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996生活引发了什么警钟学习古人十

十二时辰制,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将一昼夜分为12时辰,每个时辰2小时的计时方法,根据一日内太阳出没自然规律、天色变化及自己日常生产活动、生活习惯,归纳总结所得。

依次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其中,鸡鸣为凌晨1~3点,日出为清晨5~7点,人定为晚间21~23点。而这,也是中国古人普遍的作息时间。

《黄帝内经》中十二时辰养生法,则将其与十二经脉结合,提供人们重“因天之序”,注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养生方法。

现代工业系统中的齿轮

齿轮。一圈、接着一圈。又一圈。

现代人的时间是一种被无形之手拉扯的无法自主的命运。被闹钟强行提起衣领的自己,像蔫了的茄子,刷牙、买早餐,打卡、再打卡。打工人与资本剪不断的爱情,延续到回家后的对短视频或外卖的“买醉“中。

夜半放下手机,梦境里赶往下一班“明天的地铁”——期望已久的理想生活仿佛向自己招手——而地铁里人头攒动,摩肩擦踵,疲于奔命的人们面面相觑,每个人都不知道这场“奋斗”,将结束于何时……

已经很久,没有驻足于白天阳光下的花草;已经很久,没有推窗即见开阔的天地;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烹饪一道新鲜美食慢享惬意时光……

精确的钟表,取代了日月与鸡鸣,工作的人们,异化成庞大工业机器和互联网系统中的原子,丧失了作为原本自然和本真的自我。

古人们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上古时期就已发明黄历、夏历等指导农事生产的历法的中国,几千年来,自天子、士大夫到农民、手工业者等,一直遵循着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作息秩序。

“闻说鸡鸣见日升”,鸡鸣与日出,是古人早起劳作的关键时间点。这也是十二时辰制中,第二个和第四个时间段。

人口占中国古代社会最多数的农民,一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凌晨5点多起床准备出门耕地,待家人送饭至田间吃午饭时午休,日落时分便收拾东西回家。

陶渊明《桃花源诗》“日入从所憩“,及白居易《观刈麦》诗首四句“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等,所言即是如此景象。而每年度,农民们,亦依照二十四节气等,对庄稼实施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等。

顺应天时,自然生产,同时亦自然生活,中国古人的生产生活,是符合天地之“道“的。

而当政者们,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统治者常扮演着负责顺导调变四时阴阳,协助百姓的角色。

几千年来有名称可考的古代历法多达种,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四次重大的历法改革,首次改革便是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

而每年春季,皇帝都会择日带领臣子们举行勤耕仪式,为百姓做榜样,地方官也会在立春前一天,举办鞭打土牛仪式,宣告一年中的春耕已到。

作为父母官,文武百官和皇帝的作息,比百姓更为严格。

鸡鸣而起,是中央官员和皇帝君王一天的开始,也就是凌晨3、4点就需起床,凌晨5、6点就要上朝,7点后已为时已晚。

这个作息自距今近年的西周就已形成,后历朝历代也大概遵循。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齐风》中《鸡鸣》一诗,就能够让我们借一位贤妃醒警君王勤政早朝之辞,了解到当时君臣们早朝情况。

首句“鸡既鸣矣,朝既盈矣”,意指公鸡打鸣,官员已到朝堂;第三句“东方明矣,朝既昌矣“,意为日出时分,官员已经全部到齐。

唐朝史料笔记《明皇杂录》中则载,“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其中“五鼓”,是指当时长安街上用于提醒报时的“官街鼓”所敲响凌晨五更二点也即凌晨3点48分的钟点时刻。

此记载明显表明,唐朝此时京城的官员们,已纷纷动身起床,准备上朝了。

而对于官员的考勤,古时也十分严厉。所有官员每天早晨5~7点就需签到,时称“应卯”,下午酉时也即17~19点下班,时称“退衙”或“散衙”。

《水浒传》里“武松径去县里画了卯”便是指此,而明代著名画家沈周在其《暮投承天习静房与老僧夜酌》诗中则写:"临昏细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说明了当时的下班时间。

我国最早一部断代典制体史籍《唐会要》卷二十四中记载:(唐玄宗时)“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即无故旷工官员扣罚一季度俸禄,唐律甚至规定,旷工满35天判处有期徒刑1年,若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工作官员则罪加一等。

《大明律·吏律》则有:“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天处杖打一百大板;官员赴任过限期,无故不朝参、不办公,一日笞十,罪止杖八十”的笞打处罚。

中国古代人们大部分都按照十二时辰制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大部分也都于人定即晚间9点~11点休息入眠。

“勤”,是我们祖先一直讲究的品质,天子勤政、官员勤俭、百姓勤劳,所谓克勤克俭,才有生活底气,所以早起是他们坚持的原则。

但农业时代的他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精确到分秒的计时、以及因此对效率的极致追求,而感到身心的较大损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中的宁静,从不是自尘嚣中盲目逃离,而是将自己置于自然天地之间,回归自我本心,听从自己内心。

日月如此清新、美丽动人,从机械、没有人情味儿的钟表中解脱出来,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或许会发现人生、生活一片新的天地。

#年度盘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yf/11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