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护理提问大全II

41.三阶段止痛的含义是什么

三阶段止痛法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止痛方法,其目的是逐渐升级、合理应用镇痛剂来缓解疼痛,其原则为:按药效的强弱依阶段顺序使用。

第一阶段:适应于轻度疼痛的患者,一般使用非阿片类药物、解热镇痛药和抗炎药,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类氨基酚等。

第二阶段:适应于中度疼痛的患者,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布桂嗪(强痛定)、曲马多、泰勒宁等。

第三阶段:使用于重度疼痛患者,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美沙酮、二氢埃托啡等。

42.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

1)建立信赖关系。

2)尊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3)教导有关疼痛的知识。

4)减轻心理压力。

5)分散注意力(参加活动、音乐、有节律按摩、深呼吸、想象、松弛法)

43.出血有哪几类?如何判断

1)按血液流向分为:

(1)出血:血管破损,血液流至体外。

(2)内出血:血管破损,血液流向体腔或组织间隙。

(3)皮下出血:血管破损,血液流向皮下组织,皮肤未破。

2)按损伤血管分为:

(1)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急,呈喷射状。

(2)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慢,量较多。

(3)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从伤口渗出,常找不到明显的出血点,量较少,能自行凝结。

44.为什么腹外疝手术前后要防止腹内压增高

因为腹内压增高可致术后切口张力增大而影响愈合,导致切口疝发生

45.腹外疝手术护理的具体措施

1)术前治疗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原发疾病,如支气管炎,习惯性便秘,

前列腺增生等

2)吸烟者术前2周开始戒烟

3)保持大便通畅,术前晚灌肠,防止术后腹胀及排便困难

术后平卧3天,膝下垫软枕,髋关节微屈,减少腹壁张力

咳嗽时应协助患者用手按压切口部位

4)一般在术后3-5日才能起床活动

46.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吻合口排空障碍原因

1)手术时吻合口过小

2)缝合时胃肠壁翻入过多

3)缝合处炎症反应和水肿

前2者为持续性梗阻,常需行再次手术,扩大吻合口,后者为暂时性梗阻,较为常见,经非手术治疗后可自行消失

47.溶血反应原因及临床表现

第一阶段:往往在输血10-20分钟后出现,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引起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剧痛等

第二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寒颤,高热,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

第三阶段: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而变成结晶体,使肾小管阻塞,另外由于抗原,抗体作用,使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坏死,脱落,堵塞肾小管,患者出现急性肾衰竭致少尿,甚至无尿,尿内出现管型和蛋白,尿素氮潴留,高血钾,酸中毒,严重者可发生死亡

原因:输入异型血输血前红细胞已变质溶解,如血液储存时间过长,输血前将血加热或震荡细菌感染等,血液中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影响血液ph值变化,致红细胞大量破坏

48.为什么输入大量库存血易出现出血倾向

因库存血中的血小板,凝血因子V、VII减少,或因大量输血输入过多的枸掾酸钠溶液引起凝血障碍,所以易引起手术区域异常渗血,静脉穿刺点出血,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严重者可出现血尿

49.观察头痛的要点有哪些

1)头痛的性质:血管性、压迫性、灼热性等。

2)头痛的程度及持续时间:

急性剧烈疼痛、短暂性头痛、亚急性进行性头痛、慢性持续性或间断性头痛等。

3)头痛的部位:全部、局部、偏头痛等。

4)头痛的前驱症状和伴随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

5)患者的神志、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等。

6)头痛的原因、诱因等。

50.如何评价固定的效果

1)固定牢靠,有效,松紧适宜。

2)局部血液循环良好,无肢端肿胀、疼痛、青紫,脉搏搏动正常。

3)局部感觉正常,无发麻及感觉异常。

51.甲亢患者术前为什么口服卢戈液

口服卢戈液是甲亢患者术前准备的重要措施之一。碘剂可抑制蛋白水解酶,减少甲状腺球蛋白的分解,抑制甲状腺的释放,避免术后甲状腺危象的发生,同时碘剂可使腺体充血减轻,体积缩小,质地变硬,有利于手术。

