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战争日记—《战争日记》译后记
年时候的艾伦·布鲁克陆军元帅英国是二战的战胜国之一,但这场大战也可以被认为是日不落帝国走下神坛的落幕之剧。尽管如此,帝国在这场大戏中依然英雄辈出,除了众所周知的蒙哥马利,实际上还有一位层面更高、整体贡献更大的人物,他既是智将,擅长战略谋划,与马歇尔一样是盟军战略操盘手之一;他也是勇将,履历丰富、战绩骄人,是个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服气的实战派;他习惯诤言直谏,敢于顶着丘吉尔不让他“瞎指挥”;他爱惜人才,乐于提携后进,对蒙哥马利有知遇之恩。他就是英国陆军元帅、二战时期大英帝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他喜欢写日记,也文采斐然。年9月至年8月间,他把每天的战斗和生活经历,以及一些重要的感想、评论都记录下来,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原本只想与他的夫人分享这些秘辛,因此具有极为宝贵的史料价值。这段记录现在成为了《战争日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如实翻译了日记原文,还对其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比较深入地考证和注释,以期为国内历史学者和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二战提供参考。新书预计年底与广大读者见面。一、艾伦·布鲁克其人其事(一)阅历丰富、能文能武的军事全才艾伦?弗朗西斯?布鲁克,艾伦布鲁克一世子爵(AlanFrancisBrooke,1stViscountAlanbrooke,-),出身于爱尔兰裔的军事贵族世家,年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的巴涅尔-德比戈尔,在波城上学,一直在法国生活到16岁。年,布鲁克毕业于伍尔维奇皇家军事学院,被分配到皇家炮兵部队。一战时曾协同法军和加拿大部队作战,年9月任第1集团军炮兵一等参谋。一战结束后,布鲁克在年调到坎伯利参谋学院担任教官。年进入帝国国防学院进修。年2月任炮兵学校校长。年3月任帝国国防学院教官。年4月任第8步兵旅旅长。年11月任陆军部炮兵总监。年8月任陆军部军事训练处处长。年11月任机械化师师长。年7月任防空军军长。年4月任防空司令部司令,7月任本土军南方司令部司令。年10月2日,英军高级将领在讨论代号“保险杠”的军事演习方案,蒙哥马利中将(前排左一)正在与本土军总司令布鲁克上将(前排左二)交谈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服役经历来看,布鲁克在军中的阅历不可谓不丰富,既有一线部队主官,也有主力兵种首长,既有一线实战部队,也有军事教学岗位,尤其是还有着那个年代新兴兵种——机械化部队和防空部队的任职经历。这一切,都为他二战期间从将星如云中脱颖而出、成为英军主帅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战爆发后,布鲁克于年9月3日,也就是英国对德国宣战的当日被任命为第2军军长,辖蒙哥马利第3师和约翰逊第4师,随英国远征军开赴法国作战。年6月,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布鲁克又临危受命,担任了英国第二远征军司令,再赴局势已危如累卵的法国阻击德军,组织残余部队撤退,当月底回国后曾短暂任本土军南方司令部司令,7月被任命为本土军总司令,负责预防德国可能发起的入侵登陆。年12月,丘吉尔提名布鲁克出任大英帝国总参谋长,一直到年6月,期间他主导了二战时期英国的绝大多数重大战争决策,出席了战时同盟国召开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对赢得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年1月,就任大英帝国总参谋长不久的布鲁克在伦敦陆军部的办公室里(二)让丘吉尔又爱又恨的“倔老头”丘吉尔是个很难“伺候”的老板,而且因为前期战事不利,大英帝国总参谋长频繁更换。在布鲁克之前担任总参谋长的是陆军元帅约翰·迪尔(JohnDill,-),他为人周到,性格温和,但是与强势的丘吉尔气场不合,被揶揄为“磨蹭”,后来被丘吉尔一脚踢到华盛顿担任英军联合参谋团团长。接下来因为专业能力突出,给丘吉尔留下深刻印象的艾伦·布鲁克进入他的视线。但是丘吉尔万万没想到,这下子给自己找了个难缠的“冤家”。担任大英帝国总参谋长的时候,布鲁克已经48岁了,也算是“入阁拜相”了,但他绝不是那种四平八稳、见风使舵的循吏和官僚。相反,布鲁克有个性、有主见,谋事公忠体国,敢于坚持原则,厌恶官僚主义,甚至不惜顶撞和触怒同样个性极强、固执己见的丘吉尔,从而避免了许多战略决策上的失误,译者觉得这可能也是丘吉尔在二战期间始终信任、重用这个“倔老头”的原因。年5月,“玛丽王后号”邮轮会议室,丘吉尔率团前往美国访问航程中,左起:皇家空军参谋长查尔斯·波特尔、第一海务大臣达德利·庞德、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参谋长委员会秘书L·C·霍利斯因为写日记时并不考虑要发表,布鲁克在里面如实记载了他与丘吉尔之间时常发生的分歧和争吵,以及他对丘吉尔的不满、批评甚至是挖苦。