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张氏开新安医学先河
《歙县志》载,“宋至元,是新安医学初起之期”。而开此先河者则为北宋时期的歙县张氏家族。北宋元祐年间,歙人张扩即以医名扬当时。张扩,字子充,号承务,生于北宋嘉祐元年(),卒于崇宁甲申年()。据史料载,因受族中医者影响,张扩少年时即喜好医术,闻知湖北蕲水名医庞安时医术高明,遂不远千里前往拜师学医。当时同学者有60人之众,张扩认真学习,出类拔萃,最受老师赏识。后来,张扩又闻蜀地青城山王朴擅长脉诊,而且能够以太素脉测知人之贵贱祸福,于是又不畏路遥前去拜师。一年后,一个偶然之机,张扩得到王朴藏于衣领中之素书,尽知太素其中诀窍,乃辞别师傅而去。从此,张扩治病甚有良好效果,医名盛扬京都开封、陪都洛阳等地。他有很多医例颇负声誉。如南陵有位富家子弟,身患重疾,不少医生以为是伤寒,却屡治不愈,于是到了仅存气息之境。请来张扩诊治,他稍加切脉,便道:“这是嗜睡之症,无须乱治,三日之后定当苏醒,苏醒后则定然欲饮,此时便饮吾所开之药,其服后必然再熟睡,且当出汗,如此则愈也。”后果然不出张扩所料。再如在建康时,有妇人叩其门求医,恰逢张扩不在,由其弟张挥代诊。待张扩归来,弟将那妇人情状及自己所开之药具体说与兄听。张扩道:“弟如此用药,且用错了。从她的脉象看,那是她寡居三年,左乳下长有痣之症状也。”后来经检验,信然。还如,京都开封有个官员身体不适,请张扩诊断后,张扩说:“你这脉象中可见虾子游离之状,不出七日当死。”那患官不太相信。五日后,此人竟被朝廷升任齐州通判,于是喜不自胜道:“张扩是在胡说八道!我现在好好的,又得升官,何谓死哉?”谁知过了两日,他早晨起来盥洗,却突然倒地,当即毙命。张扩还著有《医流论》、《伤寒切要》等医籍传世。
张扩之弟张挥,字子发,就学于兄长张扩,亦认真研究兄的医术在身,也以擅医诊察脉象而获声名。早年,他在诊视同为歙县人罗汝辑后,断言罗后来必官至尚书,寿年可满七秩,日后果如其所料。黟县县知事应召赴州衙议事,特地谒请张挥为其诊察脉象,并告自己深以家庭贫穷、双亲年老、音问久缺为忧。张挥在诊断后,屈指算道:“大人不必过虑,早晚必得家书,而且亲庭无恙,只不过是忧喜相半尔。”后来,果然悉如所言。当时,在徽州几任知州,如孙佑、唐辉、曾开、汪藻、何铸等,莫不对张挥延遇敬重有加。但张挥治病并不欺世盗名,也不以患者身份贵贱作为治病轻重之态度,而是视病情的轻重来决定诊治方案,而且越是急难之症越加重视,故经他医治起死回生者甚多。他的寿命必兄长要高许多,卒年84岁。其字张彦仁也传其医术。
不过,颇负名望的是张挥的孙子张杲。张杲,字季明,自幼秉承家学,深察医术细微,并加以阐衍,诚知其中精萃,亦明悉太素脉,尤其善于论医。但他对医学界卓有贡献的,是他很早就有集古今医案,编辑勒刻为一书的念头,且说干就干,拟辑录千例,于是采掇诸书,孜孜不倦,于南宋淳熙十六年()撰成《医说》一部。此后仍搜访不辍,不断加以补充,终在嘉定十七年()成书10卷,分47门,前后历经50余年,既载述针灸、诊断及古之秘方奥旨、典故传说,更收集宋以前位名医传记,被誉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史传记,所录奇疾险症,亦可供后人临床治病参考。此书曾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影响颇广。
伴随着良好家风,歙县满田张氏子孙繁衍本县各地及其他地方,历代也出现过一些名医。如明代寄籍浙江兰溪的张柏,诊脉断疾,生死深浅,多有奇验,著有《医案》等;明末寓居杭州的张遂辰,宗张仲景《伤寒论》,医名渐起,撰《张卿子伤寒论》10卷、《经验良方》、《易医合参》等医著;清代本县绍村的张思教、张子襄、张节等,亦兼通医学,于瘟疫、痘源、伤燥等多有论述。而影响最大的当数定潭村“张一帖”世医。
“张一帖”与前13代传人
新安医学享有明清时期中国医药学“硅谷”之美誉,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安医学的世医“家族链”中,以内科为主的定潭“张一帖”家族,被认为是历史最悠久、当代最大的家族之一。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张一帖”以其辨症准、剂大力专,治内科疑难杂症和急性热病屡获佳绩而享誉皖、浙、赣数省。
