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清地明,万物以时。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清明又近时,梨花风雨起,却是思亲追思期。这是后人与先人对话的时间,人们礼敬先人、慎终追远。
年2月5日,我们敬爱的朱家恺教授离我们远去了,震惊哀伤之情轰然而生。伤感之际,浮想联翩,遂到处翻找朱教授资料和图片,无常伤感之痛在重读文字与图片中弥漫,整个心思全都为朱教授的音容笑貌所“侵占”。朱教授是《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主要创始人、我国显微外科奠基人之一和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德高望重的老人家那亲切、慈祥的目光,祥和、平凡的笑容,他那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坚实足迹,和令人敬佩、景仰的一生,我们永远地的怀念。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撰写此文,追思、医院、为病人、为显微外科学和我国医学事业奉献的一生。不忘先恩,告慰前行。
竿头日上精进不休朱家恺教授年1月5日生于香港,年在香港华仁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中山大学医学院,年从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分配医院(今中医院)外科当助教和住院医生。年,学校教学改革建立专业组,人员与科室大调整,他被调医院(今医院),与徐锦森教授合作建立骨科,直接由邝公道教授领导,积累了丰富的骨科临床经验。
朱家恺教授年轻时的照片
学科建立伊始,教学设施严重匮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朱教授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因陋就简地创制诊疗、研究和教学设备,为中山一院骨科的建立和发展付出了汗水和心血,把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中山医的医学事业。
年,31岁的朱教授医院王澍寰教授处进修手外科。那时王教授开始显微外科技术吻合小血管的实验,朱教授开始从中学习了小血管吻合技术。年,中山一院黄承达教授在邝公道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世界首例断腿再植。在朱教授的倡导下,中山一院成立断肢再植小组。自此之后,朱教授开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断指再植,并于年6月成功接活断指。年,中山一院断肢再植小组成员在观察手部血管(该校人体解剖教研组研制的手部血管灌注模型)
年,以Buncke、Kleinert教授为首的第一批美国再植代表团来华访问,朱教授参与了广州站的接待工作,Kleinert教授演示了周围神经缝接手术的动物实验,由此引起朱教授对周围神经外科的莫大兴趣。年,朱教授着手开展周围神经的镜下束间缝接手术动物实验,并收集周围神经方面的文献资料。年,他开始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尺神经的神经纤维瘤切除手术、四肢神经缺损的束间神经移植手术。年9月18日,朱教授完成第一例全臂丛探查手术。同时,朱教授不断创新摸索,改进手术器械,设计了一台电刺激器,对分辨运动与感觉神经束有一定帮助。同时,他坚持对周围神经损伤束间缝接术患者的随访,撰写周围神经相关文章,大力宣传周围神经束间移植的效果。
朱家恺教授在做显微外科手术
年,朱教授被派往美国留学,在Buncke所在的Davies医院的研究室进行淋巴管静脉移植实验,期间医院、Cabrini医学中心、波士顿麻省总院等参观学习,并参加了第38届美国手外科学术会议,收获很大。
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朱教授竿头日上,不断精进技术。他在国内较早开展断肢和断指再植手术;上个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吻合血管的腹股沟皮瓣、肩胛皮瓣、足背皮瓣移植以及异体卵巢移植术、周围神经束间移植术、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等;80年代以后全身心投入到周围神经显微外科和神经再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如骨骼肌桥接周围神经缺损、雪旺细胞促神经再生等,并探索脊髓后根选择性切除治疗儿童脑瘫的手术等。他领导的团队在断指再植、周围神经束间缝合与束间移植、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淋巴水肿和乳糜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MRI诊断臂丛根性撕脱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他在周围神经修复与再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雪旺细胞的系列研究和组织工程化神经的研制与应用也处于领先地位,并主持人工神经移植物的研制工作。在今天看来,朱教授的研究,无论选题的价值,还是成果的规模,以及发展的方向,都是相当有远见卓识的,而在那个时代,更算是独步一方、享誉全国了。
