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24节气之首,在古代的干支历中,就是以立春节气作为起点的,立春节气到下一个立春节气称之为“一岁”,因此立春也叫岁首。
像今年在网上引起了部分人的热议,说年出生的宝宝未必就都是龙宝宝。这也是有依据的,因为在古代对于生肖的划分可不是以公历的1月1日,也不是以正月初一,而是以立春节气。
而年的立春节气有点特别,是在农历年腊月二十五日立春,也就是在除夕前就已经立春了。所以即便是2月4日是立春节气,可是2月4日之前出生的宝宝依然是“兔宝宝”,只有到了立春节气后,即便是春节还没到,但都是“龙宝宝”了。
也是因为立春是“岁首”,是新一轮循环的起点,因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而老祖宗就认为在这一天,对于一些特别的人群来说就应该注意保持安静,避免和他人发生口角或者是争吵,不然一整年就会麻烦缠身,诸事不顺。
这个就叫做“躲春”,在民间还有“逢立春必躲春,躲出一年好运气”,那该怎么躲呢?哪些人需要躲春呢?快看看有你没有!
逢立春必躲春,躲出一年好运气,是什么意思?这是在过去民间流传的一句老话了,也是在以前立春节气的习俗之一,说的就是躲春。即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群来说,在立春节气当天就要躲春,这样就能躲掉霉运或者是麻烦,从而躲出“好运气”。
估计有些人依然对于躲春还是存在疑惑的,到底什么是“躲春”?说白了,躲春就是“躲太岁”。
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中,躲春是一种颇具神秘色彩的习俗。每当立春时节,人们相信自然界中的气场和能量会产生变化,毕竟立春是岁首,是新一轮循环的开始,因此有些人会选择在这一天“躲”起来,以避过这个特殊时刻。
特别是对于某些人群来说,立春这一天是新旧气场的交替时刻,如果不注意躲避,可能会受到不良气场的影响,带来不好的运势气和霉运。
这种习俗源于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是人们在生活中寻找平安和好运的一种方式。
哪些人群需要躲春?躲春的对象通常是那些认为自己容易受到气场影响的人,除此以外就是和新年生肖存在破、冲、害、刑等关系的属相,也需要躲春。
现在大家也知道了,年是生肖龙年,按照干支历来说,就是甲辰年。不过也是从年2月4日交立春节气以后才算,而在当天和生肖龙存在破、冲、害、刑等关系的属相就要躲春。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什么是太岁,它也叫太岁星君,或者是岁君,既是我国民间奉祀的神祇,也是星辰。民间传说太岁神在所有神中,影响力最大,素有年中天子之称,掌管人世间一年的吉凶祸福。
现在有一种更通俗的叫法,说太岁就是天上的木星,而它是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的,因此每年的太岁都是不同的,它们都是轮流当太岁的。
而冲太岁,指的就是和太岁不对付的,因为“冲”就是对立、冲突、对抗的意思。而年的值太岁是生肖龙,辰与戌为相冲,属狗的人在龙年受冲,所以属狗的人在龙年要躲春。
然后是刑太岁,刑就是刑罚、刑杀的意思,又称“偏冲”,有互斗之灾。值得一提的是在甲辰年,属龙人不仅在龙年犯本命年(值太岁),又因地支“辰辰自刑”,多加了一个犯太岁(刑太岁),所以属龙人在龙年里遇到了双太岁压身。
至于害太岁,又名穿太岁或太岁相害,是指出生年地支跟流年地支相害,其影响力量较冲太岁为低。不过在年生肖兔害太岁,太岁与属兔者生肖相害。
其实除了这些属相的人以外,还有身体虚弱、情绪波动较大、运势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人也要躲春。
躲春到底怎么躲?其实关于躲春的做法,也挺简单的,只要在立春交节前后各一个小时,不要外出,也不要去会见陌生人,这样就可以当天躲在家中,闭门不出,避免外出就可以,以避免与不良气场的接触。
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只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语,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或产生不良的情绪就可以。
另外老辈人还认为,立春是岁首,这一天还不能睡懒觉,懒洋洋没有朝气就没有财富进门。人们也不能在立春这天挑水、下地干活、打扫卫生等,先人认为会让人打不起精神,可能会沾染不好的运气。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中,躲春的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随着科学观念的普及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种神秘的习俗持怀疑态度。
他们认为,躲春只是一种心理暗示和自我安慰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在立春这一天并不会特别在意,而是选择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天。
不过,也有一些人仍然坚持躲春的传统。他们认为,虽然现代科学无法解释这种神秘的力量,但是这种习俗毕竟流传了数千年,必定有其存在的道理。他们愿意相信这种习俗可以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健康。
对于这种差异,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与融合。躲春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而现代社会则更注重科学和理性思考,对传统的神秘力量持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