得“张一帖”之名始祖是明代的张守仁。张守仁系甲道张氏第三十世裔孙,定潭张氏第九世,生于明嘉靖庚戌(年),卒于万历戊戌(年),谱名立仁,字伯安,号春源,俗名守仁。他为人淳厚,善济贫寒。其父张国祥亦以医为业,然名不甚广。守仁幼时即随父习医,后为提高医术,其父遣之与各地名医交游,吸收各家之长。其间,守仁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10余部医籍携带在身,得暇即沉浸其中,深思比堪,因此医术日有增进。张家对待患者,不论贵贱,皆能悉心治之;且长年在家门口摆放免费茶摊,供邻居与路人饮用;冬春季节流行病高发时,则有针对性地将有预防作用的药物置于茶水中,无偿供应,使村民与路人皆受益甚多,故善名远播。传说某日,张守仁上山采药,见一乞丐晕倒路旁。守仁即为其把脉,见其没有病兆,便告之无碍。谁知此乞丐却做出一副疼痛难忍之状。守仁见他穷困无助,遂将其背回家中,好生侍候。此乞丐在张家待了许多时日,且受上宾般款待,忽于一日不辞而别,却留下一个无名药方与一根拐杖。此药方即成张氏家传秘方之核心成分,那拐杖也成了张家之传家宝。张守仁遂以异人所授之术,穷究医理,并博采良方,精勤不倦,历30余年之证验,研究出一粉状药剂,即由18味药组成的“末药”,号“十八罗汉”。此药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滲湿利水之神效,尤适于医治劳力伤寒、肠胃疾患等。张守仁对诸多内科疑难杂症诊治亦效果良多,当时广受其嘉惠的四方民众便誉之为“张一帖”,意为疑难病症,得张氏验方一帖即愈。自此张家代代专攻医道,医技心法,口授薪传,祖传末药及其他效验良方随之代代相传。
现据宗谱及史料所载,将自守仁公后第二代至第十三代传人略列如下:
第二代传人张凤昭。张守仁娶方氏,生三子,谱名以扬、以挥、以振,次子以挥传继父业。以挥,字凤昭,号恒初,生明万历甲戌(年),卒清顺治壬辰(年),天资颖悟,博闻强记,先攻儒学作为习医基础,继而研习医术,传承家法,在劳力伤寒、急性热病及其他疑难杂症,如痹病、脏腑、经隧之病等方面积验颇丰,尤长于诊脉断疾,遂能聚众药之力专应一病,并辅以不同剂量的祖传末药,功效弥著,令世人深感“张一帖”美名不虚。娶胡氏,生五子,唯三子有良、四子元宾传世。
第三代传人张赓虞,谱名元良,以字行世,凤昭三子。生明万历戊申(年)卒崇祯甲戌(年)。少年业儒以应科举,然不得意,乃从父习医。行医中,集家传医技编为歌诀,弃繁取要,便于实用,有禆后世参用。娶吴氏,生二子:光复、光国。
第四代传人张康荣,谱名光复,以字行世,初字光礼,亦字敬初,赓虞长子,生明崇祯戊辰(年),卒清康熙癸未(年)。毕生以四方行医为乐,常倾囊赈济贫困患者,于数十载临床中汲取良方效药,补前人之未备,虽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仍躬亲诊治,深受世人爱戴。
第五代传人张灵汉,谱名可传,字大继,以号行世,康荣独子,生清康熙癸卯(年),卒雍正辛亥(年)。感祖上末药配伍有所不足,遂以精研药学为己愿,亲赴深山采集中草药余种,制为标本,描绘成像,结合临床实证,编辑《药典》一部,以深入阐明诸药之药性、药理、主治、功用等,惜未刊行。
第六代传人张锡,字世苕,生卒年月不详,行医于清雍正、乾隆年间,自幼嗜武习剑,内练丹功,身强体健,医术超然,心性豁达,每将病家治愈后,还授以保健、养生之术,为病家广为称颂。
第七代传人张进德,字文著,生雍正庚戌(年)。卒乾隆戊申(年),乃当时乡中名儒,通四书五经,兼修艺事,且勤于笔耕,积祖上医技以实用为宗旨,参以自己经验体会,著《张氏医综》5卷,继承先献,启迪后学,因遵医不外传之家规未曾付梓,后在“文革”中被抄走丧失,诚为可惜。
第八代传人张魁寿,字承怀,生乾隆丙子(年),卒嘉庆丁丑(年)。秉承庭训,济世活人,善向民众普及医学常识,弘扬医道家学,尊《黄帝内经》为百家之祖,认为又以摄生为常人及病家所易接受,遂将其中言辞晦涩者解以通俗之义,将摄养之道教习乡民,使乡中老少皆怡乐万分,如置境于桃花源,因此“张一帖”济世之名益盛。
第九代传人张觉之,字启铨,生嘉庆戊午(年),卒同治乙丑(年)。乃父幼子,因聪慧颖悟,立志向学而为父所钟爱,遂年甫20即名噪故里,求诊者遍诸周县,纷至沓来。其在临床中既本家学,又旁参朱丹溪养阴派之术,于营卫论颇多创见。
第十代传人张秋林,字文健,生道光癸未(年),卒光绪庚寅(年)。尽通家学,精于治疗,曾拟校勘新安医籍贯,只因琐事扰心,兼及独子体弱,遂积郁成疾,未能结果。对乡间穷人经常施以义诊义药。此外,还出资建定山文会,修屏山亭和定潭大路等。
第十一代传人张春太,字昌佩,生道光丙午(年),卒民国元年()。因年幼多病,遂参比己身而发奋习医,渐而学验俱丰,每经其疗救,沉疴立起,声名广播新安,且兼研古今诸家医论,不拘成法,医道益精。其壮年得子,遂悉心指授,以禆其得传心法,渐造大成。
