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北京时间年2月4日将迎来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的到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天结束了,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民非常重视,在我国民间立春有“打春牛”的习俗,人们把泥塑春牛打碎,意在提醒农人不违农时,要准备春耕春种了。关于立春在我国民间有“早立春”和“晚立春”的说法,有句农谚叫“早立春堆满谷,晚立春堆满人”,这句话是啥意思?年立春是“早立春”还是“晚立春”?
年是“早立春”还是“晚立春”?立春是“早”还是“晚”,主要有2种判断方法:
一是根据立春交节的具体时间来判断
每年立春交节的具体时间都是不固定的,于每年阳历2月3~5日交节,如果立春交节的时间在当天12点以前,那么就是“早立春”;反之,如果立春交节的具体时间在当天12点以后,那么就是晚立春。
年立春的具体时间为2月4日10点42分21秒,根据这种判定方法很明显是“早立春”。
二、根据立春交节的农历时间来划分
这种划分方法同样很简单,立春交节的时间要么要么在腊月,要么在正月,如果是在腊月立春那么就是“早立春”,如果在正月立春那么就是“晚立春”。
年2月4日为立春交节,当天对应的农历时间为正月十四,很明显是“晚立春”。
两种判断立春早晚的方法看起来是矛盾的,那么哪一种判断方法更加有科学依据?第一种判断很明显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比如11点59分立春与12点01分立春,两者相差2分钟,但是结果却是一个“早立春”,一个“晚立春”,显然这种判断方法不科学,根据立春交节的农历月份来划分更加科学。
年立春的时间在农历正月十四,聪明的小伙伴不难发现正月十四已经非常接近正月十五了,由于节气与节气的间隔时间超过15天,往后推移势必会出现一个农历月份只有一个节气的现象,此时我们就要增加一个月(闰月),像年就是闰二月,在农历上有2个农历二月。
年立春在正月十四,可以说立春很晚了,很明显属于“大晚春”。像年是农历正月初四立春,而年是在腊月二十二立春,对比起来今年立春真的很晚。
早立春堆满谷,晚立春堆满人“堆满谷”表示粮食多,说明粮食丰收,粮仓都快装不下了;“堆满人”是一种夸张的表示方法,说明很多人挨饿,在古代人吃不饱就容易引发饥荒。农谚“早立春堆满谷,晚立春堆满人”的意思是说,如果是早立春,那么就预示着当年会风调雨顺,粮食会大丰收;如果是晚立春,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当年粮食会歉收。
那么这句农谚有没有科学依据?这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就比如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春玉米的种植时间为4月初至4月中下旬,再比如“谷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可以说农作物都有固定的种植时间,如果立春时间越早,那么到了种植农作物的时候气候会更加稳定,如果立春的时间过晚,那么到了种植农作物的时候气温依然会波动很大,会出现“咋暖还寒”的现象,也就是说到了本该种植农作物的时候发生“倒春寒”的概率会很大,农作物会因此而减产。
农村还有句农谚叫“早立春收,晚立春丢”,说的就是“早立春”的年份粮食的收成好,遇到“晚立春”的年份粮食的收成会相对差,当然这只是我们老祖宗的生产经验。
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弱,一旦遇到不好的天气就容易导致粮食减产。如今生产力发达,人们再也不会为“吃不饱而发愁,“晚立春堆满人”这种现象再也不会发生;在“倒春寒”来临前,我们可以给易受冻的农作物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来增强农作物的抗冻能力。
总结,古代没有天气预报,而农民靠天吃饭,我们老祖宗根据立春的“早”与“晚”来大体判断当年的年景,但是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我们不能单凭农谚来指导农业生产。
农谚是我们老祖宗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你认为有道理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