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英国有一位名叫爱德华·琴纳的乡村医生经过多年刻苦研究,发明和普及了一种预防可怕的天花病的方法,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剂疫苗——牛痘疫苗。
但在疫苗出现之前,科技尚且落后的古代,传染病十分可怕的灾难。那时候我国最权威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手段,就掌握在中医的手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和传染病做斗争,古人的思路与现代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隔离法、疫苗法等。
中医免疫医学
最早是从预防开始的
前段时间的疫苗事件沸沸扬扬,其中有一个观点称:中医认为,所有的疫苗都是有害的。但实际上,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实践免疫医学的国家,中医始终坚持治未病的医疗理念,我国与传染病的斗争最早就是从预防开始的。
对于狂犬病,古人很早就有预防意识了。在《春秋?襄公十七年》中记载:公元年,“十一月甲午,国人逐瘈(zhì,疯狗)”。可见当时对狂犬病的预防方法主要是通过逐打病犬以消除传播病源,从根本上消除传播隐患。
而秦朝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制定关于防治传染病法规的朝代。在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明确记载了秦朝防止传染病的法律措施。秦朝人首先强调的是预防——主动的预防。《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记录着这样一件事情:其人丙因为外祖母同里者曾有“毒言”,他也被怀疑患有“毒言”。
根据考证,“毒言”是一种热带地区流行的传染病,与现代的非典较为相似,是通过唾液传播的疾病。根据传播特点,知情者采取了主动断绝与病人接触的行为。在各种活动中,大家尽量避免与病人接触,如果没有办法,也要避免与病人共同饮食,或者不用同一器具。这或许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预防隔离法规。
最古老的“疫苗”应用
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
跨过最原始的预防时期,古人对抗传染病来到治疗阶段。
东汉末年,传染病肆虐,每隔几年就有一起甚至多起传染病流行,那个年代的“疫苗”也就应运而生。其实中医关于“疫苗”的治疗最早应用于晋朝对狂犬病的以毒攻毒疗法。
多年前,东晋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写有一本《肘后备急方》,书名意思是手肘后面可以备用的应急药方。里面有多种急性病、慢性病的症状描述以及治疗方法。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就是从这本书中得到青蒿素的灵感。
《肘后备急方》记载“疗狂犬咬人方,乃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这是葛洪想到的一种以毒攻毒的办法。他派人把疯狗捉起来,然后杀死,取出它的脑子,敷在病人的伤口上。果然有的人没有再发病,有人虽然发了病,也比较轻些。葛洪可以称得上是免疫学的先驱。
其后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崔之悌在《纂要方》、王焘在《外台秘要》里都有类似记载,可见中医运用此类方法治疗狂犬病行之有效,并长期流传。
欧洲的狂犬病疫苗是从法国的巴斯德开始的,但巴斯德发明的活体法与《肘后备急方》记载的方法极其相似,他是将狂犬病的毒液注射到兔子的脑膜,当其死后,再提出脊髓接种到另一只兔子的脑膜,这样经过多次,狂犬病毒的毒性就变得十分微弱,只要在被狂犬咬伤后及时注射这种疫苗,就能性命无忧。
巴斯德的方法比葛洪科学,但时间却晚了多年。
天花免疫学
我国古人成就非凡
我国古人在免疫方面的突出成就主要在天花预防上。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年的时间(有文字可考的天花瘟疫出现在公元前多年的印度),致死率高达30%。
天花疫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1世纪,是宋代中国人发明的“痘苗”。清代医学家朱纯嘏的《痘疹定论》就有相关记载,翻译过来就是:
“宋代真宗时的宰相王旦,生了几个孩子都因患上天花而夭折,后来好不容易老来得子,却非常担心这个孩子也染上天花,所以遍访名医,寻找能够帮他孩子预防的天花的方法。
最终在四川峨眉山寻得一位在民间医生,这个神医在一个药瓶里取出一点药粉涂在孩子的鼻腔里,7天后这个孩子开始发热出痘,等到第12天,痘全部结痂,发烧也好了。
”这就是中国接种天花最早的记载,这种痘法也叫做“人痘法”,跟年后西方发明的“牛痘法”相区别。作为痘苗的痂或脓汁,叫做“时苗”,跟后来的“熟苗”也不一样。
“时苗”接种的人痘法,最开始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接种的致死率高达20%。后来,中医发现,如果对痘苗加以筛选,选育六七代之后,痘苗的毒力就会大大降低,几乎不再致死。这种选育出来的痘苗,就是“熟苗”。
“熟苗”的安全性如何?另一本清代医书朱弈梁的《种痘新书》提供了一个数据:“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致死率降至0.33%。
《种痘心法》中指出,此种“熟苗”是由“时苗”经传代培养精练而得出的。
“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不可不知。”“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拨愈精,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患也。”这一过程与现代医学原理完全一致。活疫苗反复传代培养,可以保留免疫抗原性而减低其毒力。区别在于现代疫苗制品是经动物传代培养而不是在人体传代。
种痘技术的探索
为战胜天花起重要作用
入清之后,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康熙本人也得过天花。年(清·康熙20年),朱纯嘏正式把这项技术介绍给国家,染过天花却幸存下来的康熙皇帝深知天花的危害,他力排众议,颁诏下令在全国推行种痘技术,使得这一技术在全国广泛流传,预防了天花大爆发。
经过数百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种痘”这一技术也不断发展和改进,接种方式最初是“痘衣法”:将患天花小儿所穿内衣脱下,令未病小儿穿之即可造成一次传染接种,但成功率较低。
▲痘衣法
“痘浆法”也曾出现:将患儿痘疱挑破,直取其浆接种,传染既烈,且对患病儿童伤害太重,被痛斥太残忍。后来事实上,痘衣法尚间有之,痘浆法则基本杜绝。
“水苗法”:可能是痘浆法改良而来。按照《医宗金鉴》的描述,是将患者痘痂阴干成细末,用水调湿,将棉花蘸着塞入接种者的鼻腔内,男左女右,系以红线,免被吸入或咽下。六个时辰(12小时)后取出。这种方法“既种之后,小儿无受伤之处”。
▲水苗法
随着实践经验的总结,疫苗也不断改进,最终较为成熟且用于明清时期全国推广的,就是上文提到的精心培育的熟苗接种法。
这种官方的推广,至少使官宦大臣富有之家的儿童,普遍实行了种痘,但庶民贫寒阶层并不能完全受益。经过数十年乃至百年的官方和民间中医推广,至此人痘之术,渐渐深入人心。民间种人痘之术,一直到上世纪上半叶还流行不殆。
中医免疫学
由治未病和免疫思想萌发
事实上,近代西方的疫苗免疫科学,多多少少有中国古代免疫学的影子,比如上文提到的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爱德华·琴纳发明的牛痘术,都与我国古代防疫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治未病”战略思维,这其实就是免疫思想的萌芽,而且还提出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预防秘诀。其实这也是古代中医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依旧生存的关键所在。中医认为,只要人体正气充足,那么就会远离疾病。
对于中医而言,四君子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等具有补性的中药,以毒攻毒治疗肿瘤的方法,艾灸按摩足三里、合谷等穴来养生保健的方法,都具有免疫思想的特性。
当然,今天疾病防疫上已经有更科学的疫苗,但更重要的是中医两千年来的“治未病”和免疫思想,需要不断传承和守护,才能避免出现更多危机。
为了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和从业医师的发展,博闻金融现已开通医馆贷和医师贷产品,帮助用户解决资金周转难题。
超高额度、超低利率、超快审批,北京中科医院荣获品牌影响力企业荣誉称号北京中科医院荣获品牌影响力企业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