第十二代传人张景余,字安全,生光绪甲申(年),卒民国37年(),自幼由父发蒙,习医学武并举,体格颇健,医术亦精,,融实践、理论、经验、体悟于一体,使“张一帖”临床成就殊为卓越,不仅在急性热病、劳力伤寒、内科杂病等贯通家法,而且旁通妇科而精之。如对妇人带下崩漏、热入血室等症,其取一束树根,刮用中间木屑,加红糖同煮,一日数服,然后卧床静息,翌日暮即崩血止矣,继以益气生血、健脾摄血之剂调治,不日便愈。
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又名耀彩,字祥森,生光绪戊申(年),卒年。12岁随父学医,年方弱冠,医名即闻达于新安诸邑;而立之时,皖、浙、赣各地求诊者云至。根据自己临证所得,对祖传“十八罗汉末药”进一步整理完善,创春、夏、秋、冬四季加减法,天人相应,因时论治,其效益彰。精于辨证诊病,擅将舌、脉局部诊法与全身诊法结合来诊查疑难疾患,注重辨明阴阳、气血,审察寒热、虚实,深谙病家邪正之变;临床擅治多种急性病患和疑难杂症,治疗伤寒、热病、时病,喜用经方大法,往往采集新安地区道地药味,研制良方验方,精心化裁,并常以针灸、新鲜草药辅之;治疗危急症提倡针药并施,针灸以应其急,汤药以治其本,用药峻猛,或味多,或量重,剂大力专,往往一剂奏效;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开创系列治法。其卓著疗效,受四方病众称赞,祖传“张一帖”之名因之更盛。民国动乱之际,张根桂置种种危险于不頋,坚持善待病家,日夜出诊,救治了大量病患。歙籍著名经学家吴承仕罹患痼疾,在外多方诊治无效,慕名返里寻根桂诊治,短时即获痊愈,遂书赠以联曰:“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以表感激之情和高超医术之赞。尤为称道的是,根贵膝下无子,被次女舜华的精诚与至孝打动,毅然破除“传男不传女”之家规,传医术予女舜华及婿李济仁,使“张一帖”得以继续传承、光大。
巾帼奇葩孝女香
“博士不难,难则兄弟三博后;教授非贵,贵在一门七教授。”“三博后两学士堪称五子登科,七教授八大夫乃是一帖传人。”“道德五千年门第,医艺九百载人家。”这几副对联都令人惊叹,它们赞扬的是一个传统优良、英杰辈出的伟大家庭。这便是歙县新安医学世家定潭“张一帖”第14、15代传人之家。父母李济仁、张舜华被誉为“国医双馨”,他们的5个子女堪称“哲嗣群英”。
首先堪称“巾帼奇葩”,又获“孝女香”美名的叫张舜华,她是新安医学世家“张一帖”的第14代传人。他的父亲便是“张一帖”的13代传人张根桂。根桂生有一子四女,遗憾的是,那一子夭折了,大女儿出嫁了。张氏医术也同其他旧俗一样,有传子不传女的家规,现在一子夭折了,那么张家医术便要失传了。这对张根桂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此关键时刻,张根桂的次女张舜华挺身而出。她虽然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女孩,但看到父亲为救治患者忙得不可开交,身体健康深受影响,于是充当了父亲治病的帮手。她也聪颖早慧,且有心向医,遂勤奋学习。父亲张根桂也便打破旧规矩,悉心将医术传授给女儿。此时的张舜华,并不单纯学医一事,她还有两个年幼的妹妹,她还要帮衬母亲,侍奉父亲,照顾妹妹,烧饭、洗衣,家务事非常繁重。因此她往往要忙到夜深才能定下心来,坐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学医术,学文识字,学了一些文化后,她就能为父亲抄医方了,抄着抄着,她无形之中便学到了许多医道,甚至可以在半夜三更时替父亲出诊采集病情了。采集回病情后,再由父亲开药方,然后再和母亲一起把药方给病人送去抓药。正是凭着伟大的孝心和坚定的学医的决心,张舜华不怕吃苦,认真学医,不断地向父亲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根桂先生也就经常解答女儿的问题,经过持续不断的过程,她就学到了不少家传医术。为了学医,舜华还向家里写了不外嫁的保证书。张舜华德性纯厚,天资聪颖,朝暮勤学苦读,胸中学问渐笃,心性涵养温顺,恒以孝敬双亲称著乡里,得到“孝女香”的美名。她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从古文汤头药性、脉诀、中医四大经典等均熟读背诵,抄写摘录,虽风雨寒暑亦不易学医之志,数年如一日。后又研习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多年随父侍诊,耳濡目染,尽得父亲心传。于是悬壶乡里,为百姓诊病疗疾,终成为一名老百姓信得过的名医。那是年,她只是一个15岁的少女。
