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虎百年,好不好为啥农历是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天气也进入了“数九寒天”。年是“壬寅年(虎年)”,俗称“水虎年”,老人说今年是百年难遇的“虎百年”,并且根据《地母经》年景预测是“太岁壬寅年”!年景比较好,“高低尽得丰,春夏成甘露、秋冬处处通”,也就说年不管种什么作物,都能够获得丰收!当然了这只是一个说法而已,多少还是有些迷信色彩的,我们不能太过于沉迷,作为了解就行了。还是要留意天气预报和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春耕指导,相信科学准没错!年农历是壬寅年(虎年),没有闰月,农历上一共是天,起止时间是年02月01日-年01月21日。有网友留言说,怎么过个年还少了10天,第一次听说一年有天的。其实,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年农历只有天,比年还少一天。这个也难怪网友有疑问,通常很多人都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它两是有区别的。咱们古代老黄历里把“立春”这一天是作为“属相”的开始的。像咱们常说,“一年分四时,四时分二四节气”,而我们把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作为这一年的开始。其实,二十四节气第一个有的并不是“立春”,而是“冬至”,相传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他在当时发明了“土圭法测影”。这个方法按当时人的理解就是将“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岁首”,也就是“冬至”前后这几天。咱们知道古代这些老黄历都是皇帝颁布的,是在当时封建社会中最有发言权、最权威的历法。这个历法是按照月亮圆缺来计算的,这个历法已经沿用了几千年了。现在电子产品很方便随时都可以查看日期和天气情况,那时候是没有现在这种科技的,都是家家备一本老黄历,既能查看日期又能推算年景。像过去婚丧嫁娶、出远门、开业典礼都会去翻翻老黄历看看有啥说法!像年老人根据老黄历预测是“八龙治水,八人三锄”,意思是说年会发生干旱的情况。准不准不好说,必定气候条件不同了,再说,老话都是分地域性的,并不是指所有地区的。虽然,年轻人不看老黄历了,但是身边还是有一些传统的老人,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要去集市上买一本老黄历的,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后来到了汉代的时候又开始以“干支”来记年了,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天干有十个,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另外,还有十二个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们把它循环起来就是从甲子年到癸亥年六十年一轮回,感兴趣的都有可以自己数一数,看看是不是六十年。我们来看一下阳历、阴历、农历分别指得是啥?一、阳历我们现在说的阳历其实就是指地球围绕太阳一圈所用的时间,也就是天5小时48分46秒。我们都是说一年天,为了补每年相差的那几个小时,每四年闰一次,每百年就少闰一次,到了第四百年的时候再闰。总之,咱不用了解那么多,大概明白就行。二、阴历这个其实也好理解,阳历是按太阳,阴历自然是按月亮来看了。另外,阴历不是农历,别搞混了!阴历是按“月相”周期变化安排的历法。我们把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作为开始,也是我们说的农历初一。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作为结束,也就是一个月,这个所用的时间是29.5天,也就是说按阴历来说,一个月是29.5天。三、农历农历的出现完全是为了指导农事出现的历法,因为,按阳历的算法是一年是天,按阴历的算法一年是29.5×12个月=天,之间相差十多天,也就导致阴历一年都过完了,阳历还没完事呢!这让农民咋看,是看太阳还是看月亮,这地就没法种了。在古代是非常重视节气当天的天气变化的,因为它能够通过当天的天气情况,预测到30后或者30天的倍数后的天气情况。像老话说,“云遮中秋月,雪打上元灯”,我们自己算一下,中秋和上元相差的天数是不是30的倍数。意思是说中秋节晚上要是阴天,把月亮都遮住了,那么等到了上元节的时候,就会下雪,雪花都飘落在灯上了。你看,老祖宗是看着中秋节当天的天气情况来预测上元节那天的天气情况的。所以,古代人为了指导农事就把阳历和阴历融合在一起了,出现了新的历法就农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每3年多出来的一个月加在下一年,就是我们说的闰月,这样就把阴历和阳历平衡了。这块挺不好让人理解的,有朋友可能会说就一个阳历就完事了,还整什么阴历和农历,只能说你把老祖宗的智慧看低了!今年都说是“虎百年”,种啥都丰收,但是从老黄历来看又是“八龙治水、八人三锄”是个旱年。所以,老话也是有地域性的,不同的地域,用于指导农事的老话也不一样。再有,由于气候条件都不一样了,我们还是要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wh/11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