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立春遇无春年,结婚有啥忌讳看看民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贾浩

编辑

市井觅食记

婚姻应当是水到渠成的,没有适不适合结婚的年份,只有适不适合结婚的人。真正的幸福不取决于日历,而是取决于彼此的感情、价值观和共同面对未来的勇气和信心,本文介绍部分关于“无春年”的民俗观点,仅供参考。

公历年2月4日16时27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自古就是生产生活的关键节点。有人可能会留意到,在即将过去的农历癸卯兔年里有两个立春,而下一个立春已经到了乙巳蛇年的正月初六,即将到来的甲辰龙年没有立春。也就是说,兔年成了人们所说的“双春年”,龙年成了“无春年”。

为什么会有“双春年”、“无春年”的区别呢?这和我国农历的编排规则有关。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相的变化确定月份,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位置确定节气,同时设置闰月兼顾一年中的月相和寒暑变化。农历编排规则中,有冬至在内的月份固定为十一月,如果从某个十一月开始到下一个十一月之前有13个月份的话,就需要设置闰月,取最先出现的一个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十一月之后第2个(不计闰月)月份为第二年的正月。

《史记·天官书》说,“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卒始也。”也就是说,正月初一是历法的一年之首,而立春是四季循环的起始点。由于农历的基准点是冬至而不是立春,加上闰月的存在,立春在农历一年中的位置会出现较大的浮动,可能会出现在春节前16天内或者春节后15天内。经计算,从年农历甲子年至年农历癸亥年的60年里,“双春年”共有22个,“无春年”共有22个,只有一个立春的年份16个,仅占总数的1/4。所谓的“正常年”反而成了少数。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人的活动要顺天应时、趋吉避凶。在婚期的择定上,对年、月、日甚至时辰都有相应的规定,讲究从常年、避殊年,就利月、躲败月。与立春节气有关的婚姻习俗有很多,比如有些人认为立春节气当天是“吉日”,代表着生长和希望;而有些人认为立春当天结婚会影响作物的收成,影响家庭生计,不适合结婚。没有立春的“无春年”,也称“寡年”,后来有人又根据“寡”字,演绎出了“寡妇年”,认为这一年阴盛阳衰,生殖不旺,“无春”等于“无子”;而两个立春的“双春年”,有人认为适合结婚,有“双春双喜”的彩头,也有人认为两次“立春”意味着“第二春”或“梅开二度”,容易出轨、二婚,也不适合结婚。再加上各种败月、凶日、克日、绝日,这样下来,看起来适合结婚的日子就所剩无几了。

然而从实际上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并不会有一年中无人结婚的情况,是因为民间在这些习俗上自有应对的智慧。就拿“无春年”来说,民间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段“破解”:

第一种方法就是“留春”。所谓留春,就是留住立春。双方家长在立春之前订婚、敲定结婚事宜,说明已经认可了这门婚事,只是在后期选个黄道吉日办理结婚酒席。有些地方的做法是,女方在立春当天来到男方家,和家长一起过立春,这样也算作“留春”。把春“留住了”,就不算作“无春年”结婚了。

第二种方法是在“乱岁”结婚。这一习俗在清代就已经十分普遍了。所谓“乱岁”就是从祭灶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到除夕,逐日可以嫁娶。人们认为年末灶王爷上天述职,人间失去监督,因此百事无忌。南方一些地区的“乱岁”风俗还包括腊八节在内,后来又扩展到整个腊月,重庆忠县“十二月,婚嫁不诹吉,谓之完岁日”。在年末结婚,也包含了一层“应春气”的含义在里面。

第三种方法就是使得“阴阳调和”。既然有人认为“无春年”“阴盛阳衰”,那么阴阳平衡了、五行调和了,所谓“无春”的副作用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常见的做法有男女双方携带阴阳五行护身符、在新房张贴五行八卦符、邀请“全福之人”作媒人和料理婚礼诸多事项等等。此外,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可以避开“无春”带来的不利,同时最大程度地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第四种方法就是把“结婚时间”安排在普通年份。人们举办婚礼和领取结婚证往往不同时进行,但两个时间都可以称为“结婚时间”。有些人选择在“无春年”领取结婚证,但把婚礼放在“正常年份”举行,或者在“无春年”举办婚礼,而在“正常年份”登记结婚。这样的方法既兼顾了客观条件,又满足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以农历年中有无立春来确定一年是否吉利,是否适合结婚,显然是人们的一种象征性的联想,已经很少有人相信两者之间有必然的关联。然而,现实生活总是吉凶难料、福祸莫测,尤其是在婚姻这种人生大事上,人们从生活的需要出发,通过各种方式趋吉避凶、增加自己的安全感无可厚非。

然而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这些只是人为编排的历法,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的可能微乎其微。婚姻应当是水到渠成,顺应自然的,没有适不适合结婚的年份,只有适不适合结婚的人。真正的幸福不取决于日历,而是取决于彼此的感情、价值观和共同面对未来的决心和信心。

古代文献中关于立春节气和立春三候的记载。出自《逸周书·时训解》:“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陕西凤翔春牛图。《春牛图》是古代一种用来预知当年天气、降雨量、干支、五行、作物收成等资料的图鉴。图内画了一头牛及一个牵牛的“芒神”。(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嵩山木板年画之灶神神位年画(年)。小年祭灶,张贴灶神年画是中国的传统习俗。灶神年画眉头部分印有当年的日历,记载着岁次干支、月份大小、二十四节气等内容,既是对当年农业收成的预示,也提醒人们勿失农时、根据时令进行农事耕种。(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谱,分享市井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zd/11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