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里的二十四节气立春,春到人间草木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进入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自然界万物复苏,这是冬的结束,春的起始。

在古代,人们认为到了立春,万物感受到太阳的召唤,应时而动,焕发生机。从古至今,春天都备受人们的喜爱,从而写下了不少赞美春天的古诗。

立春三候

古人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为立春三候。

初候,东风解冻,东风来了,吹来的温暖气息,使冰雪融化,大地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天慢慢地变暖了,冬眠的虫类敏锐地感受到温暖,开始苏醒了。

三候,鱼陟负冰,河水开始解冻,沉寂了一个冬天的鱼儿,开始在水中游动,水面上还有尚未融化的碎冰,看上去鱼像是背着冰块在游泳。

进入立春节气,万物焕发生机。“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首诗是南北朝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

当时,正值岭梅怒放,诗人在路边赏花的时候,遇到了送信的使者,于是就顺手折下一枝梅花,托他捎给在陇头的好朋友范晔。

诗人与友人相隔甚远,只能通过驿使的来往相互传递问候。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江南也没什么能代表我对你的心意,就送一枝梅花吧,让你感受一下江南的春意,表达我对你的祝福。

立春风俗

1.迎春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古时候,立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相传,立春当天,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去东郊迎春,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我国最早的迎春礼俗可以追溯到周代。《礼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至今,浙江衢州一带还保留着盛大的迎春仪式。迎春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清代叶燮的《迎春》“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律转:指节气时令的变化。鸿钧:指天或大自然。肩摩毂击:肩膀和肩膀相摩,车轮和车轮相撞。形容行人车辆往来拥挤。

2.打春、鞭春

打春,是立春节气习俗之一。旧时人们在立春岁始前一天用泥土做成春牛,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此活动称为“打春”。在民间有立春日举行“鞭打春牛”仪式迎立春,祈福五谷丰登。

据史料记载,“鞭春牛”这一活动,源于周代《礼记·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气”之说。土牛,也就是用泥土制作的牛。

《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

《隋书·礼仪志》:“立春前五日,于州大门外之东,造青土牛两头,耕夫犁具。”唐代时,土牛已经被称为春牛,立春当天由迎春人用彩鞭鞭打,将其打碎。象征着送走严冬,迎来春日。也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意思。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

鞭春后,许多地方还将另制小土牛送于达官贵人,叫做“送春”。人们抢取打碎春牛的牛土碎片等叫做“抢春”。

3.咬春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的习俗。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以食为主,立春日吃大萝卜、春饼、春卷,称之“咬春”。寓意迎新纳吉,祈福来年风调雨顺,春风得意。因萝卜味辣,古人故曰:“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

春盘,古代风俗,立春日以韭黄、果品、饼饵等簇盘为食,或馈赠亲友,称春盘。帝王亦于立春前一天,以春盘并酒赐近臣。

唐代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立春日,春盘里装满了细嫩的初生蔬菜;忽然回忆起在西安洛阳两京的光景正是寒梅绽放的时节。两京高门大户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经纤细女子的手互相馈送。

春卷,《岁时广记》:“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吃萝卜,明《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

4.踏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青。

立春气候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春节气期间气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乍暖还寒。昼夜温差较大,冷空气活动频繁。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

虽然立春到了,但是气温不会那么快回升,还是应该要注意保暖。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候也有差异,虽然南北方同时立了春,但气候却大不同。南方,大地回暖,梅花盛开。北方大多还在寒冷中,刮风下雪都是常事。

诗歌里的“立春”

1.唐代罗隐《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这首诗是说: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立春到了。万木开始发芽的日子就是今天了。远天的归雁,在云间里飞翔;近前的水中,游鱼在碎冰间跃出。

立春到了,诗人感受到了春意盎然,万物复苏,充满生机。这首诗按照立春三候的时间顺序叙述了立春的气候特征。前两句说的是“东风解冻”,第三句描述了“蛰虫始振”,最后一句说的是“鱼陟负冰”。

2.宋代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律回:即大地回春的意思。岁晚:年终。

这首诗是说:年终时候春回大地,冰霜渐渐减少,春天到来草木是最先知晓。只觉得眼前已是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摇。

诗中写了立春节气的景象,冰霜渐渐融化,暖气渐渐回升,花草树木都感觉到了春的气息,将要萌发抽芽。形象地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所见所感,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3.唐代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这首诗是说:立春日,春盘里装满了细嫩的初生蔬菜;忽然回忆起在西安洛阳两京的光景正是寒梅绽放的时节。两京高门大户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经纤细女子的手互相馈送。流落他乡,巫峡长江又如何能够入得我的眼;我这杜陵远客,因战乱不能归乡,不由得悲从中来。今生尚不知安身之处在何处?叫儿子为我找来纸张题写了这首诗。

诗人由于战乱,不得归家,正客寓夔江。回忆起往年在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庆祝立春的美好情景。对比了眼前客寓他乡,归计未定,巫峡江寒,说不尽飘零的悲伤愁苦,只有呼喊孩子拿来纸笔题诗遣怀。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4.宋代苏轼《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春牛:即土牛。春杖:耕夫持犁杖而立。杖即执,鞭打土牛。也有打春一称。丐:乞求。

耕夫持犁杖鞭打春牛,无限春风从海上吹来,于是乞求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

高高悬挂迎春的旗帜,裁剪迎春的彩胜。一阵春风将我的酒醉吹醒。这个地方不像天涯,因为春风卷起的杨絮飘飘洒洒,如同雪花一般。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描写了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思想。

立春谚语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立春这一日若是晴天,这一年很可能风调雨顺,农民耕作会很顺利,来年获得大丰收。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阳阳到清明。”:立春若是出现降水,预示着春天雨水多发,甚至影响耕作,会持持续续,阴阴晴晴到清明时节。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如果立春降霜,这一年的整个春天农作物都长不好。

“不怕立春晴,就怕立春淋。”:农民不怕立春天晴,就怕立春下雨,立春下雨可能会影响农民耕种。

“立春雨绵绵,九九倒春寒”:立春当天出现阴雨天气,预兆后面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天天气。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是一年的开端,要早早安排好地里的农活。

“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立春刮北风,雨水会降得多;立春刮东风,天气会暖得快;立春刮西风,天气还会冷一段时间。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立春这天如果晴空万里,无风无雨,那么之后一年里将会风调雨顺,适合农业生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by/11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