年代,布鲁克重读日记的时候,追忆往事,扪心反思,又添加了不少评论和批注,但他依然没有打算公开发表。后来,丘吉尔出版了二战回忆录,将很多布鲁克和诸位参谋长的想法说成是自己的,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布鲁克才同意发表其日记。由著名历史学家阿瑟?布莱恩特编辑,于出版了《历史的转折》(TheTurnoftheTide),主要基于至年的日记;年出版了《西线的胜利》(TriumphintheWest),主要基于至年的日记。由于其日记中包含了许多对丘吉尔、戴高乐、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盟国首脑和高级将领的尖刻批评,尤其是对丘吉尔,而且这些人当时都在世,日记发表后引发了巨大争议,丘吉尔的夫人曾专门发表声明进行回应。年,英国基尔大学的亚历克斯?丹切夫和剑桥大学的丹尼尔?托德曼将年9月28日至年8月31日的布鲁克日记原本内容再次汇编出版,其中包括布鲁克年代添加的、但在阿瑟?布莱恩特版本中被隐去的评论和批注。此次我们翻译出版的,就是布鲁克的完整版日记,包括了他年代重读日记时添加的评论和批注。年6月12日,在驶往法国的驱逐舰上,诺曼底登陆行动之后,布鲁克和南非总理扬·史末资元帅(右一)陪同丘吉尔首相前往诺曼底地区视察布鲁克在日记里的评论有多“带劲儿”,这里我们引用一个片段。年8月19日,当时还是本土军总司令的布鲁克与时任陆军大臣安东尼·艾登会见了流亡英国的“自由法国”领导人夏尔·戴高乐,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在年代重读日记时,布鲁克在当天的日记下面如此评价戴高乐:“不管他有什么高贵的品质,一切都已经被他傲慢的态度、妄自尊大的性格以及缺乏合作精神所毁于一旦……不管讨论什么,他都把解放法国当做是我这里的问题,他则全神贯注于一旦法国解放如何大权在握、掌控全国!更不好的是,他的司令部完全没有任何保密意识,因此几乎不可能与他讨论任何下一步措施。”(三)二战盟军战略的幕后操盘手二战时期,除了美国负责的太平洋战场之外,盟军在欧洲、非洲、大西洋的绝大多数战略规划,都是布鲁克直接参与、亲手制订的,有时候甚至是力排众议坚持下来的。比如为广大军迷朋友们所熟知的“地中海战略”,也就是从北非进攻欧洲南部的战略计划,根据一般史料的记载,都认为是丘吉尔在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语言大师丘吉尔称地中海战略为打击欧洲“柔软的小腹”,以极为形象的说法使之广为流传。事实上,地中海战略是布鲁克年就任大英帝国总参谋长之初就始终坚持的主张,并为此与希望尽早实施横渡英吉利海峡作战的美国军政高层领导人发生了激烈争论,这也是二战期间英美双方最大的战略分歧之一。年8月,埃及阿拉曼防线,布鲁克视察评估北非战局,与英国陆军少将、军事理论家、绰号“瞪羚”的第8集团军参谋长道曼·史密斯交谈年12月3日,刚刚就任总参谋长职务的布鲁克在日记里写道:“上午10点半召开参谋长会议,会上‘巴哥犬’伊斯梅带来了首相的一份备忘录,大意是准备把第18师和第50师投入到俄国人的南部防线去!艾登将在莫斯科之行中向斯大林提出这个意向!这有可能意味着终止利比亚战役,然而我很确信我们的作战总方针应该是从政治上、军事上倾尽全力,尽快赢得北非之战。在此基础上,可以重新打开地中海,并对意大利发起进攻。”在年代重读日记的时候,回首往事,布鲁克为自己的战略判断正确而感到欣慰,他又在那天的日记下面批注道:“有意思的是那天是12月3日,我上任的第三天,我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总体思路。那时美国都没参战,也压根不可能预见到后面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联合登陆。不过我心中已经下定主意要扫清北非,打开通往地中海之路,否则在此之前不可能有足够运力支持一场大规模作战。令人欣慰的是回首过去,这项思路在经历众多波折和反对之后被付诸实施了。”(四)蒙哥马利人生路上的伯乐在二战的璀璨将星中,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称得上最耀眼的之一。其实,蒙哥马利是个出名的“刺头”,个性鲜明,极度自我,颇难相处,他有一项“非凡”的本领,就是以各种欠考虑的言行把他的上司惹毛。早年在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读书时,发生过一件颇能预示蒙哥马利未来性格和行为的“趣事”,这位未来的元帅点着了一位同学的衬衣下摆并将其严重烧伤,为了这桩恶行,元帅被勒令休学了一年。但蒙哥马利将才难得,他勇气过人,敢做敢当,思维缜密,意志坚定,笃信胜利来自一丝不苟的计划和完备的后勤保障;尤其是作为一线作战部队主官,他有着卓越的训练和鼓动能力,颇受基层官兵爱戴,这也正是布鲁克欣赏蒙哥马利的地方,视其为心腹爱将,既严格要求,又一路栽培提携。可以说,没有布鲁克,就没有后来风头出尽的蒙哥马利。这些,日记中多有记载。