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闰四月,两头春老农民,卖儿孙,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如何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562/
俗语“闰四月,两头春;老农民,卖儿孙”,为何对农民影响这么大?中国古代有“四民”的说法,也就是“士农工商”。说得更直白一点,那就是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地、经商的。社会中的这四种角色的扮演者,有着不一样的地位。除了征战沙场的将士,农民排在了第二位,这也可以看出古代农业社会中的农民有着崇高的身份。粮食充足是将士们牢固的后勤保障,也是能够打胜仗的基本物质条件。但古人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实际的问题:生产力有限,靠天吃饭。所以也就有了很多关于收成的俗语,比如“瑞雪兆丰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等等。这些都是老祖宗在实际耕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很有实用性。既然是看天吃饭,那自然节气发生特殊性的变化时,农民也只能无奈地摇头。这里说的特殊,比如“闰月”,就有俗语说“闰四月,吃树叶”。闰月并不常见,平均每19年中会有7个闰月,为何农民会有这样的经验总结,闰四月为何对农民影响这么大?正所谓择日不如撞日,年就闰四月,今天六月三日,也就是庚子年闰四月十二。而且只要遇到闰四月,就会有两个立春,会给农耕带来很大的影响。首先来看看这句俗语的前半句“闰四月,两头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正常情况下一年只会有一个立春,但如果遇到闰四月,就会出现两个立春。年头会有一个立春,年尾还会出现一个,也就是古人说的两头春。之所以会有如此“时间重置”的现象,是因为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十分神秘而悠远的历史。在对时间的计算中,运用到了阳历和阴历两种计量方式。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这个“月”,实际上与朔望月无关。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天,闰年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年才差一日。而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农历基本上每个月都30天。看到这里,其实就有一个问题显露出来了,公历和农历的天数是不一样的,这中间相差的天数会随着日月轮回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智慧的古人就用“闰月”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也就会出现“闰四月,两头春”的现象,而这个现象一旦出现,对于农民而言,算是一个噩耗,因为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到很大影响。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万物生长、春耕播种的日子里,这是一年中的转折点。因为气温、日照、降雨等将直接影响收成,两个立春的出现预示着会出现倒春寒,在本该茁壮成长的日子里,突然来一股寒流,那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后半句的“老农民,卖儿孙”出现了,古人没有大型机械帮助耕作,不仅劳动量大,遇到这样的恶劣天气也无能无力。更加没有大棚温室,所以闰四月出现,也就说明要挨饿了,因为粮食不够。不过卖儿孙的说法是有点夸张和过激了,但这运用了一种极致的修饰手法,从侧面说明了闰四月对农耕带来的巨大危害和影响。老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需要摄入的营养很大,自然需要的食物也就很多。家长实在养不起,只有想到卖了自己的孩子,话虽这么说,但实际上是不会去做的,因为虎毒不食子,这是血脉传承。总结:古人的生产力较低,年产量不高,粮食的收成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遇到自然灾害没有反抗的能力,所以总结出了很多农耕方面的俗语,以供后世学习借鉴。如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偏远地区以外,大型机械的运用和大鹏技术的发展,收成有了很大保障。“闰四月,两头春;老农民,卖儿孙”这样的俗语自然也就不太适用了,不过这也体现出了老祖宗们的智慧和勤劳。在那个刀耕火种,冷兵器横行的时代,能够做到这样的水平,确实让人称叹。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yy/12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