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蜜饯果子的那些事儿

大家好,我是予杨~

上回我们说了大相国寺的炙猪肉,肥瘦相宜,香嫩多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宋朝蜜饯果子的那些事儿~

还记得清平乐里嘉庆子出场的那一幕吗?擅长以食命名的小徽柔指着一碟子蜜饯,给新来的小侍女赐名嘉庆子。接下来韵果儿、笑靥儿、香橼子一一出场,爱了爱了。

在宋朝酒宴的前菜之中,当属第一的便是这蜜煎果子。蜜煎,即蜜饯,辅以蜜糖,口感细腻。宋朝皇宫有个专司皇室宴请的“四司六局”,而“蜜煎局”位列六局之一。这足以看出蜜煎在宋朝宴会上的重要性。

事实上在宋代之前,由于缺少制糖工艺,糖变成非常奢侈的调味品,就是王公贵族也很少能尝到纯正的甜味。唐代制蔗糖技术传入中国。可惜当时种植水平低下,而蔗糖只能在南方生长。到了宋朝,随着甘蔗在全国范围内的大片种植,糖终于成为了市井中寻常百姓的触手可及之物。甜口美食的出现,使得蜜饯甜点成为新宠。

“有瑜石车子卖糖糜乳糕浇,亦俱曾经宣唤,皆效京师叫声”。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

这句诗说的是北宋时兴的一种甜点:糖糜乳糕浇,在南宋时候继续延续着之前的叫卖,皇宫里也会派人采购。

接下来我们就顺着小姑娘们的出场顺序,盘点一下她们名字吧

“嘉庆子”是一种李子果脯,取“美好吉庆”之意。在唐代时,嘉庆本是东都洛阳的一个坊名。韦述在《两京记》中写道:“东都嘉庆坊有李树,其实甘鲜,为京城之美,故称嘉庆李。今人但言嘉庆子,岂称谓既熟,不加李亦可记也。”说的就是洛阳出产的“嘉庆李”味甜甘鲜,是高门宴请的佳品。嘉庆李久而久之演变成人们口中的嘉庆子。

“香橼子”是一种由香椽制作的蜜饯。宋代《本草图经》有云:“香橼,如小瓜状,皮若橙,而光泽可爱,肉甚厚,切如萝卜,虽味短而香氛,大胜柑橘之类。”佛手其实是香橼的变种,而佛手的食用方法在清代《花镜》中有记载:“直接鲜食不如柑橙,多是切片、晒干、制药、制蜜饯,取其瓤,拌以白糖,或可做汤,除酒渴。”香橼子除了可做成蜜饯,还被当作熏香用的果子置于室内。这是因为香橼有一种淡淡的橙香味,远胜于柑橘,具有消除焦虑的作用。是最早被用于熏房子的“闻果”。宋代《证类本草》称其:“置于笥中,则数日香不歇”。

嘉庆子

“韵果儿”是一种糖果。《武林旧事》中曾记载:“及作糖霜韵果,糖蜜巧粽”。吴自牧的《梦梁录》记录了北宋皇宫的深夜食谱,作为夜宵进贡的各种蜜煎细果:“进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银杏等品”都是百姓十分喜爱的甜食。而在宋朝的习俗中,“饧糖韵果”(一种用麦芽糖制作的糖人)还是宋朝小朋友过清明节的最爱。

笑靥儿原是指人们微笑时的酒窝,后来演变成一种甜点的名字。宋代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把笑靥儿”描述成“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高宗皇帝的一份御膳菜单中写到:“晚食五十分各件:二色蠒儿、肚子羹、笑靥儿、小头羹饭、脯腊、鸡腊、鸭腊等如此。”这是笑靥儿”首次在中国皇帝的御膳中出现。

笑靥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hg/1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