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peningremarks
回首百年真儒,一位位医学前辈闪耀时空,一段段医学传奇跃然眼前。
名医大家,灿若星河。
无论条件如何艰苦、设备如何简陋,他们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医院发展史,守护一城健康。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更替,他们站立潮头、执着向前,用医者仁心和家国情怀,书写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底色。
从本期起,视窗将推出《真儒记忆》专栏,追忆医学大家们的杏林春秋,追寻医学发展中惊心动魄的医学传奇,让前辈精神照亮逐梦前程,献礼建党百年!
择一事终一生,以初心致匠心
巢志复
年12月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共党员。常州一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泌尿外科副主任、主任,大外科副主任、主任。中国共产党常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兼任常州市泌尿外科学组组长,江苏省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泌尿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委员、中国透析移植学会委员等职。从医六十余年,在泌尿外科的临床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省市科技进步奖、新技术引进奖11项。年获常州市人民政府立功奖励。年获常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常州市人民政府记大功奖励。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江苏省首批获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的泌尿外科三个科室之一,全省首批、全市唯一拥有肾移植资质的团队……作为常州泌尿外科的发源地和领跑者,常州一院泌尿外科几十年间始终保持着专业领域内的长盛不衰。在这条路的起点,站立着高谷深、巢志复等第一代医学前辈们。而从医61年、党龄51年的巢志复,因为在国产平板人工肾、肾移植等领域的设备研发和技术创新,在泌尿外科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正是他和同事们,披荆斩棘,探索进取,带领泌尿外科一步步走向国内知名、省内领先;是他们,一生躬耕杏林,致力专业领域的疑难重症,激励着无数年轻学子毅然踏上泌尿外科之路。有志青年如愿踏入医学大门
巢志复与医学的缘分,要从高一时改读医学院说起。
新中国成立伊始,祖国的各项事业都处在恢复阶段,医疗卫生领域缺医少药,看病难成了普遍现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年,江苏医学院新开设了学制三年的中专班,打算按照苏联经验,突击培养医学人才。全省仅招一个班,共40人,面向省内初中以上学历的学生招考,“不仅不收学费,而且食宿全免,实习期还发生活费。”
△后排左三为巢志复
巢志复的哥哥当时正在江苏医学院读书,听到这个消息觉得机会难得,立刻写信回家,鼓励弟弟积极备考,争取能考上。当时,巢志复已经从淹城中学考入江苏省高级中学,正在读高一。几个月后,胸怀满腔热血、抱定救人之志的巢志复,用自己的刻苦努力换来了江苏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开启了学医生涯。
身处刚刚迎来解放、一切欣欣向荣的上世纪50年代初,不问来处、不限年龄,吸引轻蹄健马的年轻人因着共同的理想汇聚到医学院,培养了一代心怀理想、踌躇满志的年轻医生。
因为初中以上学历皆能报考,巢志复所在的班颇有点“不拘一格降人才”,同学的身份迥异、年龄跨度也很大,“我记得最大的两位已经50多岁,一位是老中医、一位是小学教师。”
授课的老师则全部来自江苏医学院,很多都是各领域颇有名望的教授。巢志复印象最深的是赵慰先教授。赵老是我国现代寄生虫学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早年于江苏医学院就读,英国进修结束后回校任教,教的正是寄生虫学。“还有解剖学教授陈友浩,能一边嘴里说,一边双手左右开工画人体解剖图,既条理清楚又引人入胜。一手绝活,征服学生。”
