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脚说健康①——曲黎敏
中医养生就是学习中医文化指导健康生活
疾病种类繁多,临床征象各种各样,各种疾病机理变化原理也不同,但总的来说会有一些相同的规律。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就是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和津液失常4个方面。
邪正盛衰发病过程就是人体正气与病邪斗争的过程,正邪此消彼长,疾病会向两种本质不同的方向变化,“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也就是实和虚的变化。
实:发病过程中,如果邪气盛,正气也盛,能够与邪气相对抗,就会有邪气盛则实的实证表现。实证表现多见于外感六淫的初中期,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气滞气闭。实证的共有表现有:体质壮实、脉实有力、疼痛拒按。
虚: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无力抵抗病邪,就会有正气夺则虚的虚证表现。虚证是气、血、阴、阳、脏腑虚损的总结。虚证的共有表现有:体质瘦弱、脉虚无力、疼痛喜按。
虚实错杂:邪盛与正虚同时存在,以虚证为主就是虚中夹实,以实证为主就是实中夹虚。
特殊情况下,临床征象会有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和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的假象出现,“真实假虚”是实证表现出虚的假象,如肝气郁结是实证,肝郁久了导致气滞,会出现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虚象(假象)。“真虚假实”是虚证表现出实的假象,如脾气虚是虚证,脾虚导致痰湿内生阻滞中焦,就会有腹胀腹痛的实证表现。
疾病有时还会发生“实证转虚证”或“因虚致实”的虚实转化。如实证病情拖延,容易损伤正气,逐渐会有脏腑功能衰减的虚象;虚证脏腑功能低下,也会产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实邪。
阴阳失调人体的阴阳通过阴阳消长实现动态平衡,致病因素作用人体后,会破坏这种动态平衡,就会出现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的表现有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亡失。
阴阳偏盛:人体阴或阳处于病理性亢盛状态,属于邪气盛则实的实证。
阳盛则热,阳偏盛而阴未衰表现为实热证,以热、动、燥为代表特点,会出现发热、烦躁、苔黄、尿少便干等症状。
阴盛则寒,阴偏盛而阳未衰表现为实寒证,以寒、静、湿为代表特点,会有形寒肢冷、没精神、苔白、小便清长大便溏稀等症状。
阴阳偏衰:人体阴或阳处于病理性虚衰不足的状态,属于正气夺则虚的虚证。
阳虚则寒,阳偏衰而阴未盛表现为阳虚证,阳虚的寒和阴盛的寒区别是,阳虚是虚象加寒象,以虚为主,阴盛只有寒象,虚象不明显。
阴虚则热,阴偏衰而阳未盛表现为阴虚证,阴虚的热和阳盛的热的区别一样,阴虚是虚象加热象,以虚为主,阳盛只有热象,虚象不明显。
阴阳互损:把阴看做物质,把阳看做功能,人体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会影响对方一起损耗,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物质是功能的基础。精气血的亏损,会累及阳气无源化生和没有载体而耗散,会形成以阴虚为主兼阳虚的阴阳两虚证。
阳损及阴:物质要靠功能来生成,阳气不足,无力生化精气血就会导致阴虚,会形成以阳虚为主兼阴虚的阴阳两虚证。
阴阳转化:人体阴或阳任何一方偏盛,在一定条件下物极必反,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形成阴阳转化的病机。包括由阳转阴和由阴转阳。
由阳转阴:热极生寒,如热邪雍肺,表现为高热、面红、烦躁、脉数有力等,是阳证、热证、实证。随着疾病发展,人体正气大量耗损,会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转化为阴证、寒证、虚证。
由阴转阳:寒极生热,如感冒初期,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涕、无汗、咳嗽、脉浮紧等,是阴证、寒证、虚证;病情拖延可以发展为高热、汗出、舌红口干、脉数等,转化为阳证、热证、实证。
阴阳格拒:人体阴或阳任何一方过分亢盛,会使双方互相排斥阻隔不通,形成阴阳格拒的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人体内部阴寒过盛(真寒),将阳热格拒在外(假热),就会出现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的病理变化。阳气虚衰才会浮于表面无力内聚,所以阴盛格阳的本质是阳虚而不是阴盛。
阳盛格阴:人体内部热邪过盛(真热),阳气郁在体内无法外达体表(假寒),就会出现真热假寒的病理变化。寒象是阳气内郁无法温煦体表并非真的格阴于外,所以阳盛格阴的本质是阳盛内热。
阴阳亡失:人体的阴或阳突然大量消耗或丢失,会形成阴阳亡失的病机,导致生命垂危。包括亡阳和亡阴。
亡阳:阳的作用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偏功能。阳气突然大量耗散,会使机体功能严重衰竭,固摄无力阴液大量脱失,出现阳微虚寒的征象。常见于邪盛正虚、素体阳虚、疲劳过度、汗吐下太过等。
亡阴:阴是阴液,偏物质。阴竭则阳脱,阴液突然大量丢失,会使阳气无所依附涣散不收,迅速导致亡阳。常见于热邪炽盛、邪热久留、煎熬阴液等。
阴和阳存在互根互用的关系,任何一方大量亡失都会导致另一方迅速亡失,最终阴阳离决,精气绝。
气血失调气血失调包括精、气、血不足,各自生理功能失常以及三者互根互用关系失调。