至年,法国战役期间,英国远征军第2军军长布鲁克中将(中)与所辖第3师师长蒙哥马利少将(左)和第4师师长约翰逊少将(右)合影比如,年8月,二战爆发前夕,蒙哥马利调任第2军第3步兵师师长,随军长布鲁克远征法国。期间,随性的蒙哥马利闯了个不小的祸,他发表了一则措辞有严重问题的通告,结果被国教和红十字会的高级牧师一路投诉到总司令那里。负责处理此事的布鲁克一方面严厉批评蒙哥马利,另一方面尽量大事化小,苦心维护蒙哥马利在部队里的威信。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也向蒙哥马利指出,他师指挥官的位置已经被这次错误所严重动摇,绝对无法再次承受更多此类打击了。同时我也告诉他,我对他的军事业务水平评价很高,相应地对文字水平评价却很低!他非常虚心地接受了我的批评。我想这应该对他有帮助。他真是用胡言乱语和荒唐文字糟蹋他的军事才能,真是可惜极了。”年8月,在北非战局的关键时刻,布鲁克极力举荐蒙哥马利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此后蒙哥马利率部转战北非、西西里和意大利,一路凯歌高奏,这是他从众将领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一步。年1月,蒙哥马利调回国内筹备实施诺曼底登陆,任盟军第21集团军群总司令兼“霸王行动”盟军地面部队总司令,后一职务兼任到登陆成功之后的8月份,因为与艾森豪威尔争夺地面部队指挥权而被解除。但9月份布鲁克就推荐蒙哥马利晋升陆军元帅,至少在军衔上盖过了当时只是四星上将的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给蒙哥马利挽回了不少面子。年12月15日,意大利,蒙哥马利(后排左)、亚历山大(前排右)陪同布鲁克视察第8印度师师部而习惯了犟头倔脑的蒙哥马利,对布鲁克这位有知遇之恩的“老首长”也是颇为买账,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年底,盟军在德军的“西墙”齐格菲防线受阻,希特勒也在阿登地区准备发起最后一次大规模反击,反攻欧洲战事打到了最紧张的阶段,远在比利时前线指挥部的蒙哥马利有时候会专程飞回来,在布鲁克家附近的公路上冒险降落,找“老首长”共商大计。布鲁克在年11月26日的日记里写道:“蒙蒂从比利时飞回来了,上午11点半在哈特福德那边的公路上降落。我派了辆轿车把他接到费尔内街,在他又飞回去之前聊了一个小时。他来商量法国战场的情况,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我们商定有以下三个最基本的问题需要纠正:a.首先是美国人那要命的‘全线出击’战略。b.避免在中部的阿登地区形成一个孤立的集团军群,组建一南一北两个集团军群,而不是眼下的三个。c.任命一位地面部队的总司令。问题是如何将其付诸实施。我们想要的是布拉德利当地面部队总司令,蒙哥马利当北部集团军群的司令,巴顿的集团军还留在该集团军群里——用巴顿的第3集团军替换第9集团军——还有让德弗斯指挥南部集团军群。蒙蒂周一要去见艾森豪威尔,如果他提出这个话题,蒙蒂就抛出上述建议。与此同时,我会去找首相谈一回,建议请马歇尔过来商议上述问题。如果不做出一些调整,我们只有听天由命了,天知道这场仗要打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五)多情未必不丈夫布鲁克深爱着自己的家庭,在外征战和旅行时候写的日记里面,时常会看到他对爱妻和孩子的思念。在伦敦的时候,那些虚头巴脑的文牍工作让他厌烦,他有时甚至想着法子提前结束那经常纯粹是浪费时间的公务,只是为了早点儿回家陪陪老婆孩子,日记里留下了许多温馨感人的生活片段。年的时候,布鲁克开车发生事故,第一位夫人琼?理查德森就死在了他的身边,留下一双儿女。或许正是这段悲惨的遭遇,让布鲁克倍加珍惜家庭生活。年,布鲁克与一位寡妇贝尼塔?丽丝结婚,又添了一儿一女。到年二战开打的时候,第二场婚姻刚刚好满十年。在布鲁克写给丽丝看的日记里面,经常感恩上帝赐予他的这十年是如此之幸福美满,文字之细腻令人感动,也可以想象丽丝读到之后的甜蜜。让我们看看本书开头的第一篇日记,年9月28日,布鲁克率领第2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希舍姆贝尔法斯特号”运输船抵达法国之后写道:“船已抛锚靠岸,现在我出来走走。那里离我们当年观赏‘施耐德杯’中参赛飞机展翅翱翔的地方很近。这把我活生生地带回到我们携手共度的那些岁月。最近几天,我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回映这些场景,在郡县酒店共进晚餐,一起驶回桑格罗夫。我并不敢过多回忆这些,以免自己会垮掉。难以想象的十年幸福时光就从那时开始,我无法告诉你这十年里你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布鲁克热爱自然,钓鱼和打猎是他最喜欢的消遣。他还是著名的鸟类研究学者,对拍摄鸟类照片尤其拿手,日记里记下了很多他观察鸟类和收集禽鸟图册的片段。至年,布鲁克担任过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副主席,从年起还是皇家摄影协会的荣誉会员。从总参谋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布鲁克又担任过几家企业和银行的管理职务。