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疫苗的时代,中医是如何免疫的

▲长生生物公司大门

疫苗,儿童疫苗。舆论一阵喧嚣。

这个炎热的周末,长生生物疫苗事件在朋友圈持续发酵。

本次长生生物疫苗事件实属人祸,惹得天怒人怨!疫苗技术自年,史上第一剂疫苗(牛痘疫苗)投入使用以对抗天花病毒至今,确实有效帮助人类对抗了多种流行病毒,挽救了数以亿计的人类性命。疫苗本无害,恶人为祸之!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所以,疫苗对于人类大规模对抗疾病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这次长春长生的两个问题苗到底

是什么意思?

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问题。首先狂犬病疫苗是灭活疫苗,就是这个病毒已经被杀死了没有复制的可能性,用剩下的这些外壳什么的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保护。不要来说万一没有杀死完怎么样,这个技术简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教会你都可以操作……肯定可以杀死的。

百日咳疫苗:效价不合规定。通俗的解释因为是单位体积内抗病原的有效成分,解释一下,我们生产的疫苗会因为工艺、来源的不同效价不一样,需要努力不断的提高效价达到规定的要求从而达到保护的效果。一开始你的效价只有2、4、8、16这种,可是距离50的标准值还有很远的距离,你就需要去提高你的工艺的生产方式提高效价,当你达到64、的时候达到或超过标准值的时候就可以认为你拥有完全的保护力了。那么在过去没有现代医学,只有古老的中医的年代,是如何免疫的呢?

中医如何免疫

疫苗是一种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年(清仁宗嘉庆元年)英国人简纳(E.Jenner)在人痘接种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术,也标志着历史上第一剂疫苗发明了。那么问题来了,在年以前,就没有传染病吗?如果那个时候出现了传染病,又该如何?那个时代,没有现代医学,只有古老的中医,该如何是好?

实际上,英国人简纳发明的疫苗是在中国的人痘接种的基础上改进发明的。早在唐代就有种痘法了,如董玉山《牛痘新书》中记载“考上世无种痘,诸经自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的种痘法传到了国外,才促成英国人简纳的发明。可见,早在古代的中国,其实就有着浓厚的免疫思想,相比之下,简纳的发明比我国唐代的人痘接种晚了年。

当然,中医的免疫思想比唐代还要早。相信最近银屏火爆的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有这么一个桥段,也先的妹妹被疯狗咬了,结果被谈允贤用疯狗的脑髓涂在伤口上治好了。其实这个剧情并非胡诌,而是出自《肘后备急方》。这种方法其实是世界上最早的疫苗雏形。后来,法国生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发明了狂犬疫苗,而巴斯德发明狂犬疫苗的方法竟然与《肘后备急方》所说的方法(“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极其相似,巴斯德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相比之下,巴斯德的发明要比《肘后备急方》晚将近年。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治未病”战略思维,这其实就是免疫思想的萌芽,而且还提出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预防秘诀。其实这也是古代中医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依旧生存的关键所在。中医认为,只要人体正气充足,那么就会远离疾病。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医里的扶正法便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所在。

中医所讲的扶正法,包含益气、温阳、养血、滋阴等法,主要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而进行施治的一种法则。在临床中可以补脾、肾为纵轴,以气、血、阴、阳扶助补益为横轴,这样就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扶正法为何要以补脾、肾为纵轴呢?主要原因莫过于脾肾为人体的先后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后天生化之源不能正常运化,任何补养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脾胃没有衰败,则气血生化有源,抗病祛邪就有了物质基础。肾为先天之本,化生精气,是人体生命之根;只要肾气、肾阳充盈,自然可以消散有形之阴邪。

对于中医而言,四君子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等具有补性的中药,以毒攻毒治疗肿瘤的方法,艾灸按摩足三里、合谷等穴来养生保健的方法,都具有免疫思想的特性。

总之,疫苗的发明是人类科技的进步,在能够注射疫苗的情况下,尽量注射疫苗,以起到防病免疫的作用。

赞赏

长按







































儿童患白癜风的原因
皮肤病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hg/3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