精的失常
脏腑之精一般多以气和血来表现,只有肾有藏精的功能,所以精一般特指肾精。
精虚:指肾精亏虚,导致精虚的原因一般有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和房劳过度等。
精的生理功能失常
精瘀:指男性排精障碍,导致精瘀的原因一般有房事不节、七情内伤、邪阻精道和手术创伤等。
失精:失精指生殖之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失生殖之精是肾气不固或阴虚火旺的表现,表现为精液排泄过多,会有遗精、滑精、早泄等症;失水谷之精是脾气虚中气下陷的表现,表现为水谷精微从下窍排出,会有蛋白尿、乳糜尿的症状。
气的失常
气虚:气虚是人体之气的化生不足或损耗太过的表现,气虚的症状加寒象就是阳虚。
气的生理功能失常(气机失调)
气滞:指气的运行不畅,闭郁在局部阻滞不通的病理状态,所以多表现为局部胀、闷、痛;多由情志不畅、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引起。
气逆:指气机升降失常,应降不降,脏腑之气上逆。常见于肺、胃、肝脏腑之气上逆,多由七情内伤、饮食不当、外邪、湿热痰浊壅滞引起。
气陷:指气的升举无力,也叫中气下陷,由脾气虚,脾气不升引起,除了有气虚的症状外,还会有内脏下垂的表现。
气脱:气机出入失常,气外脱不内守,使机体功能突然衰竭的病机变化。常由于正不敌邪、慢性病正气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或大出血等原因,正气急骤外泄引起,症状为:昏厥、面色苍白、汗出不止、全身瘫软、口开目闭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气脱除寒象外与“亡阳”类似。
气闭:气机出入失常,气郁闭体内不能外出,使清窍闭塞出现回绝的病机变化。常由于外邪痰浊等邪毒闭塞气机,强烈情志刺激等原因,气机闭塞不通。症状为:昏厥、牙关紧闭、手足拘挛、二便闭塞、脉沉迟等。
气脱是气大量脱失属于大虚证,气闭是气郁闭体内属于大实证。
血的失常
血虚:血虚是血液不足,不能营养机体的表现。血虚的症状加热象就是阴虚。
血的生理功能失常
血瘀:指血液运行不畅或瘀滞在局部的病理表现。血瘀会产生瘀血,《病理产物病因》中已详细介绍过。
血寒:寒邪入血分,导致气血凝滞不通的病理状态。以拘急冷痛,肤色紫暗和实寒症状为主要特征。
血热:热邪入血分,导致血液加速流动或迫血妄行的病理状态。以热象和出血为主要特征。
出血:气不摄血、血热迫血妄行、瘀血阻滞、外伤损伤脉道都会导致血液溢出脉外。
精、气、血关系失调
精、气、血是人体内的基本物质,生理和功能上互根互用,病理上也会相互影响,常见有:精气两虚(精虚兼气虚),精血不足(精虚兼血虚),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气滞和血瘀兼精瘀),气滞血瘀(气血运行受阻),气虚血瘀(气推不动血),气虚出血(气不摄血),气血两虚(气虚兼血虚),气逆出血(血随气逆),血脱气散(气随血脱)等。
精液失常
津液代谢失常包括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以及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津液不足:津液不足是水液摄入过少或损耗太多,不能濡养滋润人体的表现。
“津”是人体中较清稀,流动性大容易丢失的水液,主要起到湿润的作用;“液”是较稠厚,富含营养不易丢失的水液,起到濡养全身的作用。按津液亏损严重程度,津液不足可以分为伤津,伤阴和脱液。
伤津较为常见,热盛、汗吐下太过等都会伤津,口干想喝水,皮肤干燥都是伤津的表现;伤津严重了会伤阴,津血同源,出现血燥内热、血燥生风等。脱液最严重,常见于严重热病后期、恶性肿瘤晩期、大面积烧伤。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精气血津液》中讲过,津液的在人体输布过程中主要由脾、肺、肾、三焦参与,任何一个脏腑功能失常都会引起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停滞在体内,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常见有:
1、湿浊困阻:可见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腹胀便溏,苔腻等症。
2、痰饮凝聚:不同部位有不同表现;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发作恶心呕吐;痰浊上犯,清窍不利,则眩晕昏冒;痰气凝结于咽喉,则咽中梗阻,称为“梅核气”。若饮邪为病,则可见饮停胸胁,发为“悬饮”;饮留于肺,发为“支饮”等病证。
3、水液贮留:水液贮留于肌肤或体内,发为水肿或腹水等病证。
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常见有:
1、水停气阻;津液代谢失常,水湿痰饮停聚脏腑经络阻滞气机。水停胸胁,可致肺气失于肃降,出现胸胁苦满,咳嗽气喘不得平卧;水气凌心则心悸、气促、头晕,动则喘甚;阻于中焦,脾胃失于健运则口淡、恶心欲吐、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水停下焦,则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
2、气随津脱;汗、吐、下等津液大量亡失,气随津液外泄无所依附,导致阳气大量亡失的病理变化。
3、津枯血燥;津血同源,津液亏损血失濡养,导致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以血虚和内风为主要表现。
4、津亏血瘀;津液大量消耗,使血液粘稠循行滞涩不畅,导致血瘀的病理变化,常见于高热、烧伤、吐泻、大汗出等;
5、血瘀水停;血脉瘀滞导致水液停聚的病理变化,以血瘀基础上兼有下肢或头面浮肿为主要表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