52.甲亢术后最危急的并发症是什么及常见的原因

甲亢术后最危急的并发症是急性呼吸困难和窒息,常发生在术后48h内。

『常见原因』

1)切口内出血压迫气管

2)喉头水肿

3)气管塌陷

4)双侧喉返神经损伤

53.为什么甲亢术后会发生手足抽搐

手术时甲状旁腺被误切、挫伤或血供受累,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出现低血钙,引起手足抽搐,多发生在术后1~3d。

54.甲状腺危象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甲状腺危象的临床表现:为术后12~36h内患者出现高热(39摄氏度以上)、脉快而弱(次/min以上)、大汗、烦躁不安、瞻望、神志昏迷,常伴有呕吐、水泻。

55.叙述甲亢危象的处理原则

1)降温

2)吸氧

3)静脉输入大量葡萄糖溶液。

4)口服或静脉滴注碘剂。

5)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

6)肌内注射利舍平

7)镇静剂

8)有心力衰竭者加用洋地黄制剂

56.手术前如何做好患者的呼吸道准备

1)训练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胸部手术者训练腹式呼吸,腹部手术者训练胸式呼吸。

2)指导患者学会有效咳嗽排痰:一般先轻咳数次使痰液松动,再深吸气后用力咳嗽。

3)对吸烟嗜好者劝其戒烟,以免呼吸道粘膜因受烟中尼古丁刺激分泌物过多而阻塞气道。

4)对已有肺部感染者给予有效治疗:如术前3-5天应用抗生素。痰液粘稠者,可用抗生素加糜蛋白酶雾化吸人,每日2-3次,并配合拍背或体位引流排痰。哮喘发作者,于手术前一日地米0.5mg雾化吸人,每日2-3次,有利于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促使痰液排出。

57.手术患者营养不良可发生哪些不良后果

1)易发生血容量减少或休克,导致贫血或组织灌注不足。

2)低蛋白血症:导致组织水肿,术后腹胀,肠麻痹。

3)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

4)影响手术伤口的愈合。

58.腹部术后禁食患者为什么也会发生腹胀

1)腹部的任何手术都可以使腹膜遭受轻重不等的创伤;

2)手术时肠管暴露在空气中,使肠管发生反射性麻痹,肠内容物运动停滞,而消化道仍继续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包括唾液,胃液,胆汁,肠液和胰液;

3)术后容易吞入空气到胃内,加重肠腔内积液积气;

4)水和电解质失衡,低血钾也是术后腹胀的原因之一。

59.如何鉴别深静脉血栓和血栓性静脉炎

前者常发生于术后长期卧床,活动减少的老年患者或肥胖者,开始时患者常感腓肠肌疼痛和紧束感,继之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沿静脉走形有触痛,可扪及索状变硬的静脉。后者常表现为浅静脉发红,变硬,有明显触痛,常伴体温升高。

60.为什么肠梗阻患者可出现血容量下降

肠梗阻患者由于梗阻致肠管膨胀、肠壁变薄,影响管壁静脉回流,使肠吸收能力减退,大量消化液积留在肠腔内;同时患者摄入量减少,又因呕吐而丢失体液,因而导致血容量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休克。

61.为什么肠梗阻患者晚期不能作高压灌肠

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由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腔明显扩张,肠壁充血水肿变薄,如果进行高压灌肠,不但不能使梗阻有所改善,反而会刺激肠蠕动,增加梗阻部位肠腔内压力,十分脆弱的肠壁有可能因较强的肠蠕动而导致肠穿孔。

62.为什么肠道手术前,在服用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的同时必须服用Vit.K

肠道准备中服用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以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但肠道细菌具有产生Vit.K的作用,一旦细菌被抑制,肠道产生Vit.K作用降低;而Vit.K是合成凝血酶元的最基本物质,Vit.K缺乏可引起术中凝血障碍,渗血增加,故在肠道术前准备中必须同时服用Vit.K。

63.手术切除小肠4.5米后,其生理功能有何影响

小肠切除的安全范围是50%。正常成人小肠长度平均为5~7米,切除4.5米,已超过安全范围,对生理功能有影响;如切除80%以上,则严重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出现严重营养和体液失衡,消瘦、贫血、腹泻、抽搐及维生素缺乏等,造成机体生理功能障碍,严重危及生命。

64.临床麻醉可分为哪几类

1.全身麻醉:按麻醉药进入的途径不同可分为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

2.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脊膜外阻滞和腰麻-硬膜外腔联合阻滞。

3.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和神经阻滞麻醉。

65.麻醉前用药的目的是什么

1)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激状态。

2)抑制唾液及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对抗某些麻醉药的毒副作用和一些不良神经反射。

