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从大一会意。大就是四体全备的人,一就是地面,其甲骨文字形象确实就是一个人正面站立于大地之上的样子,本义为“站立”“立定”。“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些诗歌中的“立”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立”的近引申有二:一为“像人立之状”即“竖立”“耸立”“起立”之“立”,一为“存在”即“立于天地间”“势不两立”“己欲立而立人”之“立”。
在近引申基础上“立”持续进行远引申,前者继续引申出“有意识的立”即“建立”“树立”之“立”,乃至于更为虚化的“设立”(设置)“确立”(制定、决定)“立法”“立场”之“立”;后者则继续引申出“使之存在”即“立身”“立足”“扶立”(确定某人的地位)“立主”(竭力主张、推荐)“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中的“立”等等。
能够找到合适位置而“立”就是“位”,也就是“位次”“爵次”的意思,如《商君书更法》中“代立不忘社稷”之“立”;
有目的的到特定场所“立”就是“莅”,就是《韩非子内储说上》中“乃为坛场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之“立”。
“立”很早就具备了“速”义,即“立刻”之“立”,如《史记平原君传》中“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之“立”,《史记荆轲传》中“剑坚不故可立拔”之“立”,王安石《伤仲永》中“指物作作诗立就”之“立”。
具体到“立春”的“立”,是什么意思呢?
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人“观象授时”确定了天干地支及二十四节气,他们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也称月建。干支时间和方位,与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斗柄回寅即为春正,也就是立春,这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业已开启,标志着一元复始万物更生。所以,“立春”的“立”与“立夏立秋立冬”的“立”,是“开始”之义。我们认为,这里的“立”,应该与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的“立”更为接近。“三十而立”是说人到了三十岁就“开始”成熟,应该担负起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自立自强于社会有所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