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的症状 http://m.39.net/pf/a_7696544.html前文:《描绘我心中的伤寒论》之所以用“描绘”者,乃张仲景之条文限于历史和文字原因,只是一个平面,需要后人不断勾勒、填充、上色,伤寒论注家目前以刘渡舟和胡希恕二家为纲领,大致都已探讨清楚,本人仅在巨人肩膀上对一些更加细节的地方进行补充,所以不会复制粘贴长篇大论,亦不会哗众取宠,故意捏造一些不切实际的观点。本人衷于方证辨证体系,故读伤寒论不涉及阴阳五行、脏象气血,仅从原始的证出发,通俗易懂。作者简介:陈军帆,男,浙江温州人,中医学硕士,执业中医师,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方证学者,主要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对汉方及腹诊亦微有涉略。第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发汗则谵语,遗尿,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白虎汤证之腹满与大承气汤不同,《皇汉医学》言白虎汤证之腹满内部无充实之毒,故按之无抵抗和压痛,这是与大承气汤的区别。口不仁为口中无滋味,山田正珍认为不仁为失去感觉之意,故延伸为口不能言语,或者口感觉不到寒热痛痒,或者不能辨五味,或者麻木。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原因,主要在于口中津液亏虚,唾液分泌不足,食物进入口腔得不到充分的湿润,俗话说就是干了吧唧的。这种口不仁可以看做是纳差纳呆,饮食减少,得用白虎汤治疗,相反的,白虎汤经常用来治疗一些食欲旺盛的病症,比如糖尿病、甲亢、暴食证,郝万山亦认为大量应用石膏有抑制食欲的作用,所以中药的魅力就在于它有双向调节性,只要符合方证的主证,那兼症可以千变万化,正如半夏泻心汤可以治下利,又可治便秘,皆为此意。面垢一词根据大塚敬节的经验称脸上附着有污垢者可治,颜面总是洁净者不可治,颜面蒙垢,意味着新陈代谢旺盛生存力强的阳证,对于此点笔者认为应当看做是分辨阳证和阴证的区别,而不是可不可治的问题。一般内有热者,其气血运行亢盛,其面部的皮脂腺分泌旺盛,多见红光满面,面部油光,眼眵、鼻腔、耳腔分泌物增多,这都是使用清热药的指证,若面色晦暗,枯燥的,没有光泽的,那是阴证的表现。除此之外,白虎汤还可以治疗遗尿。关于遗尿的治疗一般常从补肾的思路入手,但经方思维力从来没有补肾这个概念,也不会用什么菟丝子、桑螵蛸这些药。白虎汤证为何可以治尿频?人体就是一个大容器,里边有热,会逼迫津液外出,其途经不外乎汗、大小便三者。皮肤面积最大,故出汗最为常见,但也有患者天生皮肤致密者,这种人患白虎汤证津液不是通过皮肤流失,而是从小便溜走了。白虎汤证的尿频量也会多,但和肾气丸的清长不同,其味重色偏黄。小便的颜色是仲景断定寒热的重要办法,正如“其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第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第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也。此三条应当看做一条,暗示白虎加人参汤与猪苓汤之鉴别的重要性。二者均出现口渴、心烦等证,但白虎加人参汤证小便的排泄不会有疼痛滞涩不畅之感,尿量亦不少,尿常规亦不见红白细胞。但是条提示在急性热病的白虎加人参汤证情况下,由于高热、出汗,体液急速丢失,会造成一时性的小便量减少,这时候的小便不利仲景提示切不可当初猪苓汤证。而在一般杂病情况下,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小便多无异常。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白虎汤和猪苓汤很少会出现混淆的时候,那么请各位阅读此案。一43岁男子,淋雨后发热38°,无汗,烦渴欲饮,唇红面赤,小便黄而短,舌红苔黄,脉浮滑,尺脉洪大,尿液检查未见异常。与猪苓汤加丹皮、地骨皮,1剂后,汗出,热退大半,守方加麦冬,沙参,3剂后诸症悉除。乍看此案,发热,烦渴唇红,舌红,脉浮滑,为白虎加人参汤证,但前面讲过,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小便一般是通利的,在急性病中常由于大量汗出才会导致小便不利,但此案患者无汗,小便却黄短不利,显然不是白虎加人参汤证,应当为猪苓汤证。所以小便这个东西对于鉴别方剂来说有很大的重要性。关于猪苓汤的病位,诸医家有不同看法,日本汉方家将其定位于阳明病位,即体能、脉象、腹部均不虚弱者,但国内有些医家认为此方常见腰酸、体倦、两颧潮红、脉细数等阴虚之证,并且均有验案支持。关于此点,笔者认为对于猪苓汤而言,其体质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只要符合心烦、口渴、小便不利的证,就可以使用,至于其舌脉证,跨度很大,统计《伤寒论名医验案集》中的猪苓汤医案,舌色可淡可红,舌苔可少可厚,苔色可白可黄,至于兼症呕、不寐、晕者,不一而足。而在腹证上,猪苓汤证多见小腹部有拘急压痛。在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疾病上,猪苓汤很容易和地黄丸类方混淆,下面举一例子说明:一64岁女子,既往慢性肾盂肾炎,五天前腰部酸痛,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有时夹有小血块,医院诊断为乳糜尿,服西药未见好转,故来求治中医。现仍腰腿酸软,尿频不疼痛,尿液混浊乳白,易沉淀,杂有小血块,头昏耳鸣,五心烦热,口干欲饮,饮不解渴,舌质淡红,苔薄黄而腻,脉沉细数,投猪苓汤原方各30g而愈。上案乍看,腰酸,尿频不痛,头昏耳鸣,口干,脉细数非常像地黄剂中的知柏地黄丸,但仔细看小便,虽然无涩痛,但含有白浊和血块,仍应当用猪苓汤是也。《腹证要览》中描述到猪苓汤证时,作者大费笔墨地强调需要与芎归胶艾汤作鉴别,两者都是治疗尿血的常用方,且在腹证上均出现小腹部的拘急压痛,两者区别就是寒热不同。陈军帆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yf/10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