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24节气中,立春节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一天。
有人会以为,当每年除夕12点的钟声敲响后,便正式进入了新的一年,殊不知,并非如此!
古人精准界定新旧之年的,唯一时间节点,就是以24节气中的“立春节”!也就是说,不管每年的除夕和春节,是哪一天,都不是严格意义上新的一年。
比如,年“癸卯”年的立春时间是公历2月4日10点42分21秒(农历正月十四),在这个时间点来临之前,都还是“壬寅”太岁值令,而辞旧迎新的这段时间,便成为“交接日”!
“律回岁晚冰霜日,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从北宋诗人张栻的《立春偶成》一诗中可知,张诗人作年作诗的时间,年份立春是在春节前,民间称作“内春”,因此叫“岁晚”;而诗中开篇的“律回”2字,则指的是大地回春之意。
立春节这一天,张诗人恰如其分把握住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描写了冰融雪化,草木滋生,万物复苏的大自然,悄然变化的景象。
24节气中,代表一年春夏秋冬四时四季变化的节气有8个,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科,冬至。
代表天气冷暖变化的节气有12个,分别是: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
而代表农耕时期农事活动和其他的有4个节气:分别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古人说:春生(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传统《周易》文化中讲的五行五德属性来论:春天属木,其德曲直,指树木生长的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凡具有生长、升、条达、舒畅等作用的性质或事情,均属于木。
当每年的太阳黄经到达15度,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北时,便是一年之始“立春”节的到来,在古代,人们往往将立春称为“打春”、“咬春”或“报春”。
12个月,分别建于12地支。立是“建立”、“开始”之意,为何古人要将在这个节气要用“打”或“咬”字呢,古人又是怎样打春、咬春呢?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结合传统《周易》、《黄帝内经》和《传统24节气》等国学文化知识和民间习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话题,供大家交流探讨!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以下付费内容更精彩、更实用。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如果喜欢,欢迎订阅购买专栏,或私信互动!)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