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入腊月的门槛,年的气息便日益浓厚。按照古时的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的祭灶日起始,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这近一个月的时间被称之为过年。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年俗在忙碌中被人们淡忘忽略,但除夕夜的热闹与温馨却始终如一。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夕有着非凡的意义。无论身在何方,游子们都会在除夕之夜踏上归途,与家人共度这个温馨的时刻。
除夕,又被称为腊月三十,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与春节紧密相连,象征着旧岁的结束与新年的开始。"除"字在"除夕"中有"去、易、交替"的含义。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祭祖、贴门神、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守岁等,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的中心思想。人们扫去一年的疲惫与烦恼,为新的一年铺就一条平坦的道路。在这个晚上,家的温暖与亲情的牵绊成为了最美的风景,家人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下面来说一说过年的习俗:
贴门神贴春联春联的雏形是“桃符”,最早以薄木板制成,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面画有神像狻猊和白泽等神兽,下方则写有左郁垒和右神荼等字样。随着时间的演变,桃符逐渐发展成为门神、年画、春帖和春联等两大脉络。画神像主要是为了祛鬼辟邪,而写春词则是为了祈福和带来吉祥。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常常贴上“宜春”二字,后来逐渐演变为春联。春联不仅是一种装饰,更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不仅继承了这些传统习俗,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贴春联的习俗,以工整的文字、美好的寓意和精巧的工艺,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在春节期间,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每家每户都会挑选鲜艳的红春联贴在门上,以示辞旧迎新,营造出喜庆的节日氛围。通过贴春联,人们希望能够迎来一个平安、吉祥、幸福的新年。
祭祖除夕这天,家里打扫阁楼和堂屋卫生,整理牌位,设供桌或者香案,傍晚时分,女主人已烧好一桌好菜,男主人在桌子上摆上四个酒杯,斟上美酒,再盛上四碗饭,放上筷子,叫祖先。还有的人家会摆三牲饭,再烧香,烧京表(俗称黄钱,即色面染黄的一种薄表纸)、冥票。主祭人敲击供桌上的罄三下,随后下跪,双手合十向历代祖宗祷告。保佑其家明年人畜两旺、四季平安。等纸钱快烧完时点燃一挂鞭炮,等炮竹炸尽,接着,一家人按长幼次序先后跪地磕头作揖。这一系列仪式意为,人们希望祖宗在天之灵能保佑子孙平安幸福。等仪式完毕之后,将桌子上的贡品撤走,真正的年夜饭就开始了。
吃年夜饭在除夕之夜,每个家庭都早早地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吃年夜饭前,好菜上桌后,熄灭火光,封闭炉灶,让鸡牛各自归圈。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这顿充满深意的“年夜饭”。这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家人的团聚,是对于祖先的敬仰和祈愿的寄托。在品尝美食之前,人们会先为祖先奉上供品,祈求祖先保佑家中的安宁。年夜饭菜谱特别注重菜品的吉祥如意,色香味都要俱全。食材中鸡鸭鱼肉,其中,鱼肉象征着年年有余,鸡肉象征着大吉大利,竹荪象征着竹报平安,芹菜则象征着勤劳致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年夜饭食材选择也更加丰富。据一项生鲜平台的调查显示,%的受访者会在年夜饭的制作上选择自己动手搭配预制菜来制作,而21%的受访者则会直接选择预制菜套餐。也就是说,超过五成的受访消费者在做年夜饭时会选择使用预制菜。在这一夜,每一道菜品都蕴含着人们的美好祈愿和对家的深深眷恋。
放爆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年都会出来肆虐。而除夕之夜,人们会燃放爆竹来驱赶邪灵,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幸福。爆竹声震耳欲聋,犹如万马奔腾,展现出无尽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出于安全考虑,许多地方开始实行禁鞭行动,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近年来,为了让人们能够继续享受燃放烟花的乐趣,城乡开阔处设立了专门的燃放区域。随着钟声的回荡,烟花如梦如幻地绽放于夜空,绚丽多彩,照亮了整个夜晚。尽管时代变迁,人们对家的眷恋和对幸福的追求始终如一。人们欢呼雀跃,庆祝新年的到来,祈愿新的一年平安、幸福、顺利。在这个特别的夜晚,烟花绽放的瞬间,仿佛时间静止,让人们沉浸在美好与祥和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的温暖和幸福永远是人们心灵的港湾。让我们共同祈愿,新的一年里,每一个家庭都能迎来幸福与安宁。
给压岁钱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古人借这个习俗来表达来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新春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认为可以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给多给少应根据经济实力,以不造成经济压力为宜。
守岁守岁之习,始于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守岁风俗的诗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旧年最后一日的夜里,有个独特的习俗:人们选择不眠,过那“年关”,迎接新一年的曙光。这习俗有个美丽的名字——除夕守岁,也有人俗称它为“熬年”。一家人吃完年夜饭,人们在堂屋客厅及各房间点燃蜡烛或油灯,相依而坐,守夜话旧,以壮胆气。这种习俗,随着时间的流转,逐渐演变成了除夕守岁和熬年的传统。这一夜,通宵不眠,象征着将一切邪秽病疫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就这样被人们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除夕年俗禁忌1、福字应该正贴,不要倒贴。大门是迎接福气的地方,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福字的地方通常是水缸和垃圾箱。
2、如果自家大门正对邻居家大门,为了趋利避害,可以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中国结。
、避免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或随地便溺。
4、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5、年前要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
6、避免说任何不吉利的字眼。
7、年夜饭必备鱼,寓意“年年有余”。吃鱼时,留下头尾不吃,表示来年不仅有吃有穿,还有剩余。
春节是我们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朋友们,你所在的城市或乡村有哪些过年记忆呢,欢迎在留言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