4)提高痛阈,增强麻醉镇痛效果。

66.腰麻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是什么

尿潴留

67.全身麻醉有哪些并发症

1)呼吸系统并发症:窒息、呼吸道梗阻、肺炎、肺不张等

2)循环系统并发症:低血压、心跳骤停与心室纤颤等

3)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高热、抽搐、惊厥等

68.手术患者返回普通病房的标志是什么

神志清醒,有定向力,回答问题准确

呼吸平稳,能深呼吸及咳嗽,spo2大于95%

血压及脉搏稳定30分钟以上心电图无严重的心律不齐和ST-T波改。

69.围手术期包括哪三个阶段?其护理目的是什么

1)围手术期三个阶段:

(1)手术前期: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到将患者送至手术台。

(2)手术期:从患者送至手术台到患者手术结束后被送入恢复室或外科病房。

(3)手术后期:从患者被送入恢复室或外科病房到患者出院或继续追踪。

2)围手术护理目的是加强术前至术后整个诊疗期间患者的身心护理,通过全面评估,充分作好术前准备,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机体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70.术前肠道准备包括哪些内容

1)饮食:肠道手术患者,入院后应给予少渣饮食;非肠道手术患者,一般不限制饮食,但在手术前12h禁食,术前4~6h禁饮。

2)督促其术前晚排便,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用0.1%~0.2%肥皂水灌肠。

3)肠道手术患者要在术前3d开始做好充分肠道准备。

4)术前须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71.如何正确安置术后患者的体位

根据麻醉方式、术式安置患者卧位:

1)全身麻醉:尚未清醒的患者应平卧,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避免误吸入气管;全麻清醒后根据需要调整卧位。

2)蛛网膜下隙麻醉:去枕平卧12h,防止脑脊液外渗致头痛。

3)硬膜外腔麻醉:去枕平卧6h,随后可根据手术部位安置成所需要的卧位。

4)休克:患者取双下肢抬高15度~20度,头部后躯干抬高20度~30度体位。

5)颅脑手术:术后无休克和昏迷的患者可取15度~30度头高脚低斜坡位。

6)颈、胸手术:术后患者采用高半坐位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

7)腹部手术:术后患者采用低半坐位卧位或斜坡位,以减少腹部张力。

8)脊柱或臀部手术后患者可取俯卧或仰卧位。

72.术后止痛剂应用的评估应包括哪些内容

1)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

2)测量血压,对血压偏低者止痛剂应减量。

3)膀胱是否充盈,患者是否已能自行解尿。

4)是否有腹胀,手术后患者因麻醉剂残余作用后活动受限常会出现腹胀,并导致切口张力增加而出现疼痛。

72.如何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静脉炎

1)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卧床期间进行双下肢屈伸活动,促进静脉回流。

2)高危患者下肢用弹性绷带或穿弹性袜以促进血液回流。

3)避免久坐,坐时避免翘腿,卧床时膝下垫小枕,以免妨碍血液循环。

4)血液高凝状态者,可口服小剂量阿斯匹林、复方丹参片或用小剂量肝素。也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以抑制血小板凝集。

73.术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或深静脉血栓应如何处理

仅为血栓性静脉炎者,立即停止经患肢静脉输液,抬高患肢、制动,局部50%硫酸镁湿敷。深静脉血栓形成者,遵医嘱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溶液,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局部严禁按摩,以防血栓脱落引起栓塞,同时监测凝血功能。发病3日以内者,溶栓治疗可用尿激酶每次8万U,溶于ml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应用1周。抗凝、溶栓治疗期间均需加强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的监测。

74.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1)术后出血

2)切口感染

3)切口裂开

4)肺炎或肺不张

5)尿路感染

6)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静脉炎

75.预防术后切口裂开的措施有哪些

1)对年老体弱、营养状况差,估计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手术前加强营养支持;

2)腹部手术者,手术时加用全层腹壁减张缝线,术后用腹带或胸带适当加压包扎伤口,减轻局部张力,延缓拆线时间。如有慢性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存在应及时处理和消除。