早在年,张舜华和李济仁就在张根桂先生门下共同学医。而张根桂对毛遂自荐来张家拜师的李济仁稍加观察探试,就感到满意,不仅收其为徒,而且有纳为东床之意。于是在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在根桂先生逝世后3个月,张舜华与李济仁成婚了。二位同学结为良缘,不仅为世传“张一帖”找到了可靠的传薪人,而且为其创新光大开辟了大道,使之在众新安传统医家中出类拔萃,继而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流芳百世。婚后的年,李济仁自歙县街口大联合医院工作,后又参加安徽中医学院《内经》师资班学习。张舜华则进定潭联合诊所,成为业务副所长。作为得到父亲真传的张舜华,中医理论与临床功底都颇为深厚,擅长诊治急性热病,劳力伤寒,湿温伤寒,脾胃病,癫狂病等内妇科疑难杂症,且以针药结合,以针灸救其急,结合中药治其本。为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她亲自上山采集草药。她能辨认上千种中草药的形态、特征、性味功效,且亲自加工炮制,将草药配成单验方或加入复方中应用,从而使一些疑难杂症迎刃而解。婚后的张舜华先后有了5个孩子,丈夫又不在身边,因此她常背着孩子采药出诊,出入山间小道,劳作十分辛苦,5个孩子都有过在母亲背上出诊的经历。但她不因辛苦而放弃认真负责的态度,依旧精心治疗。对远道而来的病人,还常留下吃饭,端茶倒水,不厌其烦,显示出医者的仁慈之心。有口皆碑的医德,更使十里八乡的病人络绎而来,连在家吃饭时也有找上门的。她总是立即放下饭碗,先诊治,再用餐,于是经常吃冷饭菜。还有夜半三更,也常有敲门求诊者,她也是应声而起,雨雪之夜,亦不厌烦。故当地有“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敲门一帖传”之说,“女张一帖”之名也流传开来。乡亲们称赞她是“铁打的身体,马不停蹄;上到北京,下跑遍农村”;称赞她的品性是“漂泊的面布”。如此经年累月数十载,张舜华无怨无悔,在诊病之余,刻苦钻研医理,总结病案,翻阅医典,付诸实践,治愈率日益增高,体现出一位人民医生救死扶伤的满腔真情。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年,张舜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将祖传末药秘方献出,为国家的医疗事业做出奉献,受到中央领导及省政府的表彰。
年,张舜华被调往医院中医科工作,任副主任医师。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副教授。著有《张舜华临证医案传真》,参编著作有《名老中医肿瘤验案辑按》、《新安名医考》等。其传记收入《安徽高级专家人名词典》、《中国中医人名词典》。晚年还指导三子李梃在故乡歙县定潭创建“世医张一帖诊所”、“新安国医博物馆”,造福四方民众。
张舜华教授将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拼搏奋斗精神完美地统一于己身,上孝顺父母,中鼎力支持夫君,下辛勤养育子女,忠实继承“新安张一帖”传统医法,使之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她是现代一位著名的医家,是一位温暖慈祥的伟大母亲,是一位巾帼奇葩。
国医大师新安人
能将新安世医“张一帖”传承下去的,还有张舜华教授的夫君李济仁教授。他在传承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李济仁教授与夫人同样是老徽州歙县人,却于年出生在一个名桥亭山的小山村的贫寒之家。父亲李荣珠只是个技艺颇高的竹篾匠,母亲洪聚娣乃相夫教子的农妇。他最初名李元善,以善为初衷,以善为德之首,承载着上辈人的殷切希望。所以当他7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私塾,跟着70多岁的晚清老秀才李近仁学习四书五经。这私塾没有白读,让他打下了较深厚的国学底子,为日后学习中医积攒了文化基础。10多岁时,天资聪颖的他便考入了深渡简易师范。然而仅学习一年,便因疾休学;后又因家庭经济拮据之故而被父亲安排学艺之路,但同父亲一样做篾匠不是他之所愿,他选择了学医。他的梦得到父亲的赞同,于是约在年,他开始随深渡洪村名医汪润身学习。学了3年,自然也学到一些医道,但他不满足。他的在上海寻求发展的哥哥因病早早去世,强化了他要以医术济人的信念,于是他要另求高师。他想到早在心中留下盛誉的深渡附近的定潭名医张根桂,他是世医“张一帖”的传人,于是他毛遂自荐到张根桂门上拜师。
