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肾单位是肾脏生成尿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屏障作用:①孔径屏障: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只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5万的小分子物质自由通过;1.5万~7万的物质可部分通过;而相对分子质量大于7万的物质(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几乎不能通过。
、原尿除了无血细胞及含极少蛋白质外,其他物质如葡萄糖、氯化物、无机磷酸盐、尿素、肌酐和尿酸等的浓度,渗透压及酸碱度几乎与血浆相同。
、在近曲小管滤过液中的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大部分水等重吸收,肌酐则几乎不被重吸收而随尿排出体外。
、肾近曲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场所。
、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远曲小管、集合管是肾脏最终实现浓缩和稀释尿功能的主要场所。
、尿标本冷藏时间最好不超过6h。
、尿量参考值:成年人~ml/24h
、多尿:指尿量ml/24h。
、少尿:指尿量ml/24h,或持续17ml/h。(儿童0.8ml/kg)
、无尿:指尿量ml/24h或连续12h无尿液排出。
、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尿液外观,透明度可分为清晰透明、轻度混浊(雾状)、混浊(云雾状)、明显混浊。
、新鲜尿液呈淡黄色、清晰透明。
、生理情况下,影响尿液颜色的主要是尿色素、尿胆素、尿胆原等。
、肉眼血尿:当每升尿液含血量达到或者超过1ml时
、镜下血尿:尿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现红细胞数3个/HP。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是引起血尿最常见的原因(约占98%)
、尿三杯试验,如血尿以第一杯为主,多为尿道出血;以第三杯为主,多为膀胱出血;如三杯均有血尿,多见于肾脏或输尿管出血。
、尿游离血红蛋白增加(参考值0.3mg/L)时,引起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血红蛋白尿。
、血红蛋白尿原因: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溶血性疾病等。
、血红蛋白尿与血尿鉴别:
①离心沉淀后的尿上清液:前者仍为红色,后者红色消退。
②镜检沉淀物:前者不见红细胞或仅见红细胞碎片,后者见大量完整的红细胞。
③用上清液做隐血试验:前者强阳性,后者一般阴性或仅呈弱阳性。
④用上清液做尿蛋白定性试验:前者阳性不变,后者结果减弱或呈阴性。
、胆红素尿外观呈深黄色,振荡后产生的泡沫亦呈黄色。
、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尿呈乳白色混浊称为乳糜尿。
、乳糜尿多为丝虫病所致。
、尿比密测定:折射计法具有易与标准化、标本用量少(1滴尿)等优点,被NCCLS和CCCLS建议作为参考方法。
、尿比密测定是临床上估计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常用的指标。
、尿渗量主要与尿中溶质颗粒数量、电荷有关,而与颗粒大小关系不大。
、尿渗量能较好地反映肾脏对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更确切地反映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因此是评价肾脏浓缩功能较好的指标。
、新鲜尿液即有氨味,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
、有机磷中毒,蒜臭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烂苹果味
、苯丙酮尿症,鼠臭味
、泌尿系统感染或晚期膀胱癌,腐臭味
、相差显微镜法是以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照射样本,产生明暗不同的反差进行识别,有助于辨别透明管型、不典型红细胞、新鲜尿中血小板。
、迄今为止,仍无任何一种仪器可以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是最重要的参考方法。
、检查细胞,应观察10个高倍视野;报告形式:细胞XX/HPF
、检查管型,应观察20个低倍视野;报告形式:管型XX/LPF
、肾源性血尿时,多伴尿蛋白增多明显,而红细胞增多不明显,还常伴有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等。
、尿白细胞检查主要用于泌尿系统及邻近组织器官感染或炎症疾病诊断。
、肾移植后排异反应,尿中可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尿中一旦增多,即提示肾小管病变。
、尿管型形成机制和条件:
①尿蛋白质和T-H蛋白浓度增高
②尿浓缩和肾小管内环境酸化
③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透明管型参考值:0~1/LPF
、正常尿中无红细胞管型
、正常尿中无白细胞管型
、正常尿中无肾上皮细胞管型
、正常人尿中无粗颗粒管型。颗粒管型的出现和增多,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
、正常尿中无蜡样管型,出现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
、正常尿中无脂肪管型,出现脂肪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尤多见于肾病综合征。
、正常尿中无宽大管型(又称肾衰管型)。
、正常尿中无结晶管型
、正常尿中无混合管型
、机体每次进餐后,尿液的pH呈一过性增高,称之为碱潮。
、尿液中蛋白质超过mg/24h或超过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
、当尿蛋白定量3.5g/24h时,称为肾病性蛋白尿,最典型的病例是肾病综合征。
、肾小管受到感染或中毒损伤后,肾小管近曲小管段对肾小球滤过液中的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重吸收能力减低,而出现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磺基水杨酸法,又称为磺柳酸法。被NCCLS作为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并推荐为检查尿蛋白的确证试验。
、葡萄糖是尿糖的主要成分,葡萄糖是否出现在尿液中,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①血糖浓度②肾血流量③肾糖阈
、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时,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把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水平,称为肾糖阈值(简称肾糖阈)。
、血糖正常性糖尿,又称肾性糖尿。出现该糖尿的原因是由于肾小管对滤过液中葡萄糖重吸收能力减低,肾糖阈减低所致的糖尿。
、尿酮体(KET)是尿液中乙酰乙酸(占20%)、β-羟丁酸(占78%)及丙酮(占2%)的总称。
、尿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俗称尿三胆。
、由于送检时的标本多为新鲜尿标本,UBG尚未氧化成尿胆素,故一般检查胆红素和尿胆原,又俗称尿二胆。
、本周蛋白(BJP)在pH4.9±0.1条件下,加热至40~60℃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时可再溶解,而温度减低至56℃左右又可重新凝固,故称之为凝溶蛋白,此为BJP的重要特性之一。
、经乙酸纤维素膜电泳,BJP可在α2至γ球蛋白区带间出现“M”带
、99%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诊断时有血清M-蛋白或尿M-蛋白,MM患者尿中可出现BJP。
、微量清蛋白尿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主要征象。
、尿微量清蛋白检测主要用于早期肾损害的诊断。
、hCG是唯一不随胎盘重量增加而分泌增多的胎盘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母血,几乎不进入胎血循环。
、hCG可通过孕妇血液循环而排泄到尿液中,血清hCG浓度略高于尿液,且呈平行关系。
、尿液分析仪检测参数所用方法
(1)酸碱度采用酸碱指示剂法
(2)比密采用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3)尿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
(4)蛋白质采用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
(5)酮体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6)胆红素采用偶氮反应法
(7)尿胆原采用醛反应法或重氮反应法
(8)尿红细胞或血红蛋白采用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酶法
(9)亚硝酸盐采用硝酸盐还原法
(10)白细胞采用白细胞酯酶法
(11)维生素C采用还原法
朱世良多谢您的支持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