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标志新春新年的到来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唐·罗隐《京中正月七日立春》立春,春天来了,新年开启一年廿四节气轮换,都从立春开始。立春,标志新春、新年的到来。关于“立”,可解释为住立,从此立住在大地上,也可解释为坚立、成立、建立,有一层初成渐壮,从此扎稳脚跟的意思。关于“春”,《说文》解释为“推”,从草从日,形象地说明草到了春时会推开土壤、生长出来的状态;《释名》解释为“蠢”,万物到这时蠢动而生出。所谓立春,也就是说春气到此“立”住了,草木萌生,万物蠢动,迎来新一年的生机。每年2月3日至5日,太阳到达黄经度,时交立春节气。自秦代多年以来,立春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春天的开始,属相的更替也以这天为准。春是温暖,暖则冰解水流,花红柳绿;春是唤醒,醒是蛰虫萌动,万物甦生;春更是希望,一年的生计、生活的画卷,在此起步,由此铺展,只待人耕耘、描画……现代气候学上的立春,则是理性冷酷的数据,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的始日,才是春天开始的标识,春季则指候(5天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相差悬殊,如以气候学上关于春天的标准去衡量,在2月3日至5日立春这天,真正的冬春分界,其实在广西桂林至江西赣州一线。此线以南的地区,尤其是华南,春息已生;以北的国土,冬寒犹凛,春还未能“立住”。最北的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夏时才算真正进入春天。科学数据殊少浪漫,永远也理解不了人们对“春”的期盼。一年终始,立春是开头,但因每一年农历年的天数与回归年(公历年)相比有多有少。无闰月的农历平年,大概至天,一般有23或24个节气。有闰月的农历闰年,大概有至天,则有25个节气。这就使得立春在农历年中的位置呈现四种情况: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两头春”,以及全年无立春日。农历一般每19年有7个闰年,每逢闰年容易有“两头春”,非闰年中,“无春年”的比例最多,剩下的年份则年初、年末立春的各占一半。比如感刚刚过去的年有“两头春”,今年则是“无春年”。这一规律以19年为周期,循环往复,只在个别年份稍有出入。过去人们忌讳“无春年”认为是寡妇年,不宜嫁娶,可见“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当然,这种农历一年中立春出现时间位置的不同,完全是阴阳历转换造成的,属于正常的历法现象,和吉凶无关,过去那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不宜听信。立春三候,融冰生春立春,连接着冬、春的轮替,也连接着新、旧年的辞迎。“启、闭、分、至”,这类过渡、转折的节令,似乎都带特殊的使命而具非凡的意义。在十二消息卦中,立春属于三阳开泰卦,阴气在上,逐渐消退,阳气处下抬升,阴阳相互交通,在酝酿雨水、雷声的登场。立春三候,说东风、蛰虫、鱼,分别代表天、地、水三个空间,表明万物至此开始甦生活动起来。初候,东风解冻物候中,提到风的有三候,立春、小暑,立秋各一,都是所属节气的初候。其中,春秋两季,都由“风”开启,但在十二消息卦中已是阴阳变换,泰否相错。“东风解冻”,冰冻从立冬初候开始,起初还是“水面初凝”,近百天而到“大寒三候,水泽腹坚”,则冻到坚实。冰冻三尺,非一日寒,但春气生,东风来,解冻融冰相比却迅速许多。虽然迅速,但冰融成水,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始终让人难知难觉,人只有看到水面开了,看到春水涨流,以及它滋生催长的草木,才知道“冰消雪化”——春天真的来了。古人还提及,东风所以解冻,在于东方为木,木能生火,所以气温能解冻。春气萌发,也似人的爱情,看似无意,不知不觉,却已涌入心头,炽生烈长。电影《东邪西毒》中,立春的那天,黄药师在姑苏城外的桃花林,和那骄傲清贵的慕容燕一见如故,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从此一念春生入心,唤醒心底那个娇柔痴情的“慕容嫣”,我们也从中恍悟:黄历写的“立春,东风解冻”,的确是在说一个新的开始。“冻”是“静”,冻一解,就成“动”了,如《坛经》所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仁,恰也是春的德性。二候,蛰虫始振蛰虫,也就是在秋冬季开始冬眠,蛰伏在洞穴里冬眠的动物。