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治疗5

七、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病情可能出现反复,需要长期治疗。本病目前的治疗现状不尽如人意,约一半左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不能充分缓解疼痛,这可能与我们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的认识不足有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应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一般首选药物镇痛治疗,适时进行微创治疗或神经调控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原则为:①早期干预,积极对因治疗。②有效缓解疼痛及伴随症状,促进神经修复。③酌情配合康复、心理、物理等综合治疗。④恢复机体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一)药物治疗

早期进行药物干预,保证患者睡眠休息,可促进机体自我修复而可能达到阻止疾病进展的目的,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应建立在保证睡眠、稳定情绪的基础上,并认真评估疼痛性质、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和治疗反应。药物治疗的目的不仅要缓解疼痛,同时也要治疗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共患病。停药应建立在有效、稳定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并采取逐步减量的方法。

年IASP和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EuropeanFederationofNeurologicalSocieties,EFNS)最新版指南推荐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Serotonin-NorepinephrineReuptakeInhibitor,SNRI)。此外,局部利多卡因可作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的一线治疗用药,卡马西平可作为三叉神经痛的一线用药。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和曲马多。其他药物包括其他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NMDA受体拮抗剂及局部辣椒素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药物的选择应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患者的临床情况(如:并发症、禁忌证、合并用药情况等)。药物选择应个体化。对于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考虑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应考虑:①药物机制不同;②药物疗效相加或协同;③药物副作用不相加。本共识根据不同药物的临床证据作出如下推荐。

1.一线治疗药物

(1)钙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

钙通道调节剂包括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用药。两者作用机制为调节电压门控钙通道α2-δ亚基,减少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和P物质释放。除可能减轻疼痛外也可改善患者睡眠和情绪。药物的吸收受食物影响较小,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基本不经肝脏代谢,没有重要的临床药物相互作用。副作用主要为剂量依赖的嗜睡和头晕,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减量。加巴喷丁通常起始剂量为每日mg,一天三次,可缓慢逐渐滴定至有效剂量,常用剂量每日-mg。普瑞巴林是在加巴喷丁基础上研制的新一代药物,药代动力学呈线性。该药起始剂量为每日mg,分两次使用,常用剂量-mg。为避免头晕及嗜睡,应遵循:晚上开始、小量使用、逐渐加量、缓慢减量的原则。

(2)抗抑郁药

①三环抗抑郁药(TCAS)

最常用的为阿米替林。可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的多个环节:阻断多种离子通道,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主要在疼痛传导途径中的下行通路发挥作用。目前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用药。阿米替林首剂应睡前服用,每次12.5-25mg,根据患者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每日mg。使用阿米替林时应注意其心脏毒性,窦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心室异位搏动增加、心肌缺血甚至心源性猝死。有缺血性心脏病或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TCAs。此外,该药可能导致或加重认知障碍和步态异常。

②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类(SNRIs)

常用药物有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等。该类药物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提高二者在突触间隙的浓度,在疼痛传导途径中的下行通路发挥作用。文法拉辛的有效剂量为每日-mg,每日一次。度洛西汀的起始剂量为每日30mg,一周后调整到每日60mg,可一次服用或分两次服用。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口干、出汗、乏力、焦虑、震颤等。

(3)局部利多卡因

常作为带状疱疹相关神经痛的一线用药。常用剂型有利多卡因凝胶剂及贴剂。副作用包括皮肤红斑或皮疹。

(4)卡马西平、奥卡西平

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是钠通道阻断剂,可作为三叉神经痛的一线用药。

卡马西平初始剂量每日-mg,有效剂量为每日-1mg。副作用较多见,包括镇静、头晕、步态异常、肝酶增高、低钠血症、以及骨髓抑制等。有发生剥脱性皮炎的风险,严重时可发生Stenens-Johnson综合征及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奥卡西平有效剂量为每日-mg。需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增加药物剂量。奥卡西平可产生肝酶诱导,皮肤过敏反应比卡马西平少见,和卡马西平有25%-30%左右的交叉过敏,也可导致低钠血症。

2.二线治疗药物

(1)曲马多

曲马多具有双重作用机制,可同时作用于“μ-阿片受体和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受体以达到镇痛效果。副作用与剂量相关,常见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晕等,应遵循从低剂量开始,缓慢逐渐加量的原则。起始剂量每次25-50mg、每日1-2次,最大量每日mg。应注意不与5-羟色胺能药物(包括SNRIs)同时使用,以避免5-羟色胺综合征风险。该药滥用率低,但也会发生身体依赖,需逐步停药。

(2)阿片类镇痛药

常作为二线药可单独使用,或与一线药联合使用,常用药物有吗啡、羟考酮和芬太尼等。速释剂型用于爆发痛,缓释剂型用于慢性疼痛的长期治疗。未用过阿片药的患者起始量应从小剂量开始,个体量化。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等,在用药后1-2周内可能发生耐受,但便秘终身不耐受,需要加以防治,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依赖。一旦神经病理性疼痛病因去除或调控治疗有效缓解疼痛后,应缓慢减少药量至撤除用药。

3.其他药物

除上述药物外,一些药物在临床已有广泛应用,包括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皮肤炎症提取物、草乌甲素、局部辣椒素、静脉用利多卡因、美金刚、美西律以及某些抗癫痫药(拉莫三嗪、丙戊酸钠、托毗酯等)。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wh/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