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荠菜首先是童年的记忆,我们老家叫地菜,每年的初冬和春天孩子和大人都会去地里挖地菜,地菜首先是一种美味的菜肴,其次是充饥的口粮。挖回来的鲜嫩地菜有多种吃法,拌菜是最多的一种。估计全中国都在吃荠菜,有些地方还种植荠菜。荠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少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之所以味道鲜美是因为含有11种氨基酸,使荠菜成为野菜中的佼佼者。
荠菜是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初冬地里就有很多,我图片就有今年11月4日拍照的,那天我在三文的路边发现不少的荠菜,没有工具就靠一截树枝就挖到不少。
荠菜,为十字花科植物,它的带根全草可以入药。3~5月采收,洗净,晒干。荠菜一般有二种,板叶荠菜和散叶荠菜。
性味:甘凉,入肝胃经。我品尝的结果是甘辛,而且辛味很明显。应该与十字花科的芥菜、油菜、白萝卜一个味;(我尝的是初冬的,春天的味没有注意,也许不一样。)最早的记载《千金药方食治》“味甘涩,温,无毒。”其后很多书是甘凉,如果是辛温的话,下面的主治功效就不符合一般中医药规律了,有待探讨。(不过也不要拘泥。)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明目。用于治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疼痛。
有人报道:治疗乳糜尿取荠菜(连根)4两至1斤洗净煮汤(不加油盐),顿服或3次分服,连服1~3月。观察9例,服药后乳糜尿最快的3~4天即有改变,最迟的45天才由浓而淡,由淡而清,终获治愈。经9~30个月的观察,未见再发。另有一例乳糜血尿,服药4日后,腹痛即觉减轻,尿液恢复正常(包括肉眼及显微镜检查),连续治疗2个月,本年中未见复发。
临床应用举例:
1.《现代实用中药》:止血。治肺出血,子宫出血,流产出血,月经过多,头痛、目痛或视网膜出血。
2.《陆川本草》:消肿解毒,治疮疖,赤眼。
3.《南宁市药物志》:治乳糜尿。
4.《广西中药志》:健胃消食,化积滞。
荠菜的现代药理研究:
1、对子宫有收缩作用;
2、止血作用;
3、降压作用;
4、助进溃疡愈合作用;
5、利尿作用;
6、退热作用。
荠菜在中国食用的历史很长,文人墨客写荠菜的人很多。有人说它不畏严寒,生于初冬,长于严寒。有人说它低调隐忍,毫不张扬。味甘美而不入八珍之列,是良药而不苦口而招厌,使用不多;荠菜穷人富人都在吃,我认为与其说它是美味,不如说它就是一部中国人食物缺乏的辛酸史,生活富足了是野菜中的美味,灾年就是充饥的口粮。
郑板桥题诗画称赞:“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能名。”有兴趣的朋友相约明春,一起踏春采野菜,当然包括荠菜。
明年春天去采,最好的时间是3月和4月初。5月3日就成上图这样了,牛羊都不爱吃了。
附:什么是“治未病”?
几年前我在网上看到一医院拍的照片,照片是什么呢?很简单“治未病科”。以奇怪的“口气”或“调侃”的表情说这是什么鬼?
医院的“治未病科”是干什么的。就现在也有些朋友问我“治未病科”干什么的?我一般的解释是,您知道“防疫站”主要是干什么的吗?他们一般都会说知道一点,打预防针的。我说:对啊,您打预防针是您病了吗?当然不是,是预防疾病的。治未病是中医“打预防针”的。这样他们才明白了一点点。当然,中医治未病与西医打预防针还是有区别的。中医是根据您体质的偏胜给您做一些调理,预防疾病,是“一级预防”。现在公卫工作中有一项是对居民进行“体质辨识”,其实就是治未病的第一步。
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目前主要的理论是“阴阳学说”,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和五行学说中的母子关系的“母病累子”“子盗母气”及乘侮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等为理论基础,结合一些有效的技术和方法,阻断和延缓疾病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系列干预方法。
最后再提醒一点,治未病不是服用保健品,本人反对盲目乱服保健品甚至一些药物。
近年总院提出的“四位一体”新医学治疗模式。西医治疗+中医调理+自然疗法(非物质疗愈)+情绪疏导(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个模式中也包含很多中医治未病思想和方法。这个模式老陈个人非常赞同。
医院医院,是医院,开设有外骨科、内科、妇产科、儿科、理疗推拿、针灸、眼科等临床科室。有核磁、CT、彩超、电子胃肠镜、血液透析、百万级层流手术室等大型辅助检查和设施。可以开展外科、骨科、妇产科、眼科等各类手术,包括微创手术治疗,每个科室都可以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
特色治疗有血疗、多种方法治疗“颈肩腰腿痛”,开展针刺类、推拿类、拔罐类、灸类等十类中医技术50余种。
如果您或家人、医院需要服务,欢迎咨询。
老陈
老陈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