年,巢志复结束一年的临床实习,分配到了医院(年更名医院),医院的第八位外科医生。全院张床位,外科只有男普外、女普外两个病房。“当时在常州已经算很大了,而且‘一只听筒’和‘一把刀’也很出名。前者是指内科的段荫昌副院长,后者则指外科的杨堃副院长。平时查房和手术,我们学外科的就跟着杨院长和其他外科的老师,这种在大师身边的耳濡目染和随时带着考较的学习,紧张忐忑和喜获知识的乐趣兼而有之。”
巢志复记得,有一次上级医生为一位患者做肘关节手术,骨髓钢针打得很直,骨折部对位很好。新来的几个医生还在感叹手术做得好,被查病房的杨堃发现了,“这是谁做的手术?难道以后患者就直挺挺举着手走来走去?骨科手术得放在功能位上,才能使肘关节弯曲恢复正常功能!”尽管只是围观的小医生,巢志复还是觉得很羞愧,转头就到书店买了天津医科大学刘润田教授写的《骨折与脱位治疗图解》,值班时都揣着,随时学习翻阅。
也有轻松愉快的回忆。医院的伙食念念不忘,“刚解放那会还是大锅饭,医院免费供应。中午饭最丰盛,两荤两素一汤,11点半食堂就开餐了,医生、护士、医工都来,坐满8个人就开桌。我们农村出来的孩子,平时都是青菜、咸菜、萝卜干,哪见过顿顿有肉!”住的四人宿舍,则由贝德老院长的别墅改建,“我们住在二楼朝南,阳光洒进来时,很有老洋房的腔调!”时至今日,巢志复时常回想这段心无旁骛、埋头苦学的岁月,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成为好奇的探索者、执着的攀登者、辛勤的耕耘者,在医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翻山越岭。筚路蓝缕攀登之路从未停歇
今天常州一院的泌尿外科之所以能成为省内有较大影响、较高声誉的专科,与当年高谷深、巢志复等第一代泌尿外科专家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年,高谷医院进修回院后,建立泌尿外科,病房附设于普外科内,床位不固定,患者收治数在5-6人。但受制于技术和设备,很长一段时间里,泌尿外科的手术以治疗肾脏、输尿管、膀胱的单纯性病变为主。
进入70年代,专科工作逐步恢复。随着原科主任高谷深调任二院,35岁的巢志复被委以重任,医院医院,以待进修回常后主持泌尿外科工作。
医院是国内最医院之一,当时主持泌尿外科工作的程一雄、郑崇达两位教授都曾赴欧洲留学,有着深厚的学术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这让巢志复有很大的收获。也是这次进修的经历,让其萌生了研制平板型人工肾的念头。“当时,全国只有几台进口的透析机,其中一台就在医院,据说是从法国买回来的。很大很笨重,形如浴缸。有一次,广州方面请程主任会诊,患者抢救需要用到透析机,还专门用飞机运过去的。”
巢志复得知日本已经开始使用新型的平板型人工肾,轻巧先进,透析效果也很好,这让他下定决心,“要研发出我们自己的平板型人工肾。”他的想法得到了常州市政府和常州一院的大力支持。年,分管工业的常州市副市长宋文惠专门开会协调,从常州第二仪器厂、常州柴油机厂、常州林机厂抽调了多位工程师和高级技工,联合组成攻坚小组,研发攻克平板型人工肾的动力部分,还请来上海化工厂,共同研发透析板。
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供借鉴,一切只能靠摸索。为了攻坚难题,巢志复带领团队四处学习,“上海去得最多!那时候出行可没现在这么方便,路上的时间长,找地方住也很困难。多亏碰到了一位在上海锦江饭店工作的常州老乡,知道我们的困难后,专门跟领导申请,安排我们住在锦江饭店的走廊里,晚上10点住,早点7点不到就走,以不影响住客为重。”历时两年,克服种种困难,巢志复终于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国产平板型人工肾,并顺利通过动物实验。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年5月,泌尿外科率先在国内试用国产平板型人工肾作血液透析。第一位患者是从南京赶来的年轻人,19岁,患慢性肾炎尿毒症多年,来常州时全身水肿,并因为胸水、腹水严重,导致呼吸困难,无法进食。南京的医生知道常州研制出了新设备,建议患者到常州一院试试。
第一次透析持续了4个小时,看着血液从患者体内流出,经过平板透析,再重新回到身体里,巢志复悬着的心也逐渐变成笃定。
考验也来得很快,两个月后的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大批伤员被送往江苏救治,省卫生厅专门发文,凡是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的,一律送常州一院。“我记得来了6位伤员,都是因为挤压伤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幸运的是,平板型人工肾充分发挥其效力,最后伤员全部抢救成功,无一例死亡。”
