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2024寡年的底层逻辑

01什么是“寡年”

寡年,即无春年,又称作“盲年”、“盲春”、“寡妇年”,是指农历年一整年中都没有"立春"这个节气,立春出现在上一年腊月末和下一年正月初。

02为什么年是“寡年”

立春这一天,公历(阳历)是在年2月4日,而阴历是在癸卯兔年腊月二十五日,具体时间是16时26分53秒。

我国现行的农历是阴阳合历,将正月初一定为新年的第一天,甲辰龙年恰巧全年中无“立春”这一节气,故称为“寡年”,“寡妇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

03“寡年”是如何产生的

我国古代的历法一直都是阴阳合历,是将太阳历和太阴历(月亮历)结合起来制定历法。

太阳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12个月,共计.24天。

太阴历,是按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一年有12个太阴历月,共计.天。

两种历法经过三年累计误差就达一个多月,只要17年的时间,春季和秋季,冬季和夏季都会颠倒过来。于是智慧的古人采用增设闰月的方式,来解决阴历与阳历之间的时间差问题。一年中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按月亮的运行分月,于是,就出现了某些年份一年有13个月的情形。

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十九年七闰月”置闰法,即在19年中安插7个闰月,这样农历的闰年就有天或天,比阳历的一年约多19天。而立春节气基本定于每个阳历年的2月4日左右,这样逢农历闰月就有两个立春,而部分平年就无立春了。

由于两种历法时间的推移,前赶后错,便会出现盲春(农历整年无立春)、两春(农历年头尾遇到两次立春)、同春(立春与春节同一天)三种现象,每19年里会有7个年头没有立春,平均两三年就会出现1次。在这19年中还有7个“双春年”和5个“单春年”。年有闰二月,是双春年;农历甲辰龙年是盲春年。

04“立春”有什么意义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

立春,是生肖计算的依据。生肖不是以新年(正月初一)为界的,而是以立春为界,因立春是农历天干地支纪年里每年的第一天,是每年干支进入下一年干支的一天,而动物生肖只是十二个地支的代称而已。

05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划分的

抬头仰望视角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古人观察天体运行与时令、气候变化总结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间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时为立春。

想掌握二十四节气并不难,记住这几句歌谣便可: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06“寡妇年”传言的由来

在农耕社会,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生产与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人们依照着二十四节气的自然节律,从事农耕生产。一年中没有立春节气,会打乱正常的生产节奏,更使人们产生不安情绪。一方面春天来的过早,容易出现“倒春寒”现象,导致农作物减产,导致下半年闹饥荒;另一方面,在收成不好、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有的地方出现男人为了养家糊口而背井离乡,只有妇女留在家乡的现象。因此民间出现不少关于“寡妇年”的俗语、传言,例如:

寡年不结婚,结婚穷三年。

寡年春来早,秋后人吃草。

年里无一春,寡妇遍地分。

07结语

“寡妇年”的传言,说到底还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反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较于过去也大为减小。另一方面,所谓的“无春”,也并不是真的没有春天,只是历法自然演变导致的计时问题,与吉凶无关。

年的春天,只是来得早了一些,东风依然会来,四季依旧轮转。不用怀疑,放下担忧,乘着和煦的春风,带着希望向新年出发吧。

#科学漫谈#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okoux.com/rmlby/12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