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霜降节气已经在2天前的10月23日交节,民间有一句农谚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几时霜降几时冬”,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四十五天就打春”,又打哪说起?究竟是怎么算来的?
“几时霜降几时冬”,说得非常直白。直接就告诉我们大家的是,一年里什么时候到了霜降节气,什么时间也就意味着冬天到了。农谚之所以要这样说,想一想也是颇有其道理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霜降节气不只是反应气候变化的节气,也是打秋天向冬天过渡的节气。要说表面的道理就是如此地简单。但如果从气象科学的深刻道理上讲,可能就相对复杂一点了。
倘若从节气上说,等到霜降后的下一个节气立冬交节时,才是冬季的开始。不过,咱们国家现代气象科学对四季的划分,原来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法。根据气温变化,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不考虑物候以及降雨量、光照等气象要素,只要是某一地方的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等于或低于10℃以下就算是入冬了。即便是节气还没有走到立冬节气交节时,也是如此。
而如今早前采用的入冬标准被改换成了更具国际化的入冬标准定义:当某一地方在下半年首次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日子时,便将其视为一个“冬日”。一旦某一地方出现“冬日”,当地的气象部门便会计算“冬日”前后各2天的平均气温,并与“冬日”的平均气温相加后除以5,得出一个“滑动平均值”。如果计算出来的“滑动平均值”低于10℃,那这个地方也就算是从出现“冬日”的哪一天真正入冬了。
从节气与气温的变化上说,霜降一旦交节,也就意味着天气转凉的速度会进一步地日渐加快。一旦有冷空气的侵袭,某些地方随时都可能会出现“冬日”,并在科学计算“滑动平均值”,得到低于10℃的实际低温,被由此宣布正式入冬。
“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的农谚说法由来已久。要是用传统的“候平均气温法”判断入冬,华南哪里是没有冬天的。两广北部的武夷山和南岭北坡,正常情况下要拖到12月初才会入冬。首都北京多是10月底入冬,西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一般在10月上中旬入冬,长江流域的各地多是11月份入冬。最北端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则早在9月上旬的时候就已经开启冬天的脚步了。正是因为常年里国内绝大多数地方,大都是在霜降节气包含的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左右的十几到二十几天内按下“入冬健”,所以农谚才会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一说,代表的是冬至交节的哪天算到下一轮24节气立春交节的时间。从冬至交节日算到立春交节日,一共需要经历冬至、小寒、大寒等3个节气,每一节气15天,算来正好是45天。另外,民间也有“春打六九头”的说法。每年的数九日都是从冬至日开始,打数九开始的冬至日算到“春打六九头”的立春日,期间要经历一九到五九,也正好是五九四十五天。
其实,农谚之所以会在“几时霜降几时冬”的随后,说出与之相连的“四十五天就打春”,还因为,霜降只是从秋天到冬天的过度,立冬尽管从季节上算是冬天已经开始,但以“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作为物候特点的立冬也只是冬天的开始。总体上看,冷空气并没有多么的强劲。秋季刚过的立冬,给人的感觉也只不过是秋风已离去,不再送爽而已。而冬至则不同,“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的冬至开始数九,最冷的“三九天”由此开始,冬的意味因此变得十分浓重。只有冬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冷和寒在为来年的春暖蓄势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