国产平板型人工肾的研发,大大改善了尿毒症患者的救治情况。统计显示,至年底,泌尿外科共有余人次通过平板型人工肾完成血液透析,其中急性肾衰竭患者24例,治愈15例,死亡9例,死亡率37.5%,远低于一般文献报告的50%-70%。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巢志复带领泌尿外科克服检查手段有限、医疗设备缺乏等种种困难,通过一次次设备研发、技术创新,回应和解决来自临床和患者的迫切需求。在一步步攀登技术高峰的征途上,正是涌动于心的家国情怀,让他一刻也不曾懈怠。
淋巴管造影在乳糜尿诊断和治疗的成功应用。-年,泌尿外科共做了例淋巴管造影。其中,乳糜尿的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4.5%,淋巴结癌症转移诊断准确率87%,恶性淋巴瘤诊断准确率88.9%。其中,有余例采用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乳糜尿,乳糜尿消失率达92%,由于该手术损伤小、疗效好,年获常州市科技三等奖。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腹腔型隐睾移植阴囊内获得成功。采用手术显微镜放大10-30倍,成功完成6例腹腔型隐睾移植,成果在国内率先发表。
自制高压注射器做腹主动脉及肾动脉造影。
成功研制不锈钢高压注射器,进行胸腹主动脉及肾动脉造影,使肾动脉、胸腹主动脉狭窄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肾移植生命奇迹背后的硬实力
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年,常州一院泌尿外科对一例晚期慢性肾炎严重尿毒症患者进行异体亲属肾移植,成功施行全国第三例、江苏省首例异体亲属肾移植,开创了全市乃至全省肾脏移植领域的新纪元。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这是一位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患者,31岁,男性,来自武进,入院后靠人工肾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眼看透析间隔从最初的每周两次变成隔日一次,出现呕吐、尿量减少等症状,患者53岁的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再三找到巢志复,想要搏一搏,捐出自己的一个肾给儿子。
巢志复心知,肾移植是治疗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但真要手术谈何容易,一是国内的肾移植刚刚起步,面临着术后的排斥反应、并发感染等难关。二是患者自身的病情严重,少见于一般的肾移植文献。但面对顽强求生的患者和孤注一掷的母亲,他还是决定试一试。
幸运的是,患者的母亲与其血型相同,淋巴毒试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等显示相符,具备移植条件。经全市会诊,医院批准将母亲的一个肾移植给儿子。医院的专家共同手术,并由常州一院、二院和解放军医院(现为医院)专家组成肾移植协作组保驾护航。
年2月5日,患者和母亲躺在了相邻的手术室,患者母亲的一侧肾脏摘除后,经过一系列特殊处理,移植入儿子体内。只见肾动静脉接通后,血流开放仅1分钟,移植肾的色泽即转为正常,2分钟后,患者开始排尿,尿量较多……
历时5小时,手术顺利完成。两周后,患者生活恢复自理,能下床自由活动。
虽然患者在术后94天因为呼吸道霉菌感染病逝,但尸检显示,患者移植的肾功能良好,没有出现排斥现象。第一例肾移植最终以患者的死亡告终,但这次尝试却开启了泌尿外科在肾移植方面的大胆探索。
随着80年代中期国外药品开始进入中国,新研发、更有效的抗排斥药物应用于临床,降低了急性排斥反应,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显著提高。
年起,常州一院泌尿外科在省内率先开展规范性同种异体肾移植,“医院在国内外肾移植领域的影响力开始日渐显现。”巢志复回忆,有一次他在国内的学术会议上报告“即时二次移植治疗移植肾超急排斥成功”2例报道的经验,没想到会场上很多专家提出质疑:这个难题国外都解决不了,医院却能解决?“但现场来自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医院及上海医院的专家却非常支持我们的结论,因为其中一例的手术,他们也在现场。”