3)手术切口位于肢体或关节活动部位者,拆线后应避免大幅度动作。

76.预防手术后肺不张有哪些措施

1)术前锻炼深呼吸。

2)有吸烟嗜好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以减少气道分泌物。

3)术前积极治疗原有的支气管或慢性肺部感染。

4)全麻手术拔管前吸净支气管内分泌物,术后取头侧位平卧,防止窒息。

5)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体位排痰或给予药物化痰,以利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

6)胸、腹带包扎松紧适宜,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或绑扎;鼓励患者多活动。

7)注意口腔卫生,加强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

77.手术后患者发生肺不张处理方法包括哪些

1)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体位排痰,以解除支气管阻塞,使不张的肺重新膨胀。

2)鼓励患者自行咳嗽排痰

3)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4)全身或局部抗生素治疗

78.术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处理方法包括哪些

1)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1ml以上

2)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3)残余尿在ml以上者,应留置导尿管,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防止继发二重感染。

79.为什么吸入气管内的异物容易进入右侧支气管

因气管在隆突处(位于胸骨角)分为左右支气管,右支气管较粗短,并与脊柱成30度角,而左支气管为50度角,故异物吸入更易进入右侧支气管。

80.痰培养标本采集方法有哪些

1)自然咳痰法最为常用,清晨采标本前用清水漱口数次后用力咳出深部第一口痰,留于无菌容器中,咳痰困难者可采用雾化或口服祛痰剂后留取。

2)经环甲膜穿刺气管吸引留取标本

3)经纤维支气管镜防污染法采样

81.采集痰培养标本时应注意什么事项

1)采集清晨痰为佳

2)防止唾液及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

3)标本应及时送检,因为有些细菌如肺炎链球菌、产气杆菌等极易死亡。

82.休克按病因可分为哪几类?外科最为常见的是哪几类

休克按病因可分为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外科以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最为常见。

83.休克患者通常出现哪些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与大量失血、失液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微循环障碍、缺氧和呼吸形态改变有关。

3)体温异常:与感染、组织灌流不足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力降低、抵抗力下降、侵入性治疗有关。

5)有皮肤受损和意外受伤的危险:与微循环障碍、烦躁不安、意识不清、疲乏无力等有关。

6)有营养障碍的可能:与患者不能进食有关。

7)心理障碍:与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对治疗和预后的了解程度有关。

84.休克患者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作用是什么

1)阻断α受体兴奋作用,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

2)保护细胞内溶酶体,防止细胞溶酶体破裂。

3)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

4)增进线粒体功能,防止白细胞凝集。

5)促进糖异生,使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减轻酸中毒。一般主张大剂量静脉滴注,如地塞米松1~3mg/kg,一般只用1~2次,以防过多应用引起不良反应;但对严重休克者,可考虑适当延长应用时间。

85.观察休克变化简便而有效的指标是什么?为什么

观察休克变化简便而有效的指标是尿量与尿比重的动态监测。因尿量可反映肾灌流情况,是反映组织灌流情况最佳的定量指标,若患者尿量〉30ml/h,提示休克好转。尿比重还可帮助鉴别少尿的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还是肾衰竭。

86.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哪些

1)微循环的变化

2)体液代谢的变化

3)内脏器官的继发损害。

87.当休克患者血压和中心静脉压都降低时应如何处理

当血压和中心静脉压都降低时说明患者血容量严重不足,应快速、充分补充血容量。

88.血管扩张剂在抗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注意事项

抗休克治疗中,选用血管扩张剂的作用机制是去除小动脉和小静脉的痉挛,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和回心血量。在使用前,应先补充血容量,对有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禁用。

89.休克患者应采取何种体位

取休克体位:将患者头和躯干抬高20°~30°,双下肢抬高15°~20°,可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有利于呼吸。

90.休克患者体温异常的护理

1)监测体温:每4h测一次体温,密切观察其变化。

2)保暖:休克时体温降低,应予以保暖。可采用盖棉被、毛毯、调节病室内温度等措施,切忌用热水袋、电热毯等方法提升患者体表温度,以防烫伤及皮肤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组织耗氧量而加重组织缺氧以及引起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

3)库存血的复温:输入大量库存血前应将库存血复温后在输入。

4)降温:对感染性休克高热患者应予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使用药物降温。

此外,注意病室内定时通风以调节室内温度;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被等,并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和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资料来源:护理部

责任编辑:子音

责任校对:丽侠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yy/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