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带宝宝打预防针前,接种门诊的人员总会告诉妈妈该打的疫苗品种、作用、禁忌等等信息,还要家长签字,很多家长不理解,真是麻烦,这有必要吗?
其实,这是很必要的。
一方面,打预防针,往往需要注射,会损伤到皮肤或者肌肉,还会往体内注射疫苗,有时候,会口服一些疫苗,所以,接种门诊的工作人员有必要告知宝宝的监护人或者接种疫苗者(受种者),进入体内的是什么疫苗,发挥什么作用,有什么禁忌等等,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疫苗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减少不必要的纠纷,消除疑虑,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另一方面,这是预防接种人员的法定义务。《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告知完毕之后,还需要家长或者受种者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有的家长错误的认为,这是接种门诊/医院在推卸责任。其实不然,他们是在执行法定的义务,最大程度的保护接种者的权益。
王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