手术当天,共有24位肾移植患者,除常州一院泌尿外科自身的肾移植团队外,还邀请了上海和广州的医务人员参与,分10台手术同时进行。遭遇超急排斥的是一位印度尼西亚患者,“移植血管开放后,肾脏颜色非常好,立即开始排尿,但几分钟后,肾脏就像茄子一样,黑了,排尿也停止了。”这是明显的超急排斥症状,巢志复当机立断,立即将排斥肾切除,新移植入另一配型较好的肾脏,手术最终获得成功。患者出院时,排尿良好,肾功能正常,一年后随访,也一切正常。“我们将切除的排斥肾送病理切片检查,证实为超急排斥。获得成功的原因,考虑为患者体内预存细胞毒抗体被第一只超急排斥肾吸收,使体内预存细胞毒抗体大大降低有关,因而第二只移植肾免受排斥。”
至90年代初,常州一院泌尿外科肾移植团队也在患者间声名鹊起。一位日本的企业家本田第一次在国外肾移植失败,第二次移植想到中国来做。他委托的专业团队在考察了国内很多大城市的肾移植团队后,最后选择在常州做手术。这个决定,巢志复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本田却有自己的理由:一是,医院的肾移植,手术由泌尿外科团队完成,术后却交给肾内科团队。而常州的肾移植手术及术后处理都由泌尿外科负责。二是,常州的肾移植团队正值盛年,合作无间且经验丰富。事实证明,本田在常州的肾移植非常成功,患者和家属都很满意。
常州一院泌尿外科也由此成为全省肾移植起步最早、手术数量最多、成活率最高的专科之一,并将成功经验发表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上。如今,作为常州地区唯一拥有肾脏移植资质的单位,肾移植已成为科室的传统优势项目,手术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肾脏移植相关的技术如亲体肾移植、脑死亡者捐献肾脏移植、腹腔镜取肾技术等均开展成熟,居国内先进水平,为无数患者重新点亮生命之光。
学医问道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从医半个多世纪,巢志复救治了无数患者,也拯救了无数濒临绝境的家庭,成为他们的希望和慰藉。但他却说:“我只是做了医生应该做的事情,患者却对此念念不忘。现在有一种倾向,总是把医生和患者的利益对立起来,我对此不赞同,我认为医生、患者的利益从来都是一致的,是站在同一战线携手与疾病作斗争的战友。”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巢志复曾接诊过一位女患者,“很年轻,20岁出头,是家里的独生女。一侧肾结核,另一侧肾盂积水,但肾功能正常。做手术是因为一侧脓肾,需要摘除。”手术过程很顺利,但术后患者的血压却一直上不来,面色苍白。外科几位主任严东方、刘信基、范晋明每天三次会诊,曾调换引流管,证实无伤口出血,期间反复输血、调整用药及使用升压药,但病情仍每况愈下。第五天,患者去世。家属无法接受,医院讨说法。
医疗纠纷会现场争骂剧烈,无法收场。医院派去陪同的护理部主任兼医务处副主任孙静霞同志焦头烂额的时候,患者的父母站出来劝阻了,说:“巢医生给孩子开刀后,一天都没回去过,医院,医院的专家更是一天三次来病房会诊,他们已经尽力了,请大家不要再闹了!”
一场争端,就此消弭。这让巢志复对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的阐述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书中有云:“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医生首先要精于医术,其次是要把患者当成我们的亲人,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自然也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体谅。”
若干年后,巢志复在泌尿外科内部通医院类似病情的报告,解开了当年的未解之谜——患者死于术后的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这种症状常见于肾结核患者和老年患者。医院先后碰到了三例,其中两例死亡,另一例在应用大量激素后抢救成功。
巢志复常常和同事们说起当年的故事。“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医学固然可以妙手回春,但现有医疗水平的局限,仍然无法避免生死有命、无力回天的残酷。在医学的无尽征程上,我们要努力钻研,不断前行,难题总有一天被攻克。”
他时常感念中国泌尿外科鼻祖、常州老乡吴阶平院士对常州泌尿外科发展和年轻医生成长给予的帮助支持。“有一次,我和刘信基院长到北京邀请吴阶平院士参加本院的一个鉴定会。但鉴定会与全国人大会议的时间冲突了,吴老没有第一时间答应,只承诺会尽量出席。鉴定会那天,吴老果然来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专程向全国人大会议请假,连夜坐火车赶来常州的。”
巢志复担任泌尿外科主任期间,也像他的前辈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