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老谈淋证辨证针药治疗
第期
淋证,中医病名。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欲出不尽,小腹拘急,痛引少腹为主症的疾病。根据病因和症状特点可分为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六证。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理因素为湿热。病位在肾与膀胱。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
病因病机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认为淋症的病因是“热在下焦”,《丹溪心法。淋》篇认为:“淋有五,皆属于热”。但从临床上看,尚有实热与虚热之分。实证为湿热,表现为膀胱湿热:外感湿热之邪;或过食辛辣醇酒味之品,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发而为淋。小便灼热刺痛者,称为热淋;湿热蕴积,尿液受其煎熬,日久尿中杂质结为砂石者,则为石淋;湿热郁结于下,气化不利,清浊相混,脂液从小便而出,尿如膏脂者,谓之膏淋;热盛伤络,迫血妄行,小便涩痛有血者,则为血淋。虚证表现为脾肾亏虚:淋久不愈,耗伤正气,或年老体衰久病体虚,劳累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亏虚。肾亏则下元不固,脂液下泄,发为膏淋;脾虚则中气下陷,则为气淋;肾阴亏虚,虚火灼络,尿中带血,则为血淋。
诊断依据
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症状,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以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三、辨证论治
1、热淋证
证候: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木通,瞿麦、扁蓄、车前子、滑石、梔子,白茅根、萆薢、大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
针灸: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水分,中极,水道。
2、石淋证
证候: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方药:辜老三金三石一琥一牛汤:石韦,穿破石,滑石、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琥珀,牛膝、甘草。
针灸:一组:水道,三阴交。二组:肾俞,委阳。电针疏波30分钟,二组交替。
3、血淋证
证候: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加减:小蓟、藕节,木通,生地黄、白茅根、旱莲草、甘草梢、山栀、滑石、淡竹叶、蒲黄。
针灸:曲池,血海,三阴交,委中,膈俞。
4、气淋证
证候: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方药:沉香散加减:郁金,川楝子、沉香、青皮、乌药、香附、石韦、滑石、冬葵子、车前子。
针灸:支沟,阳陵泉,阴陵泉,合谷,太冲。
5、膏淋证
证候:小便混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方药: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黄芪,皀角刺,王不留行,萆薢、石菖蒲、黄柏、车前子、路路通、炮山甲,益智仁,丹皮、灯芯草。
针灸:支沟,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
5、劳淋证
证候: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肾。
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党参、黄芪、淮山药、莲子肉、茯苓、薏苡仁、泽泻、扁豆衣、山茱萸、菟丝子、芡实、金樱子、煅牡蛎。
针灸:中极、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肾俞、关元加灸。
四、本人临床医案:陈某,男,46岁。海南省海运总公司,年6月3日初诊。主诉:右腰部反复疼痛半年。病史:年初开始,右腰部反复剧痛,并向右少腹部放射,小便赤涩,淋沥不畅,身体消瘦,纳食减少,曾服过中西药对症治疗,疗效欠佳。年5月16日B超检查发现右肾中下盏见大小为8mmx7mm及5mmx2mm,强光团并伴声影。拟为右肾中下盏多发性结石而来求治。检查:神清,营养中等,身体消瘦,心肺肝脾正常,右肾区叩击痛阳性,舌质淡红苔白厚微腻,脉沉弦细。中医诊断:石淋(右肾多发性结石。)治法:化石通淋。中药: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5克,穿破石30克,石韦15克,滑石30克,牛膝15克,琥珀3克(冲),甘草10克,每日1剂,2煎2服,共服20天。针灸:一组:右肾俞,右委阳。二组:右水道,右三阴交。每天轮换针刺一组,接上脉冲电,选择断续波,每次治疗30分钟,共治疗20天。经20天治疗后,临诸证消失,年7月20日B超复查(B超号):双肾未见异常,原有结石消失,临床治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