张氏医术有传子不传女的家规,女儿尚不可传,又岂能传给外人?然而李元善来拜师时,不传女的规矩已打破,张舜华已在父亲身边学医,这就为传外人创造了条件。张根桂自然要对他进行考问,且特意询问《本草》与《内经》二书。此二书,他早已烂熟于胸,遂对答如流,故老师甚是满意。当年的李元善虽不满弱冠,但已呈现出机敏聪颖与帅气。张根桂不仅收他为徒,而且有了纳其为东床的意念。既得良师又得佳偶,岂非大好事,李元善在张家便有了一席之地,遂安下心来进行医学深造,且与舜华同窗。如此学了3年,加上以前所学,富有天资的他便学有所成,开始业医生涯,并改名李济仁。善与仁是衔接的,善为仁之根,仁为善之续,所改之名比原名更直接地表达了人生的理念。
满师后的李济仁先后在小川、三阳、街口等地悬壶济世,年纪轻轻,却得“张一帖”真传。在临床治病中,他把张氏的辨证精、出手准、用药狠诸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患者服了他开的药往往只需几天就大见成效,尤其是治愈了几个疑难杂症后,声誉鹊起。然而,年轻的李济仁医生没有满足,曾到省里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满而立之年的李济仁就在歙县乡间发光了。年2月,医院工作。不到半年,即被省里慧眼识中,选入安徽中医学院内经专业师资班学习,次年正式调往该校任教,为《内经》教研组组长。年8月,李济仁成为共产党员,并参与筹建医院,任秘书之职。从此以后,开始了教学与学术生涯。
李济仁以闯天下的勇气和姿态,进行着从临床家向教学家的角色转型。在教学中,他的满口歙县南乡话口音,给他带来了一些困难。但他没有向困难屈服,他认真备课,每次把授课内容烂熟胸中,因此上起课来根本不看讲稿,流畅地表述着课程,使学生们甚为叹服。教学的成功,让他很快就担任了学院基础教学的负责人。在当时的教师中,他年纪算是最年轻者,却成了学校的教学标兵和骨干。而他临床看病的本领在当时的省城合肥也很有名气,许多头头脑脑、社会名流有了疾病都找他诊治。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严重失眠症,在各路中西医名流尝试各种办法都难以解决时,经李济仁诊治,只用了30帖药就彻底根治了。这里有他看病的天分所在,却更是他借助于熟读前人医著与医案的结果。在医疗实践中,他大大提升了张一帖的辨证精准特点,且将清代徽州著名医家程杏轩医案烂熟于胸,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摸索自己新的体会。正如书法家启功对他的题字:“神存于心手之间”。由于他出身贫寒,加上天性善良,因此安然地度过了“文革”。但在定潭老家,却在“扫四旧”中被抄家了,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历代积德行善的定潭“张一帖”遭此劫难,实在令人痛心。
好在恶梦终于过去。年底,李济仁主动请调,从安徽医学院调往位于芜湖的皖南医医院工作,以崭新的姿态开始了有声有色的中医药教学与研究,担任中医教研室主任,医院中医科主任。70年代末,晋升副教授,带硕士研究生。年7月,他成为国务院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次年被聘为安徽省委保健委员会保健医师。年任教授、主任医师。此后,完成并出版了《杏轩医案并按》、《痹证通论》、《中医时间医学》、《济仁医录》等专著14部,主编了《名老中医肿瘤验案辑按》、《新安名医考》、《新安医籍丛刊》、《痿病通论》、《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安医学传承研究和创新发展的关键代表人物。由于他在医学上的成就,遂获得许多荣誉。年被评为首届安徽省名老中医;年受著名中医药专家荣誉表彰;年被定为皖南医学院“四大名师”之一;年4月,当选为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评出的首届“国医大师”,同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6月参加首届国医大师颁奖礼,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为他颁发证书。年5月,歙县定潭“张一帖内科”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舜华与李济仁定为传承人。
哲嗣群英续辉煌
