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民间俗称奶痨,为儿科四大证之一,是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患,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营养不良症相类似。
疳积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由于饮食失调,喂养不足,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不能生化输布水谷精微,以致气液耗伤,肌肤失养所致。其它慢性疾病久治不愈,长期消耗也能导致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形体消瘦,气血不荣,毛发憔悴,精神萎顿,腹部胀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食性怪辟等为其特征。严重时,不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而且日益并发其它疾患,造成机体恶性循环,故应及早防治。
病因病理形成疳积的原因主要为乳食伤脾,喂养不当,慢性病消耗等。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胃受纳,脾主运化。小儿脾胃薄弱,若乳食不节,容易损伤脾胃,影响受纳运化的功能,而形成积滞,积久不消,转化为疳。古人有“积久伤脾,延成疳疾”,“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等说法。可见疳积与积滞的关系只是轻重浅深程度的不同而已。1、乳食伤脾小儿乳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恣食肥甘生冷,脾胃损伤,受纳运化失指,升降失司,以致乳食壅滞内停,失于运化,乳食之精微不能输布,气血津液无从生化,脏腑、毛发、肌肤失于润养,渐见形体消瘦,气液亏损,终成疳积。
(推四横纹)
2、母乳不足,喂养失调母乳不足,未及时增添代乳品,或代乳品里营养物质不够,或断乳后喂养不当,或小儿一时不适应食物喂养而拒食;或挑食、偏食;或多吃香甜零食而影响食欲,以致营养失调而形成疳积。3、久病体虚小儿腹泻、痢疾、肠寄生虫病,肺结核等久治不愈,或失治误治,气血津液的逐渐消耗,致使元气亏虚,气血不荣,乃至形体羸瘦而形成疳积。
临床表现疳积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病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由轻至重发展而成。临床表现分前后两个不同的证候,则病情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运内八卦)
1、前期积滞伤脾面无华色,形体消瘦,精神不振,纳呆少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或呕吐食物残渣,夜眠不宁,毛发成穗,皮肤干涩,喜怒无常,大便或干或溏,秽腻腥臭,小便混浊,或伴有发热,手足心热,舌苔厚腻,脉弱或滑数。2、后期气血两亏面色萎黄或光白,表情淡漠,毛发憔悴稀疏易脱,精神萎顿,或烦躁啼哭,啼声低沉,夜不安寐,睡眠露睛,腹部膨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头大颈细,骨瘦如柴,外貌呈小老头样,四肢不温,纳呆,或善饥,或喜食瓜果及异物,甚至出现四肢浮肿,眼干红,伴见夜盲,口糜,或膝软不能立,水泻,尿如米泔,汗出,舌苔淡薄,脉细无力。
治疗1、积滞伤脾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揉中脘,运内八卦,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方义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分推腹阴阳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分推腹阴阳)
2、气血两亏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方义补脾经,揉中脘,推三关,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宫温阳助运,理气和血;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积导滞。若五心烦热,阴液不足者,去推三关,揉外劳宫,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眵泪,隐涩难争者,加清肝经,揉肾经;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本病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隔日一次或没周两次,效果亦好。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