金科《百句广东粤语农谚,带你入画乡土广东,体验风物岭南》系列文章分为《季节篇》《节气篇》《天气篇》《农耕篇》四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yf/11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