张舜华与夫李济仁生育有4子1女。这些都曾在母亲背上见证过“女张一帖”出诊、采药的孩子们,现今都已长大成才,是一群继承发扬张氏传统辉煌的哲嗣英杰。本文开头引用的对联:博士不难,难则兄弟三博后;教授非贵,贵在一门七教授。其中三博后者,长子张其成、三子李标、四子李梢也;七教授者,父李济仁、母张舜华、长子张其成、女李艳、三子李标、四子李梢、长媳沈艺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家又有了发展,他们的3个儿子都成为博士生导师,而李济仁成为国医大师,张舜华荣膺国家非遗“张一帖内科”首席传承人。于是上幅对联被他们的学生菜九改为“博士不难,难则兄弟三博导;国医堪奇,更奇夫妻双国医”。张李二人的子女,皆得二人的聪明基因,属于通灵剔透者,下面将5位哲嗣分而叙之。
长子随母姓张,名其成,但原作其棖,生于年,年毕业于徽州师专中文系,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医古文专业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他天分高,雄心大,年又从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年完成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博士后工作,先后师从训诂专家钱超尘、易学泰斗朱伯昆、中医大家王洪图。因此医文两道兼通,出手颇为不凡,年,就主编出版了国内首部《易学大辞典》;后任教于南京中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创办第一个易学院,开办企业家国学讲座,在各档电视传媒上讲国学与易学,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国学易学文章。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中华中医药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总裁班和卓越领导班特聘教授。他是全国中医哲学学科创建人与学科带头人,是第一位中医哲学(中医文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编第一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哲学基础》,出版《易学与中医》、《儒道佛与中医学》等多部专著,发表了我国第一篇被ssci收录的中医养生文化论文,在中医哲学——中医与国学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国学管理”的概念,是周易心智管理模式的创建人。他通晓易理易术,以“易”融贯儒、释、道、医。他研发的“修心开智管理系统”、“知变应变决策系统”、“五行识人用人系统”,合理简单,行之有效,为国学在企业的传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年被搜狐网评选为“当代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年发起设立“张其成国学基金”,资助青少年传承国学,在众多新闻媒体上传播国学与国医文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
次为唯一的女儿李艳,生于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她行医较早,学医之始,就在父母身边,也一直在一起生活,当为得两位老人家医术最多者。现为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医院中医科主任、国医大师李济仁工作室主任,是风湿病中医治疗学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会常务委员、安徽省风湿病学会常务委员。她长期随父应诊,多有创新,临床擅长中医内科痹症、痿症、乳糜尿及心血管疾病、肿瘤及妇科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年8月主持申报的“风湿痹病”获安徽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年8月主持申报的“中医痹病学”又获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她在国家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著作17部、副主编著作5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书刊8部,还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
