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尿常规检查中可以发现潜在的病情危急征兆。
尿蛋白
腹痛伴尿蛋白(+++)患者,可能是内科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综合征出血,此时考虑手术治疗要慎重。
尿比重
可以根据尿比重初步判断肾功能。如多次尿比重为1.,则称固定比重,提示肾小管严重损伤。
因经肾小球滤过的原尿比重1.,24h约L,98%被肾小管重吸收,实际尿量为1L~2L。
尿液颜色
尿液颜色变化大,可以是疾病所导致的,亦可因药物或食物引起。
1.红色:包括血尿、血红蛋白尿与肌红蛋白尿。血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血红蛋白尿与肌红蛋白尿镜检无红细胞或仅有少许红细胞。
可引起红色尿液的食物包括甜菜、大黄、黑莓、食物着色剂、蚕豆;
药物包括苯酚酞、利福平、多柔比星、去铁胺、氯喹、布洛芬、甲基多巴等;
可引起褐色尿液的药物包括左旋多巴、甲硝唑、呋喃妥因、山梨醇铁、去铁胺、氯喹、布洛芬、甲基多巴等。
2.血红蛋白尿: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肌红蛋白尿是由于肌肉组织变性、炎症、广泛损伤及代谢紊乱,致肌红蛋白自肌肉组织渗出,因肌红蛋白分子量小,易从尿液排出,遂发病。
3.白色尿:见于乳糜尿与磷酸盐尿。鉴别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放置尿液后,有白色物下沉者为磷酸盐尿,漂浮者为乳糜尿;
其二是尿液中加1滴醋,白色物溶解者为磷酸盐尿,不溶解者为乳糜尿。
胆红素与尿胆原
黄色泡沫尿多为黄疸尿,可进一步根据胆红素和尿胆原初步判断黄疸类型。
溶血时以间接胆红素为主,间接胆红素在血液中与白蛋白结合,不能经肾小球滤过,故溶血时尿胆红素(-);
而胆管阻塞时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它是游离的,能经肾小球滤过,故尿胆红素(+)。
另外,胆管阻塞时胆红素不能排泄到肠道,不能转化为尿胆原,故尿胆原(-);溶血时,胆管无梗阻,胆红素可排泄到肠道,胆红素能转化为尿胆液,故尿胆原(+)。
尿液有时也会通过量变发出警报。正常人在一般情况下,24小时尿量在毫升左右。
当肾脏受损后,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尿量则会出现异常,主要表现在少尿、多尿或夜尿增多等。
24小时尿量经常超过毫升者称为多尿。如24小时尿量少于毫升,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毫升,称为少尿。
如24小时尿量少于毫升,或者12小时全无尿,则属无尿。
夜尿增多是指晚上6点至次晨6点的总尿量多于白天的尿量。
当尿液检查出现异常时,须进一步做相关的血液、影像学等检查。
当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等指标超出正常值范围时,需进一行血液生化检查,以进一步明确临床分型,了解肾功能变化等,有助于临床诊断。
必要时施行肾脏B超等影像学检查,了解双侧肾脏大小、结构变化以及是否有先天解剖畸形,有助医生及早诊断、及时处理。
本文部分图片及素材来自网络,如侵必删
余晨楼滨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