从秋分的“蛰虫坯户”(虫子开始进入洞穴,并封堵洞口),经霜降的“蛰虫咸俯”(虫子佝偻身体,垂俯下头,不再进食,进入冬眠状态),再到立春二候这里的“蛰虫始振”,一直都还处于冬眠蛰伏之中。“振”,是说蛰虫感知春天的阳气到来,开始有些苏醒蠢动的反应,但也只限于苏动而已,还不到爬出地面的时候。要等到二月惊蛰,雷行雨施,土壤变得松软,蛰虫才在声声雷鸣中爬出地面,开始一年的活动。三候,鱼陟负冰秋冬季,水面渐寒,乃至结成冰冻,水中的鱼儿纷纷下游,潜藏水底,在温暖的深水区过冬。转年到立春三候,天气渐暖,积冰渐渐消融,鱼儿逐步向上游动,直到水面上,游跃、吸氧、觅食,“春江水暖,河豚欲上”,就是这种写照。古人用一“陟”字,逐步登升,便简洁有力地说明了整个过程。不过此时水面上尚有些残余的冰块、冰渣,鱼儿上升到近水面,在薄薄而透明的冰片下游动,看起来像背着它们一样。但我们大可不必为它们担心,春阳照耀、春风披拂、春雨绵下,将很快把鱼儿这层负担解除。迎春接福,新年的祈盼立春之日,多在春节前后,有时也与除夕、正月元旦重合。在悠久的秦汉之前,“春节”原本就是指立春节气期间的节日,而非现在的正月元旦。汉代以后,历法渐渐完善统一,春节被固定在了元旦日,立春开始变成单纯的节气,许多原属于它的节俗被移到元旦举行。饶是如此,立春日还是留下了不少属于它的独特习俗。比如郊祀和亲耕活动。据《礼记·月令》的记载,每逢新季开启,朝廷都有对应的“郊祀”活动,立春也不例外。立春前三天,太史要拜谒天子,提醒说:“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于是要斋戒,到立春那天,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回来后,赏赐群臣,并“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公布一年的政策,予以施行。在立春期间,天子还要挑选良辰吉日,亲自带着耒耜等农具,率领群臣去亲耕之田,象征性地亲耕三推,以表示对农事的看重,重农劝农。这一仪式,为历代所沿用。相比朝廷仪礼的严肃,民间的迎春则要活泼许多,比如迎春神的活动。传说春神名为句芒,也是传说中的木神,鸟身人面,执规乘双龙,辅佐青帝太皞,主管草木的生长。在浙江,人们会在立春前一天,抬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祭太岁,以驱疫病,祈祝平安。迎神时,多伴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人们夹道欢迎,将五谷掷洒出去,以祈今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鞭春牛的活动,人们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便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鞭春牛,意在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些地方,将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称为抢春,以抢得牛首为吉,或将抢得的春牛土洒在牛栏内,以祈祝牛繁殖兴旺。春牛图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年画。立春还有属于这个节日的食品,主要是春卷、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其中,立春吃萝卜的习俗,从晋代便开始流传,如《遵生八笺》载:“晋于立春日,以萝菔、芹芽为菜盘相馈。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故苏诗:‘青蒿黄韭试春盘。’”此后又将这一习俗称为“咬春”,《明宫史饮食好尚》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意在解困通气,使人青春不老。五辛盘则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此外,立春还有戴春燕,贴“宜春”字等习俗,新春到临,万物苏醒,人的心,也随之温暖踊跃。「冬之回望」立冬|秋尽冬来,凛冬忽至小雪|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雪|雪落纷纷,栗烈盛大冬至|长至阳生,寒极而春小寒|三九隆冬,初寒天气大寒|岁时辞迎,年节不远-编辑:甲骨·叶礼仓-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yy/10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