老三是生于年的次子李梃,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是张李家唯一坚守在歙县定潭老家的“张一帖”第15代衣钵传人,歙县定潭“世传张一帖诊所”所长。他继承家学,发展祖业,将祖传末药研制为成药,更广泛地为民众服务。他坚持祖上的传统,亲自采药,在定潭诊所开出的药方,均为自备药材;他诊费低廉,以行善积德、服务于乡里乡亲为行医宗旨,病家有钱可多付,没钱可少付,甚至不付;他临床擅长中医内科胃肠疾病、风湿病、肝肾疾患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医术日益高超,声名远播,采用电话远程传授药方,因此应诊者也遍布全国许多地方,其范围已经超过祖上的皖、浙、赣一带。他的事迹被《中国中医药报》评价为:“在现代社会于乡间诠释着‘医在民间’的价值理念,值得敬仰。”他在故乡继续传递着“张一帖”的医学薪火,也维护着张氏老宅。他还擅长很多木工活,亲自雕刻着一些木构件,在老家定潭筹建着新安国医博物馆,将“新安世医张一帖”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和父母亲的医学成就及兄弟们的业绩一一展示。
老四李标生于年,就读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免试攻读中科院半导体所、四川大学的硕士生,年攻读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红外物理国家实验室的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汤定元院士,28岁时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先后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香港、美国、德国慕尼黑进行访问讲学,曾受德国总统的接见。年来到美国工作,先后在不同公司担任项目主管、首席工程师及高级科学家等职务,负责美国军方及企业多项课题的研发,取得系列成果。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系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法朗豁夫合办的可持续能源中心主任工程师,在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上成就显著,曾获美国陆军研究中心研究奖、法朗霍夫特殊研究发展奖、波士顿大学技术发展奖、洪堡研究会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等,并获美国专利1项,发表研究论文余篇,在国外大享盛誉。
老五李梢生于年,自幼有“神童”之称,读高中时就习作旧体诗,令行家称叹;20岁时就出版了篆刻学专著《篆刻通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报考成为父亲李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随诊3载,承继家学。年攻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学位,师从王永炎院士。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的交叉学科研究,合作导师为李衍达院士。现为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研究部副主任,并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计划专家库专家、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国家重点学科特聘专家等职。他所开辟的“中医药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向受到科学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