战后他和家人搬到过去家里园丁的乡下房子居住,一直到他年6月因心脏病去世。有外文资料上称他们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但是根据译者对作者性格和爱好的了解,他们更有可能是想远离喧闹、归隐田园。年,布鲁克的小女儿凯瑟林在骑马事故中不幸遇难,令他的晚年充满悲伤。二、“让历史感同身受”丛书介绍《战争日记》是“让历史感同身受”丛书之“二战盟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前面两本分别是美国“现代空军之父”亨利·阿诺德将军的回忆录《全球使命》和美国事实上的首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威廉·莱希将军的回忆录《身历其境》,已经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让历史感同身受”是一套反映世界近现代史的丛书。中国正在逐步走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国人需要提高对世界历史尤其是近现代世界历史的认知。“让历史感同身受”丛书重点围绕二十世纪前半叶——年至年的这段历史,期间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也是冷战的开端,建立了联合国,形成了集体安全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格局时至今日仍影响巨大而深远。很多人都喜欢读史书。读史的感悟,相信不会仅仅是从一堆冰冷的数字中产生的。反映历史的好书,应该有情感和温度,可以引发读者的喜怒哀乐。史书中有一种带有情感和温度的书,那就是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录,也可以是自传、日记。这一类书,既是宝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同时也寄托着历史人物自己的喜乐见闻。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到了晚年还写回忆录的人,大多出于一种虽已归于平淡、而又积淀于胸的历史责任感,不吐不快。年2月9日,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合影,后排左一为布鲁克,他在当天的日记中曾经评论这次合影“混乱不堪,没有人能让各国代表团的军政要人们各就各位“让历史感同身受”丛书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历史事件亲历者本人所写的回忆录、自传或日记。书中记述的是当事人自己的所见所闻。当事人在写作过程中难免受到其身处时代、政治立场、意识形态、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一家之言难免有失偏颇,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有时候甚至是错误的,但如果能把那个同时代的一批代表人物都“请出来说一说”,用不同亲历者的视角去观察一段历史,相信能有一个比较全面、辩证的判断和认知,所以必须构建一个书系。年8月18日,魁北克会议期间合影。前排左起:加拿大总理麦肯齐?金、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后排左起: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阿诺德、英国皇家空军参谋长查尔斯?波特尔、大英帝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英国驻华盛顿军事代表团团长约翰?迪尔、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英国第一海务大臣达德利?庞德、美国总统参谋长威廉?莱希二是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历史背景考证。亲历者在写回忆录、日记的时候,往往不太会对其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具体交代,因为这些人可能是他的同事、同学,也可能是当时的知名人士、大佬大腕,某些事件可能已经传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但时间过去几十年,后来的读史者可能很难搞清楚当事人身边出现的人和事,也就很难对当事人当时的描述和认知有切身体会,所以还必须对回忆录、日记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考证。这样一来,读这套书的人或许就能有一种历史的“代入感”,就像伴随在历史事件亲历者的身边生活过一段时间,从而提高对那段历史的感悟。这就是“让历史感同身受”。为了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我们还设立了与丛书“让历史感同身受”同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