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每年1月5日——7日,太阳位于黄经°时是小寒节气,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民间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小寒的到来,意味着一年最冷的开始。既然小寒更冷,古人为什么要在小寒后又加一个大寒,而不是倒过来排列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让大寒后迅速回归立春,这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小寒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人们叫做“数九寒天”。在我国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峻冷凛冽,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在南方最寒冷的时候是小寒及雨水和惊蛰之间这两个时段。小寒时是干冷,而雨水后是湿冷。
小寒节气正值“三九”前后,民间说“三九出门冰上走”。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严寒时期,尤其是北方地区农事活动几乎完全处于停止状态,人们普遍忙于迎接新年的准备活动,正如农谚所说“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小寒大寒,杀猪过年”。在办好年货之余,人们有时也作些积肥工作,有农谚说:“一月小寒随大寒。农人拾粪莫偷闲。”
小寒天气酷寒,南北地域跨度大,北方大部分地区地里已没活,都要进行歇冬,主要任务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积肥等工作。南方地区小寒节气需要做好油菜清沟、小麦追肥等工作,倘若遇到强冷空气,则在地里洒草木灰、作物秸秆或盖粪等帮助作物度过最冷时节。
小寒诗书
赵学敏用格律诗和书法描述了小寒节气的特色:
《小寒》
赵学敏
雪点梅花霁后妍,屠苏酒饮庆新元。
时闻雉雊歌声妙,不觉春回燕语天。
诗文赏析:
赵学敏先生《小寒》一诗,属于典型节气诗歌,雪后盛开的梅花,畅饮屠苏酒,雉雊鸟清脆的叫声,和小寒前后新元庆新年等,小寒节气物候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了,特别是整首诗上下联系紧密,用词生动形象,好似一幅山水油画,或者一幅草书作品,一气呵成!起句“雪点梅花霁后妍”的“点”字,承句“屠苏酒饮庆新元”的“庆”字,还有转句雉雊鸟的叫声,都是象声词,惟妙惟肖,把小寒节气写活了!雉雊是一种十分敏感的飞禽,在小寒节令阳气上升时,发出鸣叫,使人沉醉在梅开鲜艳、新元酒庆和雉雊唱歌的佳境之中,留恋忘返。尤其是合句“不觉春回燕语天”,最是精彩感人,同前三句联系起来,人们沉浸在欢庆新元的欢乐中,不感觉到小寒的寒冷,自然的回到春回大地,鸟语花香的春天!
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书协理事白景峰评价:学敏先生这组二十四节气诗从酝酿到完成,不下五年时间,他这组作品翻来覆去,写了好几次,我就看见他好几个版本了。他这种精神,就是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到的高原高峰问题,希望在我们这个盛世时代,我们文艺界出现高峰。我们这个时代,要打造艺术的高峰,就是要求我们艺术家首先有一种代表作的意识,能不能成为经典,那是历史来说的,能不能成为高峰也是后人来说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能不能达到自己一生中艺术的高峰,艺术的代表作就是这种精神。赵学敏先生这组二十四节气诗一共24首,他通过几年时间来打造这件艺术作品,而且书法作品也是反复修改、反复创作。就是他的代表作意识,打造自己人生中的一个时期个人的艺术高峰,这样一种精神和一种决心应该给我们每一位艺术家一种启示,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党和国家呼唤艺术高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读赵学敏先生二十四节气诗,首首精彩,小寒“不觉春回燕语天”,网友都点赞了。而且,书法也挥洒自如,用笔圆拙,形成了诗书合壁!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专业教授倪文东评价:学敏先生是我们尊敬的一个长者、学者、智者和书者,他长期从事行政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书法爱好结合起来,从内心对书法感悟,顺其自然。他的二十四节气诗词,无论从这个诗词的平仄、对仗做得非常的淡雅文雅,而且很文气。他的书法既有魏碑的雄强、雄浑、苍健,又融入帖学的灵动与优美,达到了碑帖融合。他这幅《小寒》作品就是代表,上下贯气,自然稳健,墨色淹润,气魄雄厚,无论从章法、结构以及用笔,展现出一种从容闲雅、清雅明快的意境。
背景资料:
年8月7日,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二十四节气专题展》和二十四节气诗书画展,赵学敏先生自作24节气诗词和书法精品同台亮相,再一次引起书法界、诗词界、生态文明领域专家学者和广大学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