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民族之一,历法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农历,是中华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
迄今为止,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和越南等国家,仍旧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充满智慧的中华先人在经年的劳作中,发明了历法和节气。
先贤们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以及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有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阳历也叫太阳历;阴历也叫太阴历、月亮历;阴阳合历,也就是俗称的农历。其中的阴阳合历一直沿用到今天。为什么农历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作为晚辈的我们看来,当时历法的产生,是中华先人为了掌握农时,长期观察天体运行得出的结果。中华农历之所以也被称为阴阳合历,是因为它既有阳历的成分,又有阴历的成分。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作出了两者对农业影响的总结,所以中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阳历更为实用方便。农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准确巧妙,是所有华人的骄傲。
1、中华历法简介
中华民族使用的农历又称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以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30日或29日,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第2,4,…,24等偶数为“气”,或“中气”。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不一致,约隔每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到没有中气的月后面,如年2月只有一个节“惊蛰”,没有气,将闰月增加到2月后为闰2月。每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的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或天,闰年为或天,平均每年约为.天(即太阳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的一天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二十四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纪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纪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从明朝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但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改。这种纪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十四年”就是“光绪元年”,因为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纪年始终维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没有一位皇帝在位超过60年,所以只要说某皇帝年号和干支,年代就已相当清楚。如“光绪乙亥”就是同治十四年即光绪元年,亦即年,同治在位期间没有过乙亥年。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华农历为依据。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农历为依据而来。
2.早期历法
中华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已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中国古代典籍记载,现行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学术思想、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等。汉朝以前的中国历法以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制定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朝代。
从汉朝开始,中华历法出现了重大转折,当时全国统一了历法,历法从而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天,不同于之前历法的天;用“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和民国纪年并用。
3.公历
公历是当今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年)采用阳历,故又名“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新历”。年正式规定采用公元纪年。
公历的前身是儒略历,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历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天(太阳年),按一年天计算,每年少0.天,每隔4年少0.天,每隔年则少96.天,因此,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天。这样经过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年有三种:地球绕日一周,历日6小时9分9秒,谓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日6小时13分48秒,谓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日5小时48分46秒,谓之“回归年”,亦称“岁实”。
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50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20分23秒,谓之“岁差”。此三种年之时间不同,欲使每年之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
对于回归年的时间,有记住的必要,为了便于人们记忆,可以借用以下歌诀:
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由1月1日至次年1月1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日为一年,每年余5小时48分46秒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为闰日,该年谓之“闰年”。
无闰日之年,谓之“平年”,平年日,闰年日。但四年之闰余,仅23小时15分4秒,今闰一日,未免过多,超过之44分56秒,积至二十五闰,为17小时58分24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每四百年减三闰,计超过2小时53分20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三千二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
来源:《中华民俗风貌大全》珍惜从不晚,有福会发生
序山律历研习社出品
编辑:李辉审核:杨楠析日月之不足,叙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