朱教授不医院领导工作,还一直奋斗在医疗和医学教育一线,传承弘扬白求恩精神,为我国卫生事业和学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退休后仍关心我医院专科发展,孜孜以求,积极作为。
敢为人先创建显微
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三来一补”企业发展很快。由于每天都有众多的创伤急诊病人送来骨科,常常打乱刚建立的骨科的日常工作。朱教授意识到,必须把显微外科独立出来。医院领导、学校柯麟校长的支持下,在医院外科与骨科的积极配合下,中山一院组建了我国最早的显微外科专业化临床科室,开创了我国显微外科新篇章。创立之初,朱教授动手将两个普通生物显微镜改装成手术用的显微镜。显微外科使用的医疗器械比较精细,在没有地方买的情况下,他多次动手改装,拿眼科常用的剪子、刀、镊子,一点点地磨尖磨利,一边学,一边做。
发展显微外科就必须大力宣传显微外科及显微外科技术的作用,而通过办杂志就有可能并且才能扩大影响,显微外科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也势必需要一块学术园地,这是一个加速培养显微外科新生力量的有效途径。年8月,内部通讯《显微外科》(《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的前身)正式问世,时为季刊,朱家恺教授亲任主编。年8月,内部通讯《显微外科》于广州创刊(《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的前身)
杂志创办之初,既刊登了水平较高的专业文章,如周围神经束间缝接、淋巴静脉吻合、吻合血管的骨移植等,又刊出了一些普及类的文章用以介绍显微外科知识、基本技能、显微外科应用解剖学等,并刊登国外杂志有关显微外科的最新文题和部分摘要以及综述等。在朱教授等同仁的精心策划下,杂志组织了综合性特辑,包括周围神经外科特辑、淋巴显微外科特辑、小管道显微外科特辑、小器官移植特辑等,系统介绍“五小”(小血管、小神经、小管道、小淋巴、小器官)的显微外科新内容。朱教授带领大家把杂志刻印成册,免费分发到全国大专院校、医院和卫生机构,杂志迅速成为大家喜爱的显微外科参考读物。
安定开放的社会环境、广东敢为人先的特质基础、显微外科杂志创刊人不断开拓,天时地利人和,杂志甫一诞生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年,杂志改用铅版印,开始接受院外的稿件。年改名为《显微医学杂志》公开发行,订阅用户有四五千人。年更名为《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成为中华系列杂志之一,其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我国外科类期刊中一直名列前茅。年,杂志正式更名为《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成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在当时显微外科专业书籍比较缺乏的情况下,起到了重要的宣传、推广和介绍显微外科作用,是我国显微外科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历史里程碑。在中山一院骨科60周年的访谈中,朱家恺教授回忆:“创科伊始,几位医生(朱家恺、于国中、刘均墀、庞水发)觉得为了更好的专业发展,介绍显微外科和扩大影响,须及时学习、汇集相关国内外专业文献,同时自己的学习与临床工作体会能与国内外交流,故从手钢板刻印、油印开始,创建了《显微外科》内部交流的刊物并分送国内外。当时通常是白天上班,晚上读文献、写稿、刻钢板油印,大家不亦乐乎。几十年来,《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与中国显微外科事业共同成长,与我们科室共同成长,既汇聚了科室几代人的心血,也汇聚了全国同行们的厚爱与支持。”
年11月,在全国自然科学技术编辑学会成立10周年大会上,长期从事科技期刊工作,做出优异成就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总编辑朱家恺教授获得“银牛奖”,受到大会表彰。
朱教授不管是担任主编,还是名誉主编、顾问,抑或是退休后,他一如既往地支持杂志工作、关心杂志发展。他总是排除困难,尤其是不顾年迈之躯,参加杂志的每一次定稿会,亲自审读论文、查阅文献。定稿会上,他对论文多有好评,也提出一些问题,我们才发现朱教授对近些年医学新理